饭前便后,你洗手了吗?

2023-03-16 03:37:11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饭前便后,你洗手了吗?》,欢迎阅读!
便后,饭前,洗手
饭前便后,你洗手了吗?



班级:社会1301 姓名:张晏郡 学号:U201316931



【摘要】 手是人体的“外交器官”,人们的一切“外事活动”,它都一马当先,比如从事各种

劳动、洗脚、穿鞋等,都要用手来完成。科学家做过一个调查,一只没有洗过的手,至少含4万~40万个细菌。指甲缝里更是细菌藏身的好地方,一个指甲缝里可藏细菌38亿之多。另外有人作过一个试验,急性痢疾病人用58 层卫生纸,痢疾杆菌还能渗透到手上,痢疾杆菌在手上可存活3天。流感病毒可在潮湿温暖的手上存活7天。因此,手是很脏的。而且外出旅游、参观学习、执行任务,手经常接触一些物品,都会把手弄脏。特别是传染病患者和一些表面健康实际身体内带有病毒者,常常把致病微生物传播到各种用品用具上,当健康人的手接触后,致病微生物便来到你的手上。如果饭前便后不洗手,就可以把细菌带入口中,吃到肚里,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菌从手来,病从口入”。所以要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习惯。然而,随着生活的节奏加快,愈来愈多的人在饭前便后只是随便用水冲一冲手,把洗手这一环节当成了可做可不做的习惯。当冬天来临时,由于气温降低,有的人更会省去饭前便后洗手这一环节。

【关键词】 饭前便后洗手 规则 习惯

一、饭前便后洗手习惯的简述

手是人们生活中的“密友”,人们的穿衣、吃饭、学习、劳动等活动,无一不需要手的帮助。在中国,饭前便后洗手已经成为一种家庭生活规则。省略饭前便后洗手的环节,在中国是不被允许的。无论是在农村还是在城市,无论身份高低贵贱,饭前洗手的习惯坚定不移,哪怕是在水里涮一涮,程序也必须走完,否则是不能上饭桌的。饭前便后洗手在中国已经不仅仅是一种习俗,更是一种规则。 二、饭前便后洗手习惯的成因

1 生理原因:由于很多活动都要用手完成,因此,手容易粘染上许多病原体微生物。特别

是传染病患者和一些表面健康实际身体内带有病毒者,常常把致病微生物传播到各种用品用具上,当健康人的手接触后,致病微生物便来到你的手上。如果饭前便后不洗手,就可以把细菌带入口中,吃到肚里,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菌从手来,病从口入”。由于洗手可除掉粘附在手上的细菌和虫卵,用流水洗手,可洗去手上80%的细菌,如果用肥皂洗,再用流水冲洗,可洗去手上达99%的细菌,所以要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习惯。 2 家庭原因:由于老一辈的教导,从小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习惯。从小时候开始懂事时,

父亲母亲便要求饭前便后要洗手。如果省去这一环节,是不被允许上饭桌,甚至要接受惩罚。在每个家庭中,饭前便后洗手已经成为孩子成长中的必修课。

3历史原因:早在中国古代,饭前洗手这一习惯便已形成。由于古代人是用手抓饭,所以


非常注意手的卫生,饭前洗手不但是一种习惯,更成为礼仪规定。如中国名著《红楼梦》中,就提到在饭前饭后都要净手漱口。随着一代代的传承,饭前便后洗手这一习惯在中国成为了铁的定律。

引用文献:饭前洗手是古人礼仪规定。中国古人对于饮食卫生的讲究,恐怕并不比现代人少。展览中有几件称作的青铜器格外引人注目。这种一头有柄,一头是流口的器具是古人用来洗手的工具:仆人将匜中的水倒出,进餐者接水洗手,下方放置盘接洗过手的水。据介绍,这种洗手工具最早出现于西周中期。由于当时人主要用手抓饭,所以非常注意手的卫生,饭前洗手不但是一种习惯,更成为礼仪规定。 (摘自历史研究论文《千年前古人盛分餐制饭前洗手是习惯)

4社会原因:在中国社会中,饭前便后洗手作为人们在长期的共同生活形成的一种行为规范,已经成为全社会的一种家庭生活规则。人们总是在有意无意中遵循这一规范甚至有的时候成为社会对一个人的评判标准。所以在中国,如果没有遵循这一规则,会被视为越轨行为,受到社会的反感和批判。

三、对是否饭前便后洗手的社会学分析

1 在中国社会,饭前便后洗手是一种人们在长期交往中无意识地形成的、不成文的、指导

人们行为的风俗习惯,它已经成为一种非正式制度,约束和指导着人们的生活。

2 饭前便后洗手这一习惯是人们在长期的共同生活中逐渐形成并共同遵循的风俗,它的社

会控制功能表现为指导和约束着人们在饭前便后洗手。由于饭前便后洗手只是一种生活方式,所以遵守这一习俗会让人们产生群体的认同感;然而,如果有人不遵循这一习惯时,违背习俗的人常会受到多数社会成员的指责、攻击和孤立。

3 由于在当今社会大多数成员还是支持饭前便后洗手这一行为规范所以不遵守这一行为

规范的行为可以看做为一种越轨行为或者失范行为。这表明,饭前便后洗手这一社会规范对人们行动的约束和指导作用正在逐渐失效。

4 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饭前饭后洗手这一习惯,逐渐变为一种随意的程序,有的时

候人们只是把手稍稍打湿就算完成任务,更有甚者,在冬天冷的时候,不愿意碰冷水,也就不洗手。这说明社会成员对于饭前便后洗手这一非正式制度的价值的认识已经有所改变,于是,饭前便后洗手这一非正式制度存在的价值变得模糊。

5 在最近几年,人们对于饭前便后洗手这一习惯更多的是一种敷衍的心态,草草了事,这

表明,饭前便后洗手这一非正式制度逐渐流于形式,它不但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而且带来了人们的普遍反感,人们对这一非正式制度越来越失去兴趣直至想抛弃这一制度饭前便后洗手这一非正式制度已由正功能状态转为负功能状态。

6 在中国,饭前便后洗手已经成为大多数社会成员的共识;然而,在美国,就没有这一行

规范的约束。这表明,规范文化是价值的体系,文化类型不同,人们对行为的是非判断也不同。在中国文化中,饭前便后不洗手被认为是一种越轨行为;而在美国文化中,这一行为则被认为是正常的。

7 由于大多数农村人都不会在饭前便后洗手,相反,大城市里的人或者说有一定文化素养

的人都会遵循饭前便后洗手这一规则,所以,饭前便后不洗手的人就会被贴上“没素质”的标签,这体现了社会学中的社会建构论。社会建构论者旨在揭示社会现实的主观创造,但在这样做的时候,他们是有选择性地把某些特征市委客观的,而把另外的一些特征视为建构出来的。

8 在孩子小的时候,家庭、学校等会帮助其形成正确的生活习惯,包括饭前便后洗手这一

规范。在这个过程中,家庭、学校等担任了社会化中介这一社会角色。社会化中介,指的是有重要意义的社会化过程在其中发生的那些群体或者社会背景。在初级社会化、次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2jY4.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