宪之:庐山烟云迷茫处,千古是非说魏延

2023-02-18 04:49:15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宪之:庐山烟云迷茫处,千古是非说魏延》,欢迎阅读!
魏延,庐山,烟云,千古,是非
宪之:庐山烟云迷茫处,千古是非说魏延

作者:宪之 乌有之乡 2009-10-27



说庐山会议,与魏延何干?——扯得太远了吧。未必。庐山会议烟云迷漫中,刘少奇同志的一个著名发言,就曾称彭德怀大将军是魏延的骨头,朱可夫的党性,冯玉祥的作风可惜此论如今沉入沟壑茫然不见,主流话语只剩下一个声音,清算毛泽东。平心而论,上述三个比喻中,除了最后一个,都颇贴切。

冯玉祥出身北洋,1926年他主持五原誓师参加北伐投入国民革命,他一生确乎多变:北京倒戈、宁汉分裂、蒋氏清共、中原大战、察哈尔抗战,几度反蒋下野复出,故有冯玉祥作风云云。然而,冯玉祥之倒戈,与其他军阀的纯粹保存实力出尔反尔不同,冯出身贫困,有着平民情结和爱国情结,一生追求进步,乃是他多变的重要原因。这多变中的荦荦大端不应埋没者,如1924年第二次直奉战争中倒戈,他做了两件大事,一个是他囚禁贿选总统曹锟、电邀孙中山北上共商国是;再一个是驱逐溥仪出宫,割除了辛亥革命妥协的赘疣。1933年他公开抵制蒋介石不抵抗主义,毅然挂帅挑起察哈尔抗战大旗,这些都是值得大书特书的历史篇章。因此,在国民党阵营中,他一直以支持进步和爱国力量著称,抗战后期他公开与蒋介石决裂投入人民革命阵营,决不是偶然的。

倒戈将军云云,乃是旧势力加给他的恶谥。朱可夫作为国防部长曾经在政治危机中用枪杆子拯救过赫鲁晓夫。赫鲁晓夫作风浮躁反复无常,近乎大矿大开风范,大权在握几年,弄得一片混乱难以为继。1957年苏共中央主席团开会决定罢免赫氏,朱可夫暗中用军用飞机接来中央委员举行全会,赫氏才得反败为胜。这震撼人心的风云反复,是一次枪杆子、民主与政变联合演奏的三重唱,用今天精英们的普世民主理念狗撕羊皮撕扯不请。按理说,朱可夫是赫氏的大恩人,然此公得意过分得意自鸣,没有我的命令,一辆坦克也别想从原地移动使他旋遭罢黜,促成了赫氏恩将仇报的悲剧结局。这事虽然发生在万里之外,但在庐山会议前后,却成了漂浮在中国党中枢头上的一片驱之不去的枪指挥党的阴云。何况,会上又有某帅揭发的 需要苏联红军出兵言论。故而,朱可夫的党性云云,应该说这也是庐山悲剧的背景之一。 该说魏延了。魏延是个悲剧人物,悲剧形成有主客观原因,外在原因自然撇不开诸葛亮。诸葛亮频频北伐为什么不能成功?有无战略失误?到底应该怎样看待魏延从子午谷出奇兵的战略?……这些历来是《三国志》和《三国演义》议论的热门话题。新时期一位巴蜀精英借这一故事比附当代政治,在《祁山夕照》电视剧中,将诸葛亮的北伐战略比附按既定方针办,据此用来为魏延的悲剧作翻案文章,也曾轰动一时。这一话题说起来太长,兹不赘,这里复制一篇旧日随笔与网友交流。

诸葛亮与魏延

魏延是蜀汉的一员猛将,在刘备攻取巴蜀和汉中的过程中建立了很大的功勋。《三国志》记载,刘备称汉中王时,他还只是个牙门将军,刘备的王都设在成都,以益州为根据地,准备任命一位大将镇守汉中。当时人们以为此任非张飞莫属,因为当时关羽正镇守荆州,下的除了张飞还能有谁呢?可是刘备的任命却出人意外,他选拔了当时在资历和名望方面远不能跟张飞相比的魏延,任命他为镇远将军、汉中太守以驻守汉中,宣布时一军尽惊。刘备也知道这个情况,于是大会群臣,问魏延道:现在要你担当这一重任,你打算怎么个干法?魏延回答说:我奉命驻守汉中,如果曹操亲自起倾国之兵来犯,我可以抵挡住他;如果他派将领率十万偏师来犯,我可以为大王把他歼灭掉!他的回答很得到刘备的欣赏,大家也都壮其言。刘备身后,五虎将也先后谢世,在诸葛亮的北伐中,他就成了首席大将。


