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概论文文化建设

2022-10-22 12:54:49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毛概论文文化建设》,欢迎阅读!
文文,概论,建设
农村文化建设新进展

广西积极实施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致富”工程,创建和培育具有典型示范意义的旅游

重庆将每年财政新增文化事业经费的70%投入农村,实施乡镇影剧会场改造建设工程乡镇流动文化; 福建泉州开展“万千百十”文化下乡活动,组织万本图书、千场电影十场讲座进农村,丰富农民文化生活; 宁夏大力扶持以文化中心户、文化示范户、农民文艺团队为载体的农村基层文化阵地建设

多年来,各级财政部门关心支持农村文化建设,不断加大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力度,为农村文化建设提供了有力保障。文化部提供的数字显示,2001年至2007,全国文化事业投入总计859.9亿元。其中,2007,全国文化事业费达到198.96亿元,2006年增加了40.93亿元。2007年农村文化投入共计56.13亿元,2006年的44.6亿元增加11.53亿元。

加大文化资源向农村的倾斜,合理配置公共文化资源,逐步增加为农村服务的资源总量;实施农村文化工程建设,改善、提升农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条件和服务水准——“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描绘的农村文化发展蓝图,正在逐步实现,我国农村文化建设迈出新步伐。 存在的问题:乡村文化之忧谁怜农民的寂寞与单调

相对于城市的繁华与喧嚣,乡村是寂寞与单调的。文化在城市里根深叶茂,精彩纷呈,丰富多样。让都市各色人等各得其所,自得其乐。然而,那些散落于山野的村落,由于人居分散,文化显得相当低落。这不文化的过错,是文化在乡村的走失。

由于乡村的自身局限,文化在这里本就很弱势。广大的农民朋友由于受教育的程度比较低,更严重的是,近年来,大批有一定文化知识的青年农民,纷纷涌入城市,成为打工一族,乡村留守着老弱妇幼。这些孤独的守望者,文化知识严重不足,他们无力担当乡村和谐文化的建设者和传承者的重任,广阔村有成为新文化荒野之忧。

乡村文化本可以更加红火。农民为了满足自身的文化需要,发掘了很多的传统戏剧,还有定期或不定期的城市电影队、戏剧团送电影和戏剧下乡。每每这些文化大餐登场,人们就像过年过节一样兴奋。文化能凝聚人心,振奋精神,让人们过得快乐,让社会获得安宁。许多农村老人虽然识字不多,看得多了,能一折一折地哼唱出来。

乡村人员的大量外出,家家院落荒芜,整个村落,白天寂静无声,夜晚偶或有三二声犬吠,听不到大人的吆喝,听不到小孩的欢笑,像一个沉寂的世界。在一个如此冷清的世界,如何建设乡村的和谐文化呢?也许有人会说,你是不是说得太严重了,现在农村不是实行了村村通吗?农民家中不是有电视看了吗?他们不应当缺文化消费了。是的,大部分乡村都有电视可看了,他们如何能跟上都市里娱乐一族的节奏?而且他们只是被动的接受者,无法投入其中,一种无法自我参与的文化消费,你能让他们快乐起来吗?何况,如此单调的文化消费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吗? 不好的文化:谁的悲哀?当“脱衣舞”洒满农村的文化真空

在山西宁武热闹的庙会上,“脱衣舞”赌博大行其道。近日一家电视台的现场采访,相信会让许多人尴尬,包括电视机前的当地政府官员。其实,这样的现象,在现在的农村已不鲜见。

如今的现实是文化人才流失;城里开展的“三下乡”活动,毕竟有限,乡村已成文化的被忽略或冷落的地带,这是乡村文化之忧。当下,强调和谐社会建设,那么,乡村文化应该是其中应有之义。乡村不应是一块被忽视的地方,没有农村和谐文化的建设,就不会有整个社会的和谐文化建设。农村需要休闲的文化费,同样农村也需要高雅的文化提升品位。这就要求城市的文化消费向农村无私地延伸。如何让乡村的文化建设跟上城市步伐,这是各级政府和城市文化人都要思考和付诸行动的所在。 面对我们农村文化存在的问题,社会各界都积极响应解决农村存在的问题 重点工程拉近城乡文化差距

