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校学生健身意识的培养

2023-01-23 12:28:23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浅谈高校学生健身意识的培养》,欢迎阅读!
意识,健身,培养,高校,学生


浅谈高校学生健身意识的培养

要:高校学生的健身意识对于其学习及日后的工作和生活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当前高校学生的健身意识却存在着一定的不足,而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也是多重的,包括教育体制、高校学生自身认识以及高校的投入不足等众多原因。而这些问题亟需解决。针对这些问题通过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健身意识、学校重视体育教育体育设施的保障以及激发广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兴趣都是完善的必要途径和措施。



关键词:高校学生健身意识培养途径

国民体质历来都是一个国家兴盛繁荣的标志,也是国家综合实力最直观的体现。高校学生是社会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从年龄上来看其已经属于成年人,在意识上具有完全自主性。同时,由于其尚属于学生,因此在整体上而言,其在思想和行为上仍具有很强的可塑性。高校学生在学习和找工作的过程中会遇到一系列的问题和压力,他们在生理和心理上都会遇到一系列特殊的问题,因此对于大学生而言,健康的身体、积极的健身意识不仅对于大学生活有积极作用,而且对于以后的工作、生活都具有难以估量的重要作用。



一、健身意识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一般认为,健身意识是人们在体育实践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方向性的自觉心理活动,它源于体育实践,其特点是具有能动作用 我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中提出:要对学生进行终身体育教育,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健身意识、技能习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



在高校中加强高校学生的健身意识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加强高校学生的健身意识是保证高校学生自身素质的保障。高校学生是即将走入社会的群体,今激烈的社会竞争对他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求也日益提高。良好的身体素质是综合素质的基础和根本。一方面,强健的体魄是进行正常学习的前提,另一方面也是走入社会后正常工作的关键。通过体育锻炼可以对身心和进行有效的调节,缓解因学习工作而产生的身心疲劳和紧张,增强自身对外界环境的变化,从而为学习工作提供充沛的体力和精力。例如清华大学的学生从自己的切身体会中总结“(8-1)>8”的公式。即每天从8小时学习时间中抽出1小时进行体育锻炼,7小时的学习效果大于8小时。表面上似乎失去一些学习时间,实际上学习效果事半功倍






其次、加强高校学生健身意识是保证学生走向社会后养成良好习惯的重要基础。大学期间既是学习知识的重要时期,也是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体系形成的决定性时期。这个阶段的学生处于身心较为成熟的时期,也是接受教育、进行自我完善以及实现个体社会化的最佳阶段。高校学生健身意识的培养直接关系到以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和锻炼效果。良好的习惯贯穿于生活的方方面面,从细节能看出一个人的生活态度,良好的健身意识不仅是保证身体素质的基础和出发点,也是整个人生习惯的基础,大学学生只有培养良好的健身意识,自己严格要求才可能在其他方面也形成良好的习惯,从而适应社会的激烈竞争和对人才的全面要求。



二、高校学生健身意识现状及原因分析

就中国的现实状况而言,在各层次学校中普遍存在着学生锻炼不积极,身体素质不高的现状。尤其是在高校中,中国大学生的身体素质整体不佳已是一个不争事实。据调查,大学生平时经常锻炼身体的仅占总数的23%,而66%的学生很少锻炼,11%的学生几乎不参加锻炼。从另一份学者的调查中可以看出,这名学者对贵州省高校研究体育态度及锻炼实际的调查中,认为体育锻炼重要的只占到41.8%,不愿意参加体育锻炼的比例为25.1% 。由此可以看出,在我国高校学生群体中普遍存在着健身意识不强、不积极、健身次数少的现状,这些现状的存在和发展必将会对高校学生的整体素质和发展产生重要的负面影响。



分析高校学生健身意识薄弱、消极的原因,结合笔者的工作实际以及社会整体现象,笔者认为,对高校学生健身意识产生消极影响的原因是多方面综合影响的结果。其主要原因如下:



第一、长期的应试教育使学生自然而然忽视体育锻炼的重要性。由于中国适龄人口众多,教育资源相对紧张,因此在中国长期以来教育的主要考察点就是升学率,这是中国教育的现实。虽然近年来,国家不断扩大高等教育的招生规模,高中生进入高校进行深造的比例有了进一步的提高,但是从整体上而言,其比例仍然比较低。在这种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迫于升学的压力,大多数学生不得不放弃其他不必要的活动,而将更多的时间投入到学习中去。这样,不在考试围之内的体育自然而然就让道于应试教育在长时间这样的环境下,学生对体育活动的积极性渐渐丧失,逐渐形成成绩第一、其他靠后的思想。在他们考入高校后,这种思想在一段时间内仍然是他们的主导思想,表现出来就是健身意识的薄弱和消极。



第二、学校对体育教育体育意识培养的重视度不够。学校是学生生活的场所,自然也承担着对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重任。就目前的实际情况而言,由于社会整体对体育教育的价值认识存在偏差,因此在各高校中普遍存在着重视科研




成果、重视绩效而轻视包括体育教育在内的软实力。从而在管理上将高校体育育和体育课、体育活动混为一谈,缺乏对体育的关注和正确指导,缺乏计划性、系统性和完整性。教育系统意识的缺失必然会对高校学生的健身意识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



第三、部分高校体育场地器材不足,体育项目单调乏味。健身场地和设施的缺失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校学生参加体育活动,提高自身身体素质的积极性。大学的课程学习相对于高中而言比较轻松,学习之余大多数学生从本质上而言还是愿意参加相应的体育活动的,然而场地、器材设施的缺乏对高校学生的健身意识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体育活动的开展需要基础的设施和场地,大学生所追求的健身项目不再局限于跑步之一简单的类型,而出现了多元化的需求,例如篮球、足球、网球、游泳、瑜伽等等。然而,在没有相关场地和设施的情况下,许多学生放弃了进行锻炼的想法,而将大量的课余时间消耗在网络等其他活动之上,而这种情况长时间发展也是造成大学生健身意识差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



三、高校学生健身意识的培养策略及途径

高校学生健身意识的培养对他们的学习以及走入社会以后的工作生活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针对目前高校学生健身意识薄弱的现状及其产生的原因,笔者认为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培养和推进:



第一、在学生中树立健康第一的理念,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健身意识。

当前,我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人民的身体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是,全民健身工作的现状还不能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特别是现在的高校学生以后要面临着高效率、高节奏、强竞争性的社会实践工作这就要求他们应该有适应社会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适应能力。因此,只有使学生认识到,健身的重要性及必要性,才能使学生在学习文化技能的同时,自觉的进行体育炼,从而养成良好的健身习惯,达到学生的健身的目的。



在这方面体育教师也应该发挥重要的指导作用。体育活动的开展需要一些必要的技巧基础知识体育教师要向学生传授基本的体育锻炼知识,使学生懂得怎样去锻炼,懂得为什么这样锻炼,懂得今后怎样安排锻炼。在课程设置方面,要根据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学生的兴趣、爱好,给学生较大的自主权和选择权开设各种形式的各类选项课和选修课。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4geK.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