无论讲功劳、资历还是勇猛,已经无人出其右了。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魏延提出了一个战略方案,要求自己单独率领一支部队从子午谷进军偷袭长安,以配合诸葛亮从祁山进军的主力,认为这样可以一举光复长安以西的地方。葛亮认为这样太冒险,没有采纳。这件事,不光魏延很有意见,常谓亮为怯,叹恨已才用之不尽始终耿耿于怀;而且它后来还成了政治家、历史学家和文艺家们争论不已的话题。 直到今天,巴蜀鬼才魏明伦创作的很有名气的《祁山夕照》,也是为了翻这一历史案。对于这一公案,《三国演义》当然是站在诸葛亮一边的,炎汉的气数已尽,诸葛亮不过是受刘先主托孤之重,尽人事以听天命。司马懿被困于上方谷尚且因天降雷雨救出,出子午谷弄险又有何用呢?政治历史学家们则从现实中寻找原因:以魏、蜀两国政治经济状况和综合国力包括军事力量对比而论,魏只能吞蜀而蜀决不能吞魏,靠了诸葛亮的才智打得司马懿只有防守之力无有还手之功,这已经很了不起了。即使偷袭长安侥幸成功,仍然不能改变两国力量的对比,最终还要受挫折。而肯定魏延者则认为这是诸葛亮的一大战略失误。公虽长于治理国家和治理军队,但不长于指挥打仗,应变将略,非其所长,以小国征服大国,必须出奇致胜,靠稳扎稳打是达不到目的的。有的人甚至与魏延的观点保持着完全的一致,认为如果采取魏延出兵子午谷的战略,那蜀汉早已消灭魏国了。……千秋功罪,自由人评说去吧!

小说中的魏延与史书上的魏延是颇有出入的。演义写战长沙时魏延杀死太守韩玄救了黄忠投奔刘备,一见面诸葛亮即喝令刀斧手将其推出斩首。刘备惊问何故,诸葛亮说:吾观魏延脑后有反骨,久后必反,故先斩之,以绝祸根。这段情节很有名,以致有反骨云云后来还成了成语,它极力渲染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不过说实话,就事论事,这不能不说是小说的败笔,真是小说家言,过于怪诞,一见面即杀有大功之人,太不近情理。当然,如果说到了晚年,以诸葛亮之明于识人,经过长期观察,他估计到魏延在自己身后很可能造反,那倒是合乎科学的预见。看一个人的过去,可以知道他的现在,看他的过去和现在,可以知道他的将来。一旦诸葛亮不在,魏延之难于驾驭,连邻国的人物孙权都看得出来,孙权曾就此事郑重其事地提醒过蜀汉的使臣费袆,即此可想见魏延之为人。 因而,诸葛亮在临终之际对魏延的可能动向做了严密防范,对身后的人事问题做了妥善安排。他把接替自己主持军国大事的重担交给了蒋琬和费袆,把指挥前线部队撤退的总指挥权交给了杨仪和姜维,而秘密地安排了马岱埋伏以作为翦除魏延的特殊人物。诸葛亮归天后,杨仪和姜维按照诸葛亮生前的部署率领部队撤退,一面让尚书费袆带着兵符通知魏延让他断后。魏延先问一下人事安排,然后表示:丞相虽亡,吾今现在。杨仪不过是个秘书长,怎么能够担当得起指挥全军撤退的重任?他扶丞相的灵柩回去安葬就是了,我可以指挥部队消灭司马懿,还能因为死了丞相一个人而改变国家的伐魏大计吗?费袆继续劝他以大局为重,说这都是丞相的意思。魏延反发了脾气:如果丞相听从我的意见,长安早就光复了。我官任前将军、征西大将军、南郑侯,怎么能给一个秘书断后呢? 杨仪和姜维听费袆介绍情况后,便不顾魏延率领大军徐徐撤退。魏延听到后带兵截断了他们的归路,双方交章飞奏,互告对方谋反。最后还是靠诸葛亮留下的遗计,通过马岱在阵前以出人意外的神奇方式,一刀斩杀了魏延,以最小的代价度过了这场危及国家存亡的政治危机。 在诸葛亮身后,蜀汉政权延续了30余年。这期间魏吴两国都不止一次出现过内战和政变,唯独蜀汉中央政权最为稳定,而且姜维等还继承诸葛亮的遗志多次以主动进攻的姿态出师伐魏。事实证明诸葛亮对身后军国大事的安排,是有战略眼光的,是十分英明的。 魏延其人是个独挡一面的将才,但不是统御全局的帅才;是个能征惯战的猛将,但不是文武全才的政治家;他才有余而德不足,性骄矜,重私愤,不长于团结人,对事业谈不上忠心耿耿,一旦个人意愿得不到满足,他什么事都能干得出来。刘备在世时,有五虎大将在,他尾巴翘不起来;刘备死后,他觉得除了诸葛亮,老子天下第二,别人谁也不放在他的眼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2lDK.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