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朋友不理解科普知识

2022-08-15 11:09:26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小朋友不理解科普知识》,欢迎阅读!
解科,不理,小朋友,知识
小朋友不理解科普知识

很多孩子没有养成看科普读物的习惯。他们对于科学实验、科学概念不感兴趣。无论学物理也好,还是化学也好,都需要孩子有一点好奇心,有强烈的求知欲,还得有刨根问底的那股劲儿。所以培养孩子从小阅读科普读物非常重要。

美国就非常注意这一点,他们的科学教材里,连如何阅读科普读物都有。包括连词、总结词、怎么解读,如何区分一段阅读材料是并列关系还是递进关系。

根据我在家长群的调研,大部分孩子阅读科普读物的时间是在学前。

一方面学前时间比较充足,另一方面学前的科普读物种类比较多,很多45岁孩子可以读的科普读物,比如《神奇校车》、《水先生的奇幻旅程》都编得非常生动,易于孩子理解,便于父母跟孩子做亲子阅读。然而到了小学阶段,中国孩子阅读科普的比例就大大下降。男孩子还好一些,尤其是女孩子更偏向于看小说、故事类图书。

这是因为一方面孩子大了,父母不能再像小时候一样指定孩子读什么类型的书。相比科普类读物,故事类读物更吸引孩子。孩子一天学习累了,也更愿意读读故事来解个压。

另一方面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课业负担越来越重,也确实没有很多时间来阅读包括科普读物在内的课外书。我们孩子读三年级本上写完学校的作业,和课外班的作业,也该洗洗睡了。每天能挤出半个小时空闲都很难得了。再要花时间读科普确实挤不出那么多时间。


最近我发现一套日本理科教育中心代表小森荣治的《每天3分钟学会数理化》说实话第一次看到这个标题,我认为它很可能是吹牛,3分钟能学到什么?

然而当我真的深入了解了之后发现还真是名副其实:确实每天只要花很少的时间就能给孩子建立起一套学习科学的探究思维。

《每天3分钟学会数理化》一共讲述了366个故事。涵盖了中小4大领域,30个细分学科的基础科学知识。

四个大类包括:物质的作用(物理)、物体的性质(化学)、生命(生物)、地球(地理)。

30个细分学科包括:光、声音、热、力、电、磁体、电波、水、空气、动物、人体、地球、太阳系等等。

每天一个小故事。光读文本的话只需要1-2分钟。无论孩子自己读还是父母带着一起读都花不了多长时间。

以声音为例,首先它会给出声音的基本定义:空气的震动;声音的单位:赫兹;以及声音有高有低的原因:因为振动频率不同,震动次数越多,声音越高,震动次数越少,声音越低。

其次通过“狗笛”的小故事,引出了超声波的定义。

这些都属于中学物理的概念了,但是因为每天只花3分钟消化这些文本,孩子并不会太抵触。书上的插图:蝙蝠跟海豚是通过超声波来交流的,也让孩子觉得很有趣。

每个小故事后面有一个要点。声音这个故事的要点在于狗和蝙蝠动物能够听到人类听不到的高音。


每个小故事后面还有一个小测验:人类听不到的高音叫什么? 这些要点和小测验都非常简单。由略深奥的故事和概念入手,后让孩子回答非常简单的问题。这就令孩子很容易坚持下去。他们回答出了问题,体会到成就感,之后就不会抗拒第二天的学习了。

这也是这套书的魅力所在:深入浅出,引发孩子兴趣,又促使孩子为了小测试题思考反馈。简单的小测试题又增加了他们的信心,他们兴趣盎然地第二天继续花3分钟。

因为这个时间实在花得不多,我跟孩子都是每天上学路上读1-2个故事。常常都到了学校门口,我女儿还要求我再讲一个呢!

按照每天1-2个故事的进度,半年到一年时间就能把所有故事都讲完。

这种细水长流的阅读方式能诱发孩子对科学的兴趣,一个故事虽然耗时不超过3分钟,但他听完后思考的时间可能远远不止3分钟。

所以不建议让孩子一口气把四本书都读完,最好让孩子们一天一个始终保持对科普读物的热情。为了保证这一点,可以由父母给孩子讲解。每个故事统共也就3分钟,接送孩子上学路上,做完一项作业的间隙就做完了。对父母来说也完全不是一个负担。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3NY.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