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赠汪伦》教学例谈》,欢迎阅读!
《赠汪伦》教学例谈
古诗是我国文学艺术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语言精练,意境优美,寓意深邃。它以极简洁、形象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一幅幅色彩明丽、动静相宜的画面,创设了优美的意境,表达了真挚的情境,千百年来,脍炙人口。小学阶段,让学生学习吟诵这些优秀的诗词,不但能让学生继承祖国优秀的文化遗产,理解到我国古代文学的基本常识和历史,而且丰富了学生语言知识的积累,提升了学生的文学艺术素养,更重要的是能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进而提升其审美水平,持续塑造其人格魅力。但因为古诗离我们年代久远,其语言文字及表现形式都给学生读古诗、体味诗意带来了困难。所以,古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大难点,也是教师教学的困惑所在。下面,作者就以《赠汪伦》这首诗的教学为例,阐述一下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的几个举措。
一、整体入手,感知诗貌
第一步就是让学
生从整体入手,感知诗貌。先让学生课前搜集古诗作者及相关的背景资料,再让学生着眼于课题,初步理解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然后让学生读准诗句,自主感悟。
1.理解诗人及相关背景 新课程标准指出,要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水平。课前布置学生查找李白及写这首诗时的相关背景资料。让学生收集资料当中知道“夸张”这个修辞手法是李白诗作的特点之一,为理解诗句“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作铺垫。另外,理解李白与汪伦之间关于“千尺桃花,万家酒店”的故事,也让学生对李白和汪伦之间结下深情厚谊有进一步的感悟,并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为下一步学习古诗打下基础。
2.由课题入手,初知诗意
古人作诗,很讲究拟题。有的诗题直接点明了作者的感情,有的直接点明了描写的景物、歌咏的对象,有的直接点明了写作的理由。大多数诗歌的题目对理解诗歌的内容很有协助。《赠汪伦》一诗中,让学生通过对诗题中“赠”的理解后,就大体知道这首诗所要写得内容了。
3.读准诗句,自主感悟
古诗语言精练、含蓄、优美。教学中,首先让学生扫除诗中的字词障碍,读准字音,理解重点词的意思。准确地读,大声地读,“不求甚解”地读,读通、读顺、读好,读到朗朗上口。“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让学生在一遍遍地读中整体感知诗意。
二、使用多种教学手段,理解诗意 有些诗歌,意象相对集中,一首诗犹如一幅画面,一幅形神兼备、情景交融、理蕴其中的艺术画面。在这种情况下,就能够从诗所显现的意象入手,创设情境,用各种教学手段协助理解诗中关键词的意义、情感,全诗境界由此豁然开朗,这是古诗教学的第二步。
1.由文入画,理解诗意
唐代大诗人王维说过:“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中有画,读诗要想象重现诗中的画面;画中有诗,读诗要欣赏诗中精妙语言对画面的描绘。如诗如画,品诗赏画,这是古诗教学追求的美好境界。所以,在教学《赠汪伦》这首诗中,让学生在读诗中想象画面,把自己溶入诗词画面当中,而后请学生说说你仿佛看
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仿佛还听见了什么?从而拉近了古今距离,让学生在想象李白与汪伦依依惜别的画面中,理解“踏歌”这个古代的送别礼仪,从而理解了前两句叙事局部的意思。
2.填补空白,丰富诗歌内容
诗是言志抒情的艺术,重在表达情致,展示意境,使诗人涵咏体味,感同身受,古人有“言不尽意”之说。教师要指导学生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把一些隐含在字里行间的内容挖掘出来,丰富诗歌的内容。在学生读懂诗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入角色。“假设你就是李白和汪伦,在即将分别的时候,你会说些什么呢?”让学生走入人物的心境,分别扮演李白和汪伦,通过口语交际的形式,协助学生进一步领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质疑讨论中明诗情
《赠汪伦》这首诗只有短短的28个字,虽然语言浅显,但诗中却有多处值得细细品味的地方。如:在出示“李白一个人乘舟将离去”这个画面后,启发学生就着画面质疑:汪伦人呢?这个好朋友为什么没有相送呢?让学生猜想各种可能性:也许昨日已经在家中设宴饯对于汪伦的送行是意料之中?还是意料之外?让学生与文本中的人物展开深度对话:李白离开,作为好友的汪伦肯定来相送的,或许意料之中;但是以这样一种特别的方式来相送,或是意料之外。这大概就是所谓的“情理之中”“意料之外”吧!通过这两次的质疑讨论,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实行了深刻地对话,产生了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对“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个种情深意重的友情有了进一步地理解。
三、披文入情,体会诗的意境
叶圣陶先生曾说:“作者始有境,入境始与亲。”读诗的最高境界是进入诗歌意境,进入诗歌意境就是引导学生真切地体验诗人所创造的那个景象和情感水乳交融的艺术境界,为之动情。所以,古诗教学的第三步就是由画入境。
1. 诵读入境
诵读是传统语文教学的宝贵经验,古诗教学尤其要重视诵读。在理解诗意,感悟诗情后,让学生反复含咏,回环复沓。设身处地地“美读”,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送君千里,终须一别”,这真是……(出示诗句),接着让学生三读诗句:
你就是李白,听着这踏歌。你会脱口而出地说:“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你就是李白,听着这踏歌。你会不由自主地说:“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你就是李白,听着这踏歌。你会满怀深情地说:“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让学生打着节拍踏歌诵读全诗,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让学生摇头晃脑学古人吟诗,浮现诗歌所表现出来的艺术画面,进入诗人所创设的艺术境界。
2. 开放发散 ,拓展意境
教材定位从题材走向素材。在教学中,根据诗歌的体裁、内容特点,结合新课程标准推荐篇目,精读一首,带读几篇,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在学会《赠汪伦》一诗的基础上,师出示了《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别董大》等送别诗,让学生朗读。将语文教学的空间延伸到课外,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扩大了知识面,并在吟诵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朋友之间依依惜别的伤感,领悟到“友情”的珍贵。
祖国文化渊远流长,古诗在我国文化史上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指导,带着学生走进古诗的艺术殿堂,感受古诗的画面美,领悟古诗的意境美。教学古诗有定法而又无定法。画家石涛说得好:“至人无法,非无法也。无法而法,乃至法也。”作画如此,教诗之法难道不也如此吗?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4I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