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我国农地制度改革的方向及路径选择

2023-05-07 11:08:14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浅析我国农地制度改革的方向及路径选择》,欢迎阅读!
农地,浅析,路径,方向,改革


浅析我国农地制度改革的方向及路径选择

【摘要】 我国是一个农村人口占多数的国家,土地是农民的主要生产资料土地问题合理而恰当的解决,关系到农村和整个社会经济的安稳。本文通过回顾我国农地制度的变迁过程,分析了农地制度改革的演变情况、改革绩效,并着重分析了现行农村土地制度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革和完善农地制度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 农地制度 问题 方向 改革路径

一、建国以来我国农村土地制度变革历程

(一)土地改革阶段

新民主主义革命为农村土地改革创造了条件,1950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至1952年中国土地改革基本完成,无地农民先后分到了土地,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彻底被改变为个体农民土地所有制。



(二)初、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阶段

土地改革建立了农民土地私有制,为了克服农民在分散经营中所产生的困难,国家按照自愿和互利的原则,建立了农业生产合作社,其发展前途就是农业集体化或社会主义。首先是1951年农业生产互助组,其次是1953年开始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再到高级合作社。使土地由私有制改为农民私有、集体统一经营使用的土地制度



(三)人民公社化阶段

倾思想的指导下,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走向极端。1958年在高级社基础上大力发展以乡为单位、政社合一性质的农村人民公社。人民公社实行生产资料公社集体所有制,因此导致了权责利的脱节,严重的制了农业生产



(四)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阶段

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农村工作的新纪元,在农村土地集体所有的前提下,初步构建了土地集体所有、家庭承包经营、长期稳定承包权的集体所有、家庭联产承包经营的多元产权的土地制度框架。家庭联产承包制很大的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实践证明是符合我国农业生产特点的基本制度



二、现行农村土地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土地集体所有制导致产权不清晰

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的农村集体土地产权制度农村集体拥有农地的所有权,农民拥有使用权。农民集体是一个很虚无的概念,它不同于集体组织,没有法律上的人格,因此农民不可能具体行使对土地的有效监管。



(二)土地征用缺少公平性

我国宪法中规定: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土地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但对什么是公共利益需要缺乏明确的界定,而且由于现行征地补偿制度的不完善,地方政府在利益的驱动下,无视土地的真实成本,失地农民更无法享受土地出让后的增值收益,就出现了政府与民争地的现象。



(三)农地零散化经营,土地流转艰难

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土地被分给一家一户零散化经营,这一方面使得许多现代农业机械的使用受到了限制,另一方面,小规模分散经营难以连接大市场阻碍了农村经济市场的发展。另外由于缺乏规范的土地流转市场和政策支持,土地流转效率很低,土地规模经营十分艰难。



三、现阶段农村土地制度的改革方向

(一)明晰农村土地产权

要坚持土地集体性质,逐渐淡化按所有制分类管理理念。结合农村基层民主实际,明确村级组织是集体土地所有权的主体,充分反映农民意愿,保证村级组织的代表性和权威性。



(二)完善承包经营权

只有确立了农民对土地的直接利益主体的法律地位,才能使农民行使权利参加集体土地的管理并使农村土地产权进入市场促进农村土地的流转,提高农地的经营效率。



(三)构建城乡统一的土地使用土地市场

在现行产权制度下,通过制度创新实现农村土地市场权能与城市土地市场能的对接,建立和完善城乡统一土地市场通过资源配置效率的改进逐步实现土地产权的清晰和合理化。



四、农地制度改革的路径选择

(一)建立清晰的农村土地产权制度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2cw4.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