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进去 想开去

2022-11-23 05:01:43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读进去 想开去》,欢迎阅读!
开去,进去
读进去 想开去

阅读不是见字发声的无意识读书,阅读应该是一种再创作的过程。在读书时,无论是读一个词语还是读一个句子,一个段落,都不能单纯地读,应该加进我们的思维,加进我们的情感,加进我们再创作的一种联想。这些道理我都明白,我也在自己的教学中尽量地往这方面努力,但总感觉有几分吃力,有几分受拘束。我一直很注重对学生情感感悟的一种熏陶,也注重对朗读的指导,但很多时候都没有达到自己想要的那种理想状态。

直到看到语文书上的“读进去,想开去”读书方法时,我才恍然大悟,原来是自己指导学生的方法不对,没有找到一条指导学生的好的方法。

看到这种读书方法是在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的交流平台中。当时,班里学生有相当一部分出去参加活动了,本来打算好,也准备好要上十六课《青山不老》的,我暂时放下了,带着班里仅有的一半学生我们先去了解了交流平台的内容,在此之前,我看过交流平台,也有自己的一些感受,但这么多年的教学生涯让我养成了一个坏毛病,我的很多感悟都是在大声的朗读中,在全身心的朗读中产生灵感得出的。这次依旧是这样,我让孩子们读,让孩子们划出读书的方法,在孩子们交流的过程中一下子看到了指导朗读的曙光。课本上的原文是这样的:

读课文时能联系实际作进一步的思考,既读进去,又想开去,不仅读懂了课文内容,还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是的,我长期以来的这种困惑,在这里找到了答案。我和孩子们之间正是缺少了这种沟通,我也没有把这种读书方法教给学生,我自己能读出文章的内涵和外延,但并不代表我的学生也都懂了这种方法,学生没有我的人生阅历社会经验也没有我的情感体验,我把自己的感受强加给学生,让学生单纯地模仿,最终学生还是无法真正掌握,因为我并没有教给学生思考的方法,我一直没有找到一条真正的好方法来指导孩子们的阅读和朗读。毕竟,这么多年来,最近两三年才接触到高段语文教学,我缺乏经验,我也有几分固步自封。

我开始把这种方法运用到课文的学习中。 等参加活动的孩子们都回到教室时,我开始上十六课,并且打破自己的预设,按照这种读进去、想开去的方法来尝试一种新的阅读指导方法。

在《青山不老》一文中,第一段这样写道:

窗外是参天的杨柳。院子在山沟里,山上全是树,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

孩子们读第一遍时,仍旧是那种我所厌烦的唱读,我真的很烦他们的这种漠然的读书态度,我一直不明白为什么我那样激情地引导他们,他们回报我的依旧是那种慢吞吞的读书。今天,我忍住了没有生气,我开始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我开始启发孩子们,读这段话,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议论起来,说看到了很多绿树,看到了满山的树,看到了一个被绿树环抱的小院落,好像农家乐一样。

嗯,有点我想要的效果了。我接着告诉孩子们,把你们的这种感受读出来,我会通过你们的朗读知道你们内心想的是什么,在想没有。

孩子们将信将疑地又读了一遍。我说,这一遍有部分孩子有思想,融进了美丽的环境中,但还有一部分孩子们一点想法都没有。孩子们有些吃惊,他们不明白为什么我会看到他们的内心,出于一种表现欲望,孩子们又读了一遍。我肯定


他们刚才在读书时已经融进了那片美丽的绿色之中,我从他们的声音里感受到了。为了让孩子们也体验一下通过声音看一个人的内心世界的方法,我又单独请了两个同学起来读书,一个读得好些,一个读得差些,同学们一对比就明白了读得好的同学处理词语和句子时内心世界的丰富活动。他们相信了,在朗读中,要一发声,就可以看到朗读者的内心世界。

读懂了第一段,当置身于如此美丽的小院落时,孩子们还在陶醉中,我让孩子们看课文第二段,课文给我们展现的小院落所处的大环境,是在中国的晋西北,尤其其中的一段描述:风大作时,能逆吹牛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坠孩子们的语调中展现出来的那种壮烈已经非常明显了,他们都感受到了这里环境的恶劣,对比第一段,更是突出了老人的伟大,老人和青山长存的精神的不朽。

当然,有很多地方需要孩子们先认识。比如在读到老人坚持15年植树后取得的辉煌成绩时:15年啦,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我先引导孩子们认识山沟,了解绿化一条山沟所需要付出的艰辛努力,知道防风林带的作用和建设一条防风林带的难度,明白3700亩的概念,再把这种艰辛,这种了不起的成就和一个八旬老人紧密联系,想象老15年来一棵棵种树的艰辛,一年年种树的坚韧,带着这种理解和想象,孩子们开始深情地朗读,而朗读中也就自然地流露出了对老人的敬仰。

课文的学习就在孩子们的深入朗读与理解中顺利进行,效果也十分明显。 在接下来几天的学习中,我乘胜追击,继续扩大学习效果。

我让孩子们用读进去想开去的方法学习第四单元日积月累的句子: 善待地球就是善待自己。 拯救地球就是拯救未来。 但存方寸土,留与子孙耕。 有限的资源,无限的循环。 珍惜自然资源,共营生命绿色

本来只是几个有关环境保护的句子,我让孩子们在读的时候读出自己的想法,读出自己的感受,我还是说我能从朗读中听出他们的思想才算过关,朗读的声音是骗不了人的,朗读者的声音就是你心灵的窗户。

孩子们把几个句子都读出了味道,更让我想不到的是,好些孩子居然还发现了这几个句子之间内在的逻辑联系:

善待地球→拯救地球→保留土地→资源再生→生命绿色,这种联系是递进的,孩子们再读时,层次感便分外明显了。

我终于找到了这么多年来我苦苦追求的东西。 为了巩固朗读教学的方法,我直接跳过了第五单元走近鲁迅单元,而是选择了我擅长的诗歌单元,第六单元轻叩诗歌的大门。我把孩子们带进了一个奇妙的诗歌王国,而诗歌的理解在很大程度上是需要朗读为载体的。

我先给孩子们介绍了中国灿烂的诗歌文化介绍了从诗经开始到现代诗歌这几千年诗歌的历史,然后就和孩子们一起欣赏《采薇》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我先给孩子们范读了一遍,问孩子们:你们听了老师的朗读,知道了些什么? ——我们听老师读一二句时有些优美,三四句有些凄凉。 ——一二句为什么让你感觉到了优美?

——杨柳依依,很美。仿佛看到了柔软的垂柳。 ——仿佛有阵阵微风吹过,杨柳枝条飘逸了起来。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4g2G.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