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山东中医药中医八老》,欢迎阅读!

[转]山东中医药大学中医八老
(1)李克绍:1910年生,7岁入学。高小毕业后,又去读经补习班,学习四书、五经、左传、古文、古诗等,奠定了雄厚的古文基础。师范学校毕业后做教员,因其叔父被庸医误药加剧致死,故有志于改行行医。受到反对中医者的启示,决心学习中医。在10年的教学工作中,无师自学,粗通了《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本草经》等经典著作,也阅读和背诵了许多后世医家有关方药、杂病等医籍。1935年参加中医考试以第二名成绩录取,获得行医执照。
修学建议:1.博览群书,更要由博返约。2.尊古人不迷信古人,一分为二的读经典。3.提倡拜师访友,关键在于自学。4.要钻的进去,更要跳得出来。
(2)周凤梧:1912年生于一个三世为医的家庭。16岁高小毕业后,开始从其伯父的弟子、表兄张文奇学医。随师期间,勤奋学习,刻苦钻研,博览群书。先后学习了《内经知要》、张马合著《黄帝内经素问》、《注解伤寒论》、《金匮要略浅注》、《濒湖脉学》、《辨舌指南》、《本草备要》、《本草从新》、《伤寒论类方》,背诵了《药性总赋》、《汤头歌诀》等等。均是以自学为主,集中问题,利用晚间请表兄答疑析难。四年多把经典学了一遍,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3)张志远:1920年生。自幼受家庭影响,天资聪颖,刻苦好学,奠定了坚实的古文基础。稍长,即涉猎经史子集,尤对易学深有体会,以致影响了其医学生涯。及习医后,举凡《内经》、《难经》、《伤寒论》以致后世诸家之书,更是无所不读,使其医学理论修养日趋丰厚,造诣渐深。为广见闻,开拓思路,还广泛搜求各种史料(正史、野史)、笔记、小说等。白首之年,未尝释卷。尤其注意科技新动向,对新兴之系统论、控制论、控制论、信息论、耗散结构论等,亦颇有兴趣。主张多学科研究中医,使之现代化。其学识渊博。人称“活字典”。积累了大量的读书卡片、笔记,成为研究中医药的宝贵资料。
(4)张珍玉:1920年生于中医世家,16岁师范班毕业后以父为师。白天随父看病,夜晚念书、背诵。初期所学之书为《医学三字经》、《药性赋》、《濒湖脉学》、《汤头歌诀》,方法是不管三七二十一填鸭式的背诵,立论依据是《素问·著至教论》知医必须“诵”、“解”、“别”、“明”、“彰”。两年内五书全背熟,开始迈向第二步:攻读医理深奥的经典著作《黄帝内经素问》(王冰次著本)、《灵枢经》(赵府居敬堂本)、《伤寒论浅注》、《金匮要略浅注》。同样是不管懂不懂一律背诵。第三步是结合临床,讲解经典。学习由被动转为主动,涉猎历代医家名著:《本草备要》、《本草经疏》、金元四家之著述、《景岳全书》、《医宗必读》乃至《西溪书屋夜话录》、《医林改错》皆有研究,其中的妙文佳句均可脱口而出。
(5)徐国仟:1921年生,7岁入本村私塾读书,习《三字经》、《百家姓》、《增广贤文》等传统启蒙读物。后转入学校读书,1937年因“七七事变”时局动荡,未能继续求学。1938年继续私塾,“四书”、“五经”之外,于经史杂记无所不窥。此时,因母亲常年患病,为侍母病,乃立志学医。1941年考入华北国医学院(施今墨创办)学习。该校教学首先讲解“国医大意”包括医学史、中医基础理论、各科治疗等,作为医学入门;同时开设古文课,为阅读古籍医著奠定基础。此后再学《黄帝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经典著作。接着学习中药、方剂、内、外、妇、儿、针灸、推拿、正骨等课。后期尚讲授西医之生理、病理、解剖及临床课。
(6)周次清:1925年出生,自幼跟伯父周鸣岐习医。在伯父推荐下先后从师于李曰宾、王铭浩等当地名医。在老师指导下,努力攻读《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神农本草经》等中医古籍,并对金元明清等历代医家的代表著作刻苦学习,打下了坚实的中医基础。1954年参加青岛市举办的中医进修学校,除学习中医外,还较系统的学习了现代医学知识。1956年被推荐到山东省中医药研究所研究班学习深造。
(7)张灿玾:1928年生,8岁入小学。“七七事变”后,随父学习一些传统文化启蒙读物,如《百家姓》、《千家诗》、《四书》等。在祖父和父亲的影响下,自此开始正式跟父学医。启蒙读物为龚云林《四百味药性歌》、《濒湖脉学》、《医学三字经》、《医宗金鉴》之“心法要诀”,皆能背诵如流。学习皆在晚上进行,由父亲讲解之后,再熟读默记。日间,随父抓药,还要自己动手进行药物的炮制和丸散药的制作。年龄稍长,自学读名家医著,如《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医宗必读》、《寿世保元》、《陈修园医书》、《临证指南医案》、《本草从新》、《石室秘录》等。建国初期,在中医学术新思潮的影响下,又阅读了不少近代及今人的著作及上海中医书局出版近代及明清中医学著作与新医书局出版之部分西医书等。
闲时喜读《三国演义》、《红楼梦》、《水浒传》、《聊斋》、《老残游记》、《隋唐演义》、《南北史演义》、《唐诗三百首》、《古唐诗合解》等。
成才之路:1.幼承家学,三世从医。2.广收博采,勤学不倦。
(8)刘献林:1928年出生。祖父刘自醒、父亲刘文瀚皆行医。6岁私塾,苦读经史十年。1948年曲师毕业后任教。受家庭熏陶,幼时便对中医产生浓厚兴趣,闲暇之余在父亲指导下诵读《医学三字经》、《汤头歌诀》、《药性赋》、《濒湖脉学》、《医学实在易》等中医启蒙读物,为日后走向从医之路奠定了基础。1949年放弃教员之职,拜当地名医李光济为师。白天侍诊李老左右,晚上遵师命刻苦研读《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医宗金鉴》等典籍。寒暑两载,尽得其真传,随返回故里开业。
注:①.“八老”排列顺序均按照出生先后排列。 ②.本文根据山东中医药大学有突出贡献专家学术经验辑要丛书及“八老”的论文摘录总结而成。部分经验,并不完全,仅供参考。
附:原文章作者为“苁蓉”,吾(617949243)稍作修改,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4x2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