拉近城乡文化发展差距,政府有关部门不断探索新途径。近年来,一批国家级和地方重点文化设施建成投入使用,重大文化建设工程取得新进展。这些重大文化项目成为推动农村文化工作的有力抓手,带动了农村文化资源的整合,产生了很好的社会效益。

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目前基本实现已通电行政村和50户以上自然村广大农民收听收看广播电视的


目标。广电总局为根本改善农村群众看电影难的状况,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已经全面启动将每年提供200部影

为了构建覆盖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各地积极探索,充分发挥文化城乡统筹发展进程的作用,国各地积极发展流动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等文化设施,多样地开展服务,使文化服务向社区和农村延伸 措施:推动农村经济发展

近年来,随着一批国家级和地方重点文化设施建成并投入使用,尤其是网络媒体等新科技手段开始进入农民的生活,促使农村传统的生产、经营方式发生巨大改变,农民群众的经济收入比以前明显增加。 山东新村乡于村是一个闻名遐迩的银杏产业专业村。村支书于洪玺介绍,2007年以来,于村投资20万元建成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服务点,购买了20多台电脑建起了农村电子阅览室。不少村民在网上学习技术、查找资源、联系顾客,极大方便了银杏栽种与销售。近日记者走进于村的电子阅览室,20多台电脑前几乎座无虚席。村民倪敬党告诉记者:“网上有不少银杏苗木销售渠道信息许多银杏苗木交易会信息都会在网上公布。现在做生意再不用受二手贩子的压价了。 改变农民陈旧观念

几年前,在农村举办文化活动、开办讲座的时候,参加者寥寥无几。随着农村文化建设的不断开展与深入,农民参加文化活动的热情不断高涨。

于村在去年夏天,先后有10多名妇女患上了不同程度的妇科病,可是患者不好意思就医。针对这种情况,由村里的妇联主任牵头,组织全村妇女在电子阅览室观看了《夏季妇女保健》等课件,引导村民积极就医,有效防治疾病,使患病妇女很快摆脱了疾病折磨。切身体会,村民们参加文化活动的积极性大大高 维护农民文化权益

为筑实城乡统筹发展的文化根基,泰安市满北村最近几年建起一座三层楼的文化大院,大院内设了“一院三室”:影院、图书室、电子阅览室与电子点播室,拥有各类教学光盘1200余盘,图书杂志4000余册,电脑20多台,并且开通了宽带互联网。村民可以到文化大院浏览网页,借阅图书与光盘。这个文化大院很受村民们欢迎,借阅本写满了借阅情况。

一些地区采用政府购买、补贴等方式,向基层、低收入和特殊群体提供免费文化服务。山西省长治市全面启动农村文化低保工程对贫困农村实行文化低保”的惠民政策,保障了农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 改善农民生活方式…………………………………………. 总结性的话:

如今我们欣喜地看到,近年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制定了若干政策,采取了一系列的措,给予了有力的扶持。在社会各界和群众的共同努力下,我国农村文化建设的整体风貌发生了巨大变化, 农村文化建设的成就,体现在方方面面。不论建设经费的大幅度增长,还是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送书下乡工程、流动舞台车工程、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规划等一系列重大项目的实施 ,还是农民自办的文化队伍和文化场所的大量涌现,都让人切实地感受到新农村建设的日新月异的变化

有党中央、国务院对农村文化建设的高度重视,社会各界的通力合作,有各项具体有力的实施措施,望未来,我们有充足的理由相信,农村文化建设将会不断地呈现出新的面貌,广大农民群众将会拥有更为丰富文化生活,将会享受到更多的文化权益。改革开放的文化成果,将会进一步惠及广袤的农民!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2tYx.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