【#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皮亚杰的幼儿游戏理论及启示》,欢迎阅读!
皮亚杰的游戏理论是从他的认知发展理论派生出来的 , 或者说 , 他关于儿童游戏的观点是他 对儿童发展基本观点的扩展和具体化。 皮亚杰认为 , 儿童的发展是由同化———顺应的过程 完成的。儿童的心理 (皮亚杰称之为智力 ) 既不是起源于先天的成熟 , 也不是起源于后天的经 验, 而是起源于主体的动作。这种动作的本质就是主体对客体的适应。而个体的适应是通过 同化和顺应这两种形式来达到机体与环境的平衡。 所谓同化 , 是指在某种情境中 ,儿童使用他 已经获得的图式或技能从事并完成活动。 而顺应则是儿童为了完成某种目标而尝试新的图式 或技能。同化和顺应之间的协调或平衡就是认识上的适应 , 也是人的智慧行为的实质所在。 在皮亚杰看来 , 游戏是学习新的物品和事物的方式 , 是形成和扩大知识与技能的方式 , 是把 思维和行动结合起来的方式 , 是儿童智力发展的重要手段。
所以 , 皮亚杰认为 , 游戏是儿童一种在已有经验范围里的活动 , 是对原有知识技能的练习和 巩固,是智力 (认知) 活动的一个方面或表现形式。儿童游戏的动力基础在于智慧的发展形式 知 ) 发展水平相适应。
二、皮亚杰认为 , 这是因为游戏给儿童提供了巩固他们所获得的新的认知结构以及发展他们 情感的机会。皮亚杰说 : “儿童不得不经常地使自己适应于一个不断地从外部影响他的、由 年长者的兴趣和习惯所组成的社会世界 , 同时又不得不经常地使自己适应于一个对他来说 理解得很肤浅的物质世界。 但是 ,通过这些适应 , 儿童不能像成年人那样有效地满足他个人的 情感上的甚至智慧上的需要。因此 , 为了达到必要的情感上和智慧上的平衡 , 他具有一个可 资利用的活动领域 , 在这领域中 , 他的动机并非为了适应现实 , 恰恰相反 , 却使现实被他自 己所同化。这里既没有强制也没有处分 , 这样一个活动领域便是游戏。它是通过同化作用来 改变现实 , 以满足他自己的需要。 ”也就是说 , 在游戏中 , 儿童不受实际环境的具体条件以及 时间的限制 , 通过想象 ,创造情景。 如把地板当作大湖 , 把椅子当作汽车。 并根据游戏的需要 , 改变物品的用途 , 如把木棒当作注射器。儿童在游戏中 , 以真诚的情感 , 体验游戏中的活动 , 相信虚构的真实性。同时 , 他们也知道什么是假的。儿童的游戏在某种程度上与戏剧反映的 现实生活相近似 , 具有成人艺术的创造性。 因此 , 皮亚杰认为 , 游戏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内在需求 , 儿童在游戏中扩大认识 , 形成一些概 念, 思维变得更灵活 , 用实物、动作和语言来表现周围世界。游戏是幼儿智力活动中的重要 方面 , 它对儿童的认知发展以及整个心理建构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三、皮亚杰认为 , 儿童游戏的发展和认知发展是相适应的 , 认知发展阶段决定了儿童游戏的 方式。皮亚杰相应地提出了三种类型的游戏 : 练习性游戏、象征性游戏和有规则的游戏 , 它 们分别与认知发展的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和具体运算阶段相对应。
练习性游戏(0〜2岁)是儿童最初形式的游戏。 这时的孩子,由于尚未掌握真正的语言,其 认识活动主要依靠直接感知和实际动作 , 不存在真正的游戏。 而所谓游戏只是孩子为了获得 某种愉快体验而单纯重复的某种活动或动作。也就是说 , 这种游戏的驱力不是外加的 , 游戏 动作本身就是一种强化因素 , “动” 即快乐 。如当孩子偶然碰到悬挂在摇篮上的玩具 , 玩具 发出声响 , 引起了孩子重复地碰玩具的动作 , 这时动作是在对物体的兴趣的支配下发生的。 但是 , 一旦这种新的现象被孩子所理解 , 他就是为了“好玩”而做这种动作 , 使“有趣的情 景”保持下去 , 以获得乐趣。 请保留此标记戏 (2〜7 岁) 是儿童游戏的高峰。 在这一时期 , 儿 童的语言有了很大的发展 , 在儿童认知图式中开始出现符号功能。 所谓符号就是认识到一个 事物(符号) 能代表另外一个事物 (符号化物体 ) 。随之 , 以假装为特征的象征性游戏日趋成 为儿童的主要形式。 皮亚杰认为 , 3 岁前儿童的游戏主要是自我模仿和模仿他人的简单动作。 如在游戏中 ,让布娃娃当小孩 (他自己 ) , 自己出声替布娃娃哭 ;用手指着报纸念念有词 , 假装 读报等。
,
即用认知发展理论的术语来说 , 游戏是同化超过了顺应 。另外 , 游戏的发展水平与儿童智力 (认
3 岁以后 ,儿童的游戏明显地出现象征性的组合 , 不再是单个动作的模仿 , 游戏有了 情节。比如玩“娃娃家” 时, 把家里的人物和有关的活动都联系起来并能进行角色的分配 ,
游
