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论语10》,欢迎阅读!
《论语》十则
教学目标
1、熟练背诵并正确翻译这篇课文。 2、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对照反省自己 3、积累文言词汇。 教学重点
背诵、翻译、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课时数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中华民族有着数千年的文明历史,产生了辉煌灿烂的古代文化。它不仅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凝聚力,而且对今天在全民族弘扬爱国主义思想,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仍有巨大的现实意义。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已成为世界文化宝藏的重要部分,不仅是中国的骄傲,也是全人类的骄傲。
《论语》是我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巨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人们所效法。现在我们就来学习它的节选部分《〈论语〉十则》。
二、介绍孔子及其《论语》 三、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1、范读
教师朗读示范。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2、全班齐读
感知课文内容。多读几遍,教师指导学生朗读,根据朗读的语气、语调和停顿等,理解句子的意思。
3、正音、正字 四、理解课文内容 1、理解重点词语 a.教师导学
学习文言文,首先要掌握和积累一定量的文言词汇。文言文中的基本词汇大多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这好理解。但有些词,古今意义发生变化。如成语“走马观花”中的“走”是“跑”的意思,如果理解为“行走”,这个成语就讲不通了。再如“赴汤蹈火”中的“汤”是“热水”的意思。这些都与现代汉语完全不同。学习文言文要特别注意这些变义词。另外,一些文言虚词,如“之”、“乎”、
“者”、“也”之类,意思比较宽泛,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它的意思可能不同。这就需要联系上下文,正确理解。
b.自主、合作、探究
要求学生先仔细读几遍,理解各句中重点词语的意思。如果开始不理解懂,试着再读几遍。实在理解不了的,将问题提出来。
指导学生根据句子理解词义,根据词义理解句子。
要求学生,自己理解了的,讲给同学、老师听听。不理解的,四人小组讨论讨论。实在不懂,请教老师。
老师参与学生的讨论。学生能讲清的,教师再度明确。学生理解有困难的,教师要讲明白,讲透彻。
重点掌握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包括全文中的重点词语):
A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B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C吾日三省吾身。D温故而知新E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F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G见贤思齐焉。H士不可以不弘毅。I死而后已。J知松柏之后凋也。K其恕乎?L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理解课文内容 教师导学:
根据情况,给学生讲解有关信、达、雅及直译、意译等常识,但要讲得浅显易懂。指导学生逐句翻译前五段。
学生较为难以理解,须重点讲解的句子:
a.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b.吾日三省吾身c.传不习乎?d.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巳诲女知之乎!
朗读、背诵
反复朗读,直到成诵。 五、作业 1、 背诵课文。 2、 抄写、识记字词。 3、 预习剩余部分内容。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作业 1、 背诵课文。
2、 考查句子的翻译及其重点词语的解释。
二、理解后五段内容
按第一课时要求,逐句翻译剩余各段。
教师须重点讲解的:A见贤思齐焉。B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C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D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三、概括思想内容
1、指导学生将课文有关内容归纳到如下几点: A学习方法 B学习态度 C思想修养 2、归纳成语、格言
A温故知新B任重道远 C死而后已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D三人行,必有我师 E见贤思齐 F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四、学习体验
1、学了这篇课文,你认为哪些内容使你收获最大?谈谈感想。
2、与课文自相对照,谈谈自己在哪些方面做得好些,在哪些方面还有欠缺?应怎样改进?
3、“温故而知新”对于指导我们的学习有什么重要意义?
4、透过表面文字,理解“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的深刻含义。试着模仿这种写法,也写几句。
五、教师小结
《论语》的思想内容博大精深,我国古代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我们学的这一部分主要谈的是求知和修养问题。大家不仅要懂得它的意思,更重要的是联系实际,指导自己的言行。今后我们要多接触一点文言文,了解我们民族的历史,继承祖国的文化,陶冶自己的情操。
六、作业
1、完成“研讨与练习”。
3、 搜集《论语》中有关做人道理的简短的语录四条,读一读,背一背,想一想。
教学后记
《论语》一直是过去蒙童教育的必读书,可见其教育的价值。这篇古文是学生进入初中以来接触的第二篇。阅读有一定的难度,为了化难为易,激发阅读兴趣,获取前人的思想精华,设计一个诱人的导语显得尤为重要。“半部《论语》治天下”这一板书,学生或睁大眼睛,或显疑惑状,或窃窃私语显兴奋状。想探一下究竟的热情被引燃。于是孔子其人,孔子其生,孔子之论的内容便鱼贯而出,这为探究课文是下了基调。本文教学,不必遵循内容次序而教,可根据自主性探究原则,在初读课文的基础,设计在你心目中孔子是怎样的人。这一问题为引子,让学生自主探究探究出:注重学习态度,讲究学习方法,重视品德修养。运用这种教学方式的优势在于,打破阅读惯例,主动整理,归纳材料,从而领悟课文内容,使教学形式灵活多变,有利实现“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人格”课程目标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4Hi.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