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发展的战略思考研究论文

2022-11-02 02:54:18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中国企业发展的战略思考研究论文》,欢迎阅读!
研究论文,思考,战略,发展,中国企业
中国企业发展的战略思考论文篇1 《中国企业的低成本战略》

摘要: 中国 企业 成长经历的三次战略转型转型思维是很重要的战略性思维,全面而准确的去理解中国企业20年的 发展 背景是我们在理解企业战略时更重要 问题 ,而只有理解了这个问题,对于企业成长性的问题才会有一个更加准确的看法。

我们把中国企业发展问题的转型 总结 为下面三个方面:

一是短缺 经济 向过剩经济转型短缺经济向过剩经济的发展,给了中国大多数企业第一次创业的**和机会,这也形成了很多企业的战略取向,这里面最著名的是联想的贸--科的发展战略。

在那种短缺经济 时代 ,没有什么比做贸易赚钱更有说服力的事情了,比如说彩电,在那个时代和现在完全不可同日而语。在19781995年这段时间,中国基本上是这种短缺经济时代,彩电是要凭票买的,企业之间比拼的是企业的性质和生产的能力。在中国彩电业的竞争格局中,在这种转型中最大的成功者是长虹公司,这个以国家性质为主的企业,1973年起就开始研制黑白电视机,1979年从日本松下引进全国第一条彩电生产线,1982年其年产能就已经达到了10万台。1985年又从松下引进了全中国最后一条生产线,1986生产能力增至32万台,1992年增至100万台,1996年继续增加到660万台,1998生产930万台,总量位居全球第四。

这种生产能力和国字招牌的优势在中国这次大转型中显示了极其强大的竞争力。相反,那些以民字为主的公司和刚从国字转型的公司则没有这么大的竞争实力。在这次大的转型发展中,以2001年中国正式的加入WTO为准,前后5年,中国基本商品已经陷入了严重的过剩时代,这个特点就导致了中国企业的第二次转型。 二是中国市场的贸--科向国际板转型为什么这样讲,因为对中国企业的一些所谓的成功 经验,现在看来还不是盖棺定论的时候。由于中国市场巨大的包容性使得中国企业赚钱的门槛变得非常低,这就使我们在很多关键性的 管理和技术问题上没有一种相对的远见。

一般人容易将200111月中国加入WTO当作中国企业国际化的起点,其实,中国企业参与全球化竞争是一个逐步演进的过程,2001年可以算作这一过程的转折点。大量外资进入,迅速使我国许多产业被国外跨国公司垄断。在通信业有著名的七国八制;电脑行业有IBM、惠普、苹果等;在彩电业有松下、日立、索尼、飞利浦等。

1992年,中国政府明确提出以市场换技术的发展策略,大幅度降低关税,同时取消部分进口许可证,使外资对中国经济的控制进一步加强,国内企业面临的压力达到顶点。风起云涌的合资,使一大批国内品牌从此消亡。而进入1995年,半壁江山已被国外品牌占领。电脑行业前10名只有联想一个纯正的国产品牌,饮料


界只剩下健力宝,彩电业也只有长虹。这个残酷的事实决定了1995年以前中国企业的竞争目标决战跨国公司。在这场波澜壮阔的市场争夺战中,国内企业几乎无一例外地采取了低成本竞争战略。这是后发国家的企业必然采取的一种竞争战略。 按照美国学者迈克-波特的竞争 理论 企业 战略只有两种:低成本战略和差异化战略,现在诸多企业 实践已经证明了这种观点的有效性。作为后发国家的企业, 中国 企业是很难采取差异化战略。因为对于 工业 企业来说,差异化主要是产品的差异化,而产品的差异化又主要是技术的差异化。但是,由于技术的更新换代总要受到买方经营成本的制约,所以,技术的演进总是表现出递进的特征。也就是说,一个新技术的被广泛引用,必须与原有技术能够实现平稳的过渡。电脑业的术语兼容最能说明这一 问题 。当然,企业也可以走自主研发的道路,但是,这却是一条布满荆棘的道路。一方面,中国 科技 力量集中的军队和科研院所,由于体制转换的障碍,始终无法突破性地完成国家主导向企业主导的科研模式的转变。另一方面,采取专利付费和仿制的技术追赶战术,也越来越容易受到竞争对手的 法律 诉讼。 由于这两方面原因,中国真正走上差异化战略道路的企业凤毛麟角,深圳华为可以算作一个特例,但即便如华为这样的企业,面对思科这样的国际对手,还根本谈不上差异化竞争。所以,低成本战略是中国企业的必然选择。 三是国有企业通过改革向其它形式转型

如果我们仔细观察一下当今排在前10位的市场化大型企业,就会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他们基本上都是国有企业改制过来的企业。

这个现象说明了一个问题:如果国有企业在产权改革方面一旦取得突破性进展,将比纯粹的民营企业 发展 得更快。个中缘由在于:国有企业掌握了绝大部分企业发展所必须的资源,行业好才是企业好的更重要的原因。人才、技术、 管理 经验资金、优惠政策等方面,国有企业有着民营企业可望而不可及的优势。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3Ljx.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