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早期教育是终身教育的起点》,欢迎阅读!

早期教育是终身教育的起点,是人类个体从家庭走向社会的第一步。0~3岁是人一生发展最为迅速和关键的时期。在0~3岁阶段,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长对于儿童早期发展的意义格外重要。同时,对儿童来说,影响其发展的生态环境是多层次、多性质的,尽可能地将多元化的生态环境因素包容进来,是一种理想的选择。而家庭和社区作为直接影响婴幼儿的重要生态环境,理应被纳入早期教育的范畴。“
另外,这个阶段的婴儿还获得“物体永存”的概念。比如,当玩具在他视野中消失的时候,他知道玩具不是不存在了,而是“藏”在某个地方,所以他开始会玩藏猫猫的游戏。客体永久性概念的获得是婴儿智力发展阶段的重要成就,是一切认知活动发展的基础。
感知运动智力阶段(12~18个月)
婴幼儿能够通过偶然尝试而发现新的达到目的的手段,探索新的方法。这不是一个简单的循环反应,而是立刻导致为了了解外在客观变化而进行的不断尝试。例如,婴幼儿够不到桌子上的物品,偶然拉动桌布一角观察到物品移动,从而认识到两者之间的关系,于是拉动桌布,拿到物品。通过主动实验,婴幼儿发现达到目的的新途径。这是婴幼儿智力发展中的又一大进步,它标志着婴幼儿思维能力的产生和初步发展。
智力的综合阶段(18~24个月) 这时婴幼儿具有了心理表征能力,他们可以对自己的行为以及外在事物进行内部表征,开始心理的内化进程。婴幼儿获得心理表征能力的明显标志是: 1.不用明显的外部尝试动作就能解决问题,即通过头脑中组合动作来构成达到目的的新方法。例如,看到桌子上的物品不易够到,直接拉动桌布取到物品。 2.产生延迟模仿能力。例如,看见一个小伙伴把果皮扔到垃圾筒,第二天自己也学着扔果皮到垃圾筒。这表明婴幼儿此时已形成内化了的模仿,可以通过保持在某一情景下获得再现,积累了大量的表象素材(思维内容),从而促进了婴幼儿思维的发展。
另外,接近24个月的婴幼儿不再是原始的混沌状态,开始出现自我意识,逐渐能把自我与外在环境区分开来,将自己的愿望与现实区分开来。这个自我中心化及相应的去自我中心化过程,是儿童心理发展的重要特征和一般规律,并贯穿于儿童心理发生与发展的整个过程。 (一)家庭、学前教育机构是实施 0-3岁儿童教育的主要场所。
0-3岁儿童教育活动的组织与实施,主要是在家庭和学前教育机构中进行。
(二)家长和教师负有首要的教育责任。家长、抚养人和学前教育工作者,应成为儿童生活的照顾者、情感的关爱者、行为的榜样者和活动的引导者。要观察儿童的活动过程,灵活调整成人的教育行为,因人而异地为儿童的发展制定个别化的教育方案并建立成长档案。 (三)学前教育机构发挥主导作用。学前教育机构可以补充家庭育儿中运动和社会交往的不足,促进儿童更好地发展。学前教育机构要指导家长开展亲子游戏、亲子阅读等活动,为家长提供有针对性的、优质的早期教育指导服务,帮助家长转变教育观念,提高教育水平。
(四)家庭、学校和社区要密切配合。家长、抚养人和学前教育工作者之间要经常沟通,相互协调,保持教育要求的一致性。社区要为适龄儿童提供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早期教育服务。
二、环境创设是基础
环境既是儿童生活、游戏和学习的场所,也是重要的教育资源。良好的心理环境,可以培养儿童对他人的信任感,促进儿童社会性和情感的健康发展。因此,不仅要重视创设安全、卫生的物质环境,更要营造宽松的、充满亲情的心理环境。
(一)创设安全、卫生的物质环境
1、创设安全的物质环境。儿童生活的环境首先必须是安全的,要注意家具摆放的位置,使儿童远离刀、热水瓶、电器、药物等危险物品,保证阳台、门窗、栏杆等设施的牢固,以确保儿童的安全。
2、创设卫生的物质环境。创设温度适宜、空气流通、光线柔和的睡眠环境。提供方便、卫生、易消毒的生活设施和玩具,为儿童选购透气性强、宽松舒适的棉织衣物。
3、满足儿童的活动需要。充分考虑给儿童留有足够的活动空间,提供数量充足的、满足多种感知需要的玩具和材料,以满足儿童的活动需要。
(二)营造宽松的、充满亲情的心理环境 1、满足儿童受尊重的需要。以关爱、接纳、尊重的态度与儿童积极主动地交往,耐心倾听,努力理解儿童的想法与感受,支持、鼓励儿童大胆探索与表达。欣赏儿童,做到及时赞许,坚持正面教育。
2、满足儿童的情感需要。家长、抚养人和学前教育工作者应关爱和尊重儿童,态度亲切、动作轻柔,并通过与儿童适当的身体接触,满足儿童爱抚、亲近、搂抱等情感需求,培育依恋亲情。
3、满足儿童的交往需要。提供儿童与成人、同伴积极交往的机会,保证每日与儿童交流、共同游戏的时间。消除其怕生、退缩等心理,克服分离焦虑。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3nQ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