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困境与对策探析》,欢迎阅读!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困境与对策探析
作者:李燕
来源:《青年与社会》2013年第13期
【摘 要】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生力军,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顺利进行,不仅关系到大学生个体的未来发展,也关系到我国的主导政治文化在大学生身上得以正确地内化的问题。因此,加强对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研究不仅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还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本文主要对当前大学生的政治社会化的存在困境进行阐述,初步探讨促进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主要策略。
【关键词】大学生;政治社会化;困境;对策 一、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内涵
“政治社会化”这一概念最早出现于美国著名政治学家戴维·伊斯顿和罗伯特·海斯于1958年发表的论文《政治社会化研究中的若干问题》中。所谓政治社会化就是人们学习政治知识和技能的过程。
二、大学生政治社会化所面临的困境 (一) 政治热情淡漠
受整个时代大背景的影响,当代大学生的政治热情出现了一种逐渐淡漠的趋势,前所未有的娱乐资源正在潜移默化地改变着大学生的生活以及思维方式,大部分的大学生每天都要使用QQ、人人、微信、微博这些聊天工具,然而网络上的信息鱼龙混杂,难辨真假,不仅转移了大学生的兴趣点和关注点,使他们的理论学习兴趣不高,削减了他们的政治热情,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他们的价值判断。甚至,还可能会使他们对与政治生活产生一种抵触、排斥心理。与此同时,社会上一些极端的非主流的政治价值反而可能会吸引大学生的眼球,诱导大学生产生盲目认同。
(二)政治表达非理性
大学生虽然表面关注国内国际的政治动向,但在做出价值判断时往往缺乏理性思维,容易人云亦云,没有坚定的政治立场。对政府行为、社会现象的判断没有一个合理的价值标准,常常从自己的主管臆断出发,因此可能有失偏颇,甚至有些大学生对政府本身存在一种莫名的逆反心理,不断采用一些极端的方式对政府进行攻击,试图丑化政府形象,从而间接影响另一些政治立场不坚定的大学生更加摇摆不定、无所适从,对党和国家失去信心。因此,对于这种有逆反倾向的政治心理应该立即进行有效地疏导,否则可能会出现反政治社会化的倾向。 (三)政治信仰不坚定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由于学校空洞的理论教育和现实情况存在一定程度上的脱节,使一些大学生的政治思想产生了困惑,理想信念发生了动摇。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纯粹是把入党当作一种政治投机,使其将来在就业、升迁是成为自己的政治资本,而并非是一种崇高的理想信念,更有些人,根本没有入党动机而只是盲目跟风,大学生的政治信仰逐渐虚无化。 三、化解大学生政治社会化困境的对策 (一)学校层面
高校是对青年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营,所以高校在青年政治社会化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首先要强化政治理论的学习,就要做到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占领思想文化的主阵地不动摇其次要摒弃枯燥乏味的教学方式,增强政治理论学习的时效性。在进行理论课程内容设计的过程中,要结合时代特征,关注现时热点问题,真正帮助大学生掌握时事动态,解决政治思想上的困扰,不断提高大学生的政治素养。高校要通过教学活动和丰富的实践活动,让学生了解学习政治理论和规范,强化大学生对社会主义制度政治认同,这样就可以不断提高学生的政治参与能力,增加政治经验,促进学生的政治社会化的实现。 (二)政府层面
政府的一言一行都将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因此,政府行为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政治社会化宏观环境的构建。其中包括了廉政文化的形成,民主政治的推进等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统一领导,是党在社会生活中的特殊地位决定的。如今,党内腐败成为政治社会化最大的心理障碍,直接导致了大学生政治参与的冷漠化。因此,只有狠抓反腐败斗争,使社会上的不正之风得到有效净化,才能为大学生政治社会化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 (三)社会层面
大众传媒在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过程中产生了与日俱增的作用,尤其是互联网已经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和同外界交流的一个重要渠道,对当代大学生的思维观念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因此,要重视和发挥新媒体的载体作用和导向作用,用积极向上的主流的思想文化去占领网络阵地,进行正面的宣传教育,培养大学生的政治兴趣,充实大学生的政治生活。目前,尤其要重视加强对网络媒体的管理和运行,使其不断规范化和合理化,积极引导大学生的政治动态。
在我国,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优秀青年群体,大学生的政治社会化主要培养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正确认识,赋予大学生参与社会民主政治生活的能力,积极参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高大学生政治素质,旨在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的接班人。相反,如果大学生不能很好的完成政治社会化,很容易对政治生活产生一种抵触甚至逆反心理。因此,可以说,大学生政治社会化有效性决定了大学生是否能成为在政治上合格的社会公民。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参考文献
[1]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编[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2] 蔡芹.对新时期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深思[J].当代教育论坛,2009(12). [3] 张丽.中国社会转型期优化公民政治社会化的途径分析[J].科技信息,2007(13). [4] 程颖.当代大学生政治社会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1).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38G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