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中职学校商务日语专业建设创新点及实施进度》,欢迎阅读!

中职学校商务日语专业建设创新点及实施进度
作者:王锐
来源:《神州·下旬刊》2020年第10期
摘要:我校为进一步提升商务日语专业在辽宁辽宁省乃至国内起到示范引领辐射作用,有效对接产业集群,更好的为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服务为目标,把商务日语专业建设成省内领先的示范专业。
关键词: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课程资源 一、创新专业建设机制
以对接产业为切入点,构建紧跟产业调整步伐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瞄准产业前沿技术和产业调整升级对人才的新需求,有效地实现专业建设跟着产业结构调整升级而“走”,围绕企业技能型人才需求而“转”,适应市场需求而“变”。
校企合作长效运行机制建设。通过与企业的密切合作,建立长期的稳定的合作关系,校企合作机制健全,运行良好;合作企业全程参与本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在专业建设与创新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合作企业在教学改革与创新、教师队伍建设、实训基地建设及管理运营等重大决策中发挥重要作用;研究解决企业参与办学、兼职教师的聘任、学校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等问题。
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依据商务日语专业所对接产业群的职业活动内容、环境和过程,密切与合作企业及用人单位的联系,主动适应大连地区日资企业因产业结构调整及对人才的需求,积极进行人才培养目标的调整。实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订单培养。与行业专家、企业技术骨干共同研究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推动教、学、做的统一,实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有效对接,实现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与行业企业所需的岗位能力有效对接。
构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订单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与行业协会、企业共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开展专业建设与发展的合作交流,深入探讨专业为产业服务的发展问题;校企合作开展人才培养模式调研和分析论证工作,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评价标准;研究与实践“商务+日文数据处理”综合技能人才培养的运行模式,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人才需求相对接。 三、创新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
以人才培养对接用人需求、课程对接岗位、教材对接技能为切入点,构建符合对接产业集群需求,积极探索产业文化进教育、企业文化进课堂,做到培养出的学生是职业道德优良、职业技能过硬的人才。与行业、企业紧密联系,通过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不断的把生产新工艺、企业新技术、管理新模式和职业素养新要求引入到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中去,从而有效的实现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的有效对接。
构建以教学产品为纽带的“商务+日文数据处理”综合培养、突出日文数据处理能力的课程体系。与企业共同建立以“教学产品”为纽带的“商务+日文数据处理”综合培养、突出日文数据处理能力的课程体系;坚持“理论适度够用、技能精湛实用”的原则,修订完成商务日语专业的课程实施计划;依据职业岗位标准、职业能力要求,完成基础日语、日文录入课程标准;充分利用校内外实训基地,提高实践课程比重,将职业资格证书课程融入教学活动,初步实现教学内容与职业资格认证对接。 四、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
师资队伍建设是专业建设的重要保证。在师资队伍建设过程中,要切实贯彻落实专业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以“双师型”教师培养为重点,以强化专业实践能力培训为着力点,使专业带头人切實做到懂产业、精教学、会操作、善研究、能咨询,在专业带头人的引领下建设一支具有较高教学水平、实践操作能力和研发能力强的专业师资队伍,从而促进商务日语专业建设和教学质量的提高,更好的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要从合作企业中引进业务技术骨干到校兼职任教,并逐步建立企业兼职教师到校任教制度,保证实训教学的质量和水平。
专业带头人培养。通过国内各级各类培训、企业挂职以及参加学术交流等多种方式,培养一名专业带头人,使其具有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精通专业教学,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开拓专业带头人专业建设的战略视野,增强专业带头人的实践素质,掌握本专业的发展动态,能够组织并带动教师团队进行专业建设和创新;专业带头人在专业建设、校企合作、实训基地建设、课程资源建设等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 五、创新实训基地建设模式
在已有的实训设备基础上,在行业专家、企业技术骨干参与指导下,整合资源,使实训基地能融教、学、做、研为一体,能有效的为对接产业群服务。深入研究探索合作紧密、共管共赢的校外实训基地,实现实训基地建设与专业建设质量同步提升。
建立以“教学产品”为纽带的校内生产型实训基地。校企共同研讨并制定以“教学产品”为纽带的校内生产型实训基地建设方案;制定生产型实训基地运行相关制度。 六、创新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以综合职业能力为核心,按照对接产业群的用人标准构建“学校、行业、企业、研究机构和其它社会组织”等多方共同参与的评价机制。着力推进以综合职业能力为核心的学生评价模式改革,突出职业素养、职业技能考核,使学校课程考试与职业资格鉴定衔接一致,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进一步完善毕业生跟踪调查内容、方法,把重点放在用人单位对学生综合职业素养的评价上,做到在校加强考核,毕业有效跟踪,形成全过程的监控评价。
构建“能力本位、多元主体“的评价模式。创新评价方式。通过与企业的合作将行业、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标准引入到教学过程中,以综合职业能力为核心,按照对接产业群的用人标准,初步构建“学校、行业、企业、研究机构和其它社会组织“等多方共同参与的评价模式;突出职业素养、职业技能考核使课程考试与职业资格鉴定相衔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七、建设数字化教学资源库
依托国家示范校建设数字化校园的契机,完善数字化学习资源管理和应用平台建设,通过与行业专家、企业技术骨干合作,共同开发满足产业发展需要、岗位技术需求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利用先进的技术管理和规范的制度,保证向数字化校园的有效运行,从而为师生提供更优质的资源检索、信息查询、资料下载、教学指导、学习咨询、就业支持、人员培训等服务。 课程资源开发与建设。成立行业、企业、学校共同参与的课程资源开发组;以“教学产品”为纽带,按照“教学做一体化”思路,依据岗位标准和职业能力要求,建设《基础日语》和《日文录入》两门课程资源。 参考文献:
[1]《中等职业学校有效教学》,李兴洲,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0年12月。 [2]《课程与教学论》,徐继存,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12月;
[3]《课堂教学的组织与管理》,李耀新,暨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8月。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2yb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