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文学性与教育性兼备的精彩篇章——《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欢迎阅读!
![子路,公西,教育性,文学性,兼备](/static/wddqxz/img/rand/big_139.jpg)
我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她的文化源远流长。古人曾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这句话也许有点过头,可是也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在我国历史上《论语》对于稳定社会、发展经济、协调关系所起到的巨大作用。然而,随着近代社会的剧变,封建制度的消亡,与之相应的社会伦理、道德观念也随之崩溃,尤其是“五•四”以来“打倒孔家店”口号的提出,遂使我们这位在历史上有着极高地位的圣人一夜之间从天落地,而“文革”期间的“批林批孔”却又无辜受到牵连,孔子再次被人践踏。现在,当我们再次直面孔子,直面《论语》时,我们需要的远远不是一番感慨,而是要学会“拿来”我们文化遗产中的精华。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第六单元选取《论语•先进篇》中较长的一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作为课文,体现了编者的敏锐眼光。这一章,写孔子和四位弟子在一起,纵谈自己的志向,不但有简单的情节,有个性化的人物语言,文学色彩较浓,而且简练含蓄的语言中蕴涵了高超的教育艺术,可贵的创新精神和探究问题的意识,教育意义也很大,是文学性与教育性兼备的精彩篇章。
此篇的文学性突出表现在能扣紧每个人的性格特点来刻画人物,五个人的言行都合乎各自的个性、身份、志趣、教养。 同是“言志”,表示愿意施展才华,有所作为,子路、冉有、公西华三个人的言谈各具特性。子路,据《史记•仲尼弟子列传第七》记载:少孔子九岁,属异能之士中政事类。从子路“千乘之国,„„且知方也”的言辞中,我们不仅看到了他的远大抱负,还可以看到他在政治、军事方面的卓越才能以及高度的自信心。当然,言谈中也流露出他的骄傲情绪。至于“率尔而对”,就更明显地表现他性格中的轻率、鲁莽的一面。冉有比较谦虚,从他言志时说“如其礼乐,以待君子”中可以看出他既有抱负,又能谨慎地估计自己的能力,态度谦恭,说话很有分寸。公西华少孔子四十二岁,为了避免以君子自居之嫌,他首先申明“非曰能之”,只不过是“愿学焉”,而且还特别强调“愿为小相”。说得多么平易、多么谦和,真可谓是孔门弟子中的谦谦君子。实际上,冉有、公西华说的都是诸侯邦国之事,与子路所说的没什么差别,只不过是态度要谦虚得多、语气要委婉得多。
至于曾皙,他所说的与子路等三人完全不同。他既不讲从政,也不讲出使会盟,而是刻画一个场景:“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从这充满诗情画意的描写中,他曲折地表达出自己的理想,显得那么从容不迫,逍遥自在,甚至有点狂放不羁。
孔子的形象刻画得最鲜明、生动。首先,此章中写出了孔子的理想抱负。他要求弟子“各言其志”,他自己并没有“言志”,但是,我们可以从他对弟子“言志”的态度及评论中了解他的志向。冉有和公西华言志时,都愿出士从政,治国安民,想干一番大事,孔子在言谈时都予以肯定。尤其是谈到公西华时,孔子说:“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言外之意是:凭公西华的才能应该去做大事,若为“小相”,是大材小用了。孔子哂子路,是对他“不谦让”态度的不满,对他“为国”的志向并不反对。孔子赞同曾皙的说法,是因为曾皙所描绘的师生暮春郊游的美好图景正是儒家所向往的“礼治社会”太平盛世的景象,是“礼治”的最高境界,这正是孔子所渴望和追求的政治理想。总之,孔子是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人,他和他的弟子们一样,都想以积极态度把国家治理成一个“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使万物莫不遂其性”的“太平无事”的理想之国。其次,文章中还写出了孔子是一位既能严格要求学生,又能启发诱导学生的可敬可亲的师长形象。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4Yg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