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认知行为疗法干预校园欺凌的实践研究

2023-02-05 03:37:19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运用认知行为疗法干预校园欺凌的实践研究》,欢迎阅读!
欺凌,干预,认知,疗法,运用
运用认知行为疗法干预校园欺凌的实践研究

作者:秦蓉子

来源:《中小学班主任》2021年第05

[摘要] 校园欺凌者由于自动负性思维发生认知偏差所产生各种消极情绪而引发欺凌行为。运用认知行为疗法,帮助校园欺凌者从识别和阻止自我负性思维开始,调整核心信念,在老师鼓励、同伴互助、正向引导、激活情绪、正性强化等实践作用下,通过提升自我效能感、重建积极认知、改变消极行为的一系列辅导尝试,从而有效干预校园欺凌行为的发生。 [关键词] 校园欺凌;干预实践研究;认知行为疗法

随着我国校园欺凌事件发生频率逐渐增加,越来越多的校园欺凌事件引起了社会的高度关注,校园欺凌俨然成为一种社会问题。笔者认为校园欺凌者由于自动负性思维发生认知偏差产生了各种消极情绪而引发欺凌行为。本文将着眼点放在通过让校园欺凌者清楚地认识到自己面临的主要问题,勇于改变而非拒绝改变,用改变负性思维、认知重建、问题解决等技术进行认知干预,有效预防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 一、认知行为疗法概述

认知行为疗法的主要代表人物贝克(A. T. Beck)曾说:适应不良的行为与情绪,都源于适应不良的认知。人的認知会影响人的情绪,从而影响人的行为。在认知行为疗法看来,帮助欺凌者改变行为的过程就是要从重新构建认知结构开始,重新认识自我、评价自我,然后重建自信,最后重塑行为。其中,认知重建是最为关键的一个步骤。认知疗法的核心理念可以用一句话概括:认知是反应产生的原因,问题的根源在于认知。 二、重要意义

对于不同的事物,每一个人会有不同的看法,不同人的认知就会滋生不同的情绪,从而影响人的行为反应。认知是人产生心理活动的决定因素,认知疗法就是通过干预人的认知过程和


由这一过程中所产生的观念来纠正本人的不良的情绪或行为。运用认知行为疗法的“ABC来分析问题,随着时间的累积,最终可以带来极大的效果。 三、认知行为疗法的干预实践研究 1.分析原因

在校园欺凌事件中,欺凌者惹是生非、蛮不讲理、出手伤人,他们通常因为情绪之下的自动思维产生了认知偏差,没有站在他人角度设想,用欺凌行为求关注。这种因自我认知的片面性而产生大家都不喜欢我的消极想法,进而产生消极情绪和消极行为,导致他们在集体生活中格格不入,从而又强化了消极认知,形成恶性循环。 2.辅导步骤

结合上述分析,笔者采用认知行为疗法,帮助学生重新审视自我,正确看待自己和他人、外界相处的方式,鼓励他们不断地向思维定式和坏习惯发出挑战,通过思维上的小转变,获得较大的行为转变,以此达到有效干预欺凌事件发生的目的。 1)共情理解,平等对待

对于同一个错误,不同的孩子修正的难度也不一样。对欺凌者而言,同学、老师及家长的评价于他们来说已经毫无意义。究其原因,他们并不是真心喜欢这样做,而是因为有人禁止,但越禁止越无力,他们由此获得成就感。因而,对于他们所表现的行为,不必表现过多的关注和反感,只需就事论事,平等对待,理解他们的处境,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反而能让他们的某些过激行为有所收敛。教师运用共情的力量,提出小期待和小要求,能让他们得到心理上的满足,防止消极认知的产生。 2)识别负性思维,阻止消极想法

认知行为疗法认为,人主要有三种认知层次或思维类型:自动思维、中间信念、核心信念。对于欺凌者而言,自身无法意识到消极情绪反应是因为存在消极认知,固定思维模式已构成了思维习惯,所以即使犯错,也不会有心改之,自动负性思维已经将他们的认知和行为调整到平衡,这样的情况会让我们处理起来很棘手。

教师要帮助他们学会发现和识别这些自动化的思维过程,可以采用记情绪日记、强化辩证思维、觉察自动思维等方法,找出导致不良情绪反应的思想。以把同学摁倒在地上拳打脚踢这一欺凌事件为例,可以采用认知行为疗法进行记录。 3)同伴效应,和谐相助


认知行为疗法需要更广泛的帮助才能达到更好的效果。当欺凌者愿意改变并进行尝试时,老师最有力的同盟就是班级中的正义力量。我们可以和同学进行交流讨论,制定相应的计划,借助同伴效应,让欺凌者去挑战自身的功能失调性假设,鼓励他们和这些正义力量一起,感受有伙伴的幸福感。对于小学生来说,榜样的力量是非常强大的,而最好的榜样就是身边的同伴。对于欺凌者来说,让他们主动走进集体有些困难,那么,可以发挥班级小干部的力量。我们走向他们,包括座位的安排,让他们观察周围小伙伴待人接物的方式,理解正向行为才能得到大家的认可,在耳濡目染的榜样效应中,随着大家的步伐一起往前走。 3.正性行为强化,有效表扬

当认知和行为发生改变后,为了帮助他们在集体生活中更稳步发展,我们需要不断关注,不断提出希望,并鼓励他们进行强化。如经常走到他们身边,拍拍他们的肩膀,从而感受老师的信任与支持;请他们帮助班级做一些跑腿的小事,感受到自己为集体服务的意义。我们相信,每一位学生都有自己的闪光点,要用发展的眼光不断引导学生往更好的方向发展,不断改变表扬方式和表扬时间。 四、成长影响与启示

在班级管理中,教师要了解学生的行为动机。对于欺凌事件的欺凌者,特别注意需要从认知入手,运用符合学生实际和需要的人性化管理方式。从改变他们的负性思维开始,基于认知行为疗法有效的指导,建立规则和期待,鼓励他们向那些根深蒂固的消极想法、信念和价值观发出挑战,让他们敞开自我,改变自己,杜绝欺凌事件的发生。

[本文系2019年上海市第九届中小学德育研究协会课题正向行为支持用于预防中小学园欺凌行为的行动研究的相关研究成果,课题负责人:上海市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姚瑜洁] [参考文献]

[1]迟毓凯.学生管理的心理学智慧[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罗伯特·斯莱文(Robert E.Slavin.教育理学理论与实践(第10版,中文版)[M].人民邮电出版社,2016.

[3]亚瑟·乔拉米卡利[]. 凯瑟琳·柯茜.共情的力量[M].中国致公出版社,2018.

秦蓉子 上海市浦东新区张江镇中心小学德育主任,上海市浦东新区姚瑜洁德育工作坊学员。曾获浦东新区优秀大队辅导员、张江区域党建优秀党员志愿者等荣誉称号。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3fRK.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