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经济行为与社会结构:镶嵌问题 读书报告 2》,欢迎阅读!
简述格兰诺维特镶嵌理论与批判性解读
摘要:本文分析探讨了格兰诺维特的“镶嵌”视角,认为其虽具创见,但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并指出其忽略历史政治等因素的作用,过分强调社会关系对经济活动的单一向性的嵌入关系,在实际情况中无法完全适用于经济市场。因此“镶嵌”理论也需要得到后来者不断完善。
镶嵌:研究视角的创新与对两种倾向的批判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人类学界发生了一场大讨论。波兰尼作为发起者与领导者,在《伟大的转折》一书中论述,经济学强制将理性选择、效益最大化直接等同于所有经济行为的出发点,忽略了社会关系与环境的影响,提出“经济应嵌入到整体社会”的观念。格兰诺维特在其著作《经济行动与社会结构:镶嵌问题》中把“整体社会”细化成了“社会的人际关系网络”,认为“行动者既不是像原子那样独立运行于社会脉络之外”,也不会“奴隶般地依附于他所属社会类别赋予的角色”,而是“行动者具有目的性的行动企图实际上是嵌入在真实的、正在运转的社会系统之中的。”
格兰诺维特在讨论主旨问题:社会关系如何影响行为与制度时介绍了两种传统倾向——实质论与形式伦。实质论传统的社会科学家认为,人类经济行为在前市场社会里很大程度上确实依赖社会网络,并已相对独立。形式论传统的社会科学界认为,镶嵌问题在市场中不甚重要,经济行为独立于社会关系之外。格兰诺维特认为,经济行为的镶嵌程度在前市场社会里要比实质论者认为的低一些,而且在现代市场经济中地位无激烈变化;同时镶嵌也并不是形式论者认为的那么不甚重要。他将实质论者的观点定义为“过度社会化”,将形式论者观念定义为“低度社会化”。格兰诺维特指出两种倾向的共同错误都是预设了“社会性孤立”的个体。“低度社会化”理论的问题显然在于其主张个人行为出自于自我利益最大化的算计,而忽视了个人所处的社会环境和人际利益。
格兰诺维特成功解释了人际关系在诸多经济问题当中的重要性,并在各个领域得到推广和应用。在“嵌入性”视角上,他提出了“适度社会化”观点;在研究经济行动与社会结构关系时,他主要将社会结构细化成了人际关系因素,使这一问题的实证分析成为可能。
经验分析:霍布斯困境的解决路径与组织形式的选择
格兰诺维特在《经济行动与社会结构:镶嵌问题》中从两个经验层面展开分析了镶嵌理论。第一个层面,格兰诺维特论述了社会关系与信任、欺诈等经济问题的联系。现代经济理论有一种被默认的假设:人以相当温和的态度去追求经济利益,然而在实际生活中,这一假设是很难成立的。为了解决“自我利益追求者如何可能不使用暴力和欺骗”,霍布斯主张为了防止原子化的个体行动者之间的暴力与欺骗,主张个人将个人权力托付给一个组织或国家,组织或国家把大家的意识化为一个人的意识,大家按照这个意识来行事,于是便产生了社会秩序。但成本太高,并可能导致极权的产生,因此其理论在实践中陷入了困境。
格兰诺维特认为“普遍道德”对人并无很强的约束力和影响力,也未掌握事实的全貌。是社会关系而非制度安排或普遍道德,可以在经济活动中产生信任。 他认为大部分的经济活动都是发生在社会关系网络之内的。在交易过程中,为了交易的顺利和合作关系的持续,买卖双方都会有自制倾向,越轨行为因此很少会产生,经济秩序也能够维系。同时,他也特别提到,用关系网络取代道德或制度执来执行维持社会秩序的功能,这一手段是危险的,后果可能甚至要比“自然状态”下的还要严重。
第二个层面,格兰诺维特论述了社会关系在处理经济交易中作用这一问题。威廉姆森认为“经常发生的、结果不确定的、有需要特殊投资的交易可以留在科层组织内;而直接的、不常重复发生又不需特别投资的交易可以在公司之间进行。”这一观点合理性主要有两点:一是将复杂的交易内部化可以降低成本;二是可以借用组织产生的权威性来抑制机会主义。 然而格兰诺维特强调社会关系在其中的作用,他从三个角度反驳威廉姆森的观点。首先,威廉姆森割裂了商业关系与社会关系的联系,格兰诺维特认为组织间的经济来往具有稳定性,通常会和原有合作关系或比较熟悉的企业交易。其次,威廉姆森忽略了组织之间亦存在广泛而多样的社会互动形式,可能产生密切复杂的社会关系网络,这些网络可以有效传递各种商业信息。最后,格兰诺维特认为威廉姆森高估了组织内科层制度的效率,他认为公司或经济组织的交易确实可以提高市场效率,但这并不一定是科层制的作用,相反公司和组织的作用可能是提供一个社会关系网络的载体。
局限性:研究主体的模糊性描述与区别性对待
《经济行动与社会结构:镶嵌问题》一文虽然提出了镶嵌理论并对社会关系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进行了论述,但其对社会关系建构过程与经济制度中的理性选择和功利主义缺乏一定的解释。首先,格兰诺维特将波兰尼观点中的“社会”细化成了“社会关系”,默认人天生就在一定的社会关系网络中,却对多重的关系网络是怎样形成社会结构并没有解释,也没有想到人是否会因为经济利益驱动去刻意建构某种关系网络或参与到某种社会结构当中去。另一方面,他对经济人假设中的理性选择与自利行为的解释持批判态度,但在批评以制度取代信任的“社会化”不足观点时,却提到“一个人如果与交易对方有持续的关系,就会保持诚实的动机,以免伤害到未来的交易”。虽然这句话认为个人间持续关系会产生诚实与信任,但出发点还是怕“伤害到未来的交易”,这又陷入到之前自己所反驳的功利主义的观点当中,有自相矛盾之嫌。
除此之外,波兰尼提出嵌入性的动机就是对将经济与社会其他部分区别对待的不满,而格兰诺维特在强调社会关系作用与镶嵌理论的同时,也有忽略政治、历史等其他因素之嫌。虽然格兰诺维特提出“适度社会化”理论并认为如果依赖社会关系去维持社会秩序,会导致集体舞弊和冲突。但只是在就社会关系论社会关系,这是不足够的。格兰诺维特否定制度塑造人际关系的作用,对社会关系以外的诸多因素也没有一点涉及,可以说是镶嵌理论的缺憾之一。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3eE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