戏中不仅要有爸爸、妈妈、宝宝、医生、售货员、理发师等人物 , 而且要有家、医院、超市、 理发店等机构 , 并且还要明确角色之间的关系。幼儿游戏中的象征性活动是个体性的 , 儿童 可以根据自己当时的意愿 , 任意确定“信号物” , 儿童可以脱离当前对实物的知觉 , 以表象 代替实物作思维的支柱 , 进行想象 , 并学会用语言符号进行思维 , 即以物代物。例如 : 用一块 积木当作“饼干” ,
, 一把椅子当作“车” , 用
手指当作“枪”等等。儿童根据自己的意愿展开想象翅膀。皮亚杰还认为 , 象征性游戏并非 是一种“货真 价实”的模仿 性 行为 ,儿童 并不是 真 正在 打斗 , 而是 好 玩地装 着在打 斗。所以 ,
一块手绢当作游戏中宝宝的“床”或“被子” 象征性游戏也 称假装的 游戏。
由于 象征 性游 戏 的象 征 性, 它 可 帮助 儿童 解决 情感 上的 冲 突 , 并 会带 来 一 个较 为愉快的结 局。如 玩医生 的游戏 , 儿童要 当医生给 玩具娃 娃打针, 这样儿 童就把 自己在 医 院打 针 时所体 验 的疼 痛让玩 具娃 娃 来接 受 , 使 自 己的消 极 情绪 得到宣 泄。所 以,皮 亚杰还 认为, 游 戏可以 帮助儿 童对未满 足的要 求得到补偿, 实 现角色 的颠倒(如服从 与权威 的 颠倒) 和自 我的解 放 与扩 张等等 。因此 , 游戏就 是通过 同化作用 来改变 现实, 以 满足儿童 自我在 情感方 面的需 要。
有规则游戏(7〜12岁)是在象征性游戏之后出现的。规则游戏的发展,标志着 游 戏 逐渐 失去了 具体的 象 征内容 而进一 步抽象 化。此时的 儿童, 语 言及抽 象思维 的 能 力有 了发 展 , 开始 能站 在 别 人的 观点 上看问 题 , 利用 别人的 观点 去 校 正自 己的 观点 ,所以 在 游戏 中大家 共同遵 守 一定 的 规 则 便成为 可能。 通过 游 戏 , 儿童 对规则 的 认识 和 理解水 平 逐步 得到提 高, 控 制自己 行为 来 遵守规 则 的 能 力 也逐 步得以增长 。从 此 , 规则 游 戏便逐 步成为 儿童主要 的 游戏 形式延续下去 , 并陪伴 人的一生。这 种游 戏以规 则 为中 心, 摆脱了具体 情节, 用规则 来 组织游戏 。在 皮 亚杰看来 , 游戏的 规则 来 自集体对 娱乐活 动的 组 织, 从而 带有一 种社会 责任感。 皮亚 杰认 为, 儿 童 不经 过推 理 上 的 努 力是 不能制 订 和 应用 游戏 规 则 的 , 游戏 规 则 的 复杂 性反映 了玩游戏 儿童的 智力水 平和认 知能力。也 就是说, 如果儿 童的智 力达 不到 一定 的 水平 , 他们 无 法 理解 并遵 守游 戏规 则 , 更 谈不上 共同 订 立 规则 了 。 有规则 的 游 戏 要求参 加游戏的 儿童要 具有 相 应的 智 力水平 。 重要 的 是 , 在 有 规则 的 游戏 中 体现出 来 的 社 会性行 为的 规 范性 , 反映 了 儿童参 与 有规 则 的 或 由规则 支 配的 社 会关系的 能力, 同 时, 也为 儿童积 极的 交 往提供 了良好 的 基础。 所以, 规则 游戏对儿童社 会性的 发 展有着 极为重 要的 意 义。
四 、皮 亚 杰 开 创 了 从 儿 童 认 知 发 展 角 度 研 究 儿 童 游 戏 的 新 途 径 。但 是 , 由 于 皮 亚 杰只是 试 图用 儿 童游戏 作 为例 证之一 来说 明 儿童 发 展的 特 征 , 这 就 使得 他否认 游 戏 是 一 种独立 的 活动 形 式, 而认 为游 戏只 是 智力 (认 知) 活动的 “变 形 ”或衍 生 物; 只 是看 到智 力发 展 对于 儿 童 游戏 的 制 约 , 而 没 有 看到 游戏 对 于 智力 发展 的 积极的 促 进作用 。游 戏完 全成了依 附于智 力的 消 极的 “追随者 ”, 丧 失了自 己的 主 动性。
皮亚杰 非 常重 视 游 戏 的 情 感发 展价值 , 认为 游戏 是 儿童 解 决情感 冲 突的 一 种手 段。 而与 对游戏 的 情感发 展价值 的 突出 强调形 成鲜明的 对照的 , 是皮亚 杰对游戏的智力发展价值的估计不足。 他认为儿童游戏是由儿童认知水平决定的 , 即儿童的 认知水平决定了儿童游戏的形式和内容 , 不同的游戏形式对应不同的认知水平 , 而不存在游 戏反过来促进认知的发展。智力每前进一步 , 游戏就跟着走一步 [ 1 ] ( P65) 。这种片面的、 单向的理解 , 从根本上颠倒了作为一种活动形式的游戏与智力的关系 , 即强调游戏的情感发 展价值 , 没有充分看重游戏在认知的发展中的意义和作用。
我们知道儿童游戏是受到许多因素影响的 , 智力发展水平只是儿童游戏的一个必要前提 , 如 能不能对物或动作进行概括 , 制约着“以物代物”的发生与发展。但是游戏的内容是反映现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5Jx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