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当前加强青少年学生自然生态科普教育的思考》,欢迎阅读!

当前加强青少年学生自然生态科普教育的思考
摘要:在党的十八大中,明确提出:“要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当中,并通过加强青少年自然生态科普教育,使全体公民生态文明素质得到提升,并推动社会文明进步”。在这一背景下,各大学校开展教育教学也十分关注生态科普教育,实践中也做出许多努力促使青少年学生获得更加全面和综合发展,但是受到师资队伍不健全、缺乏完备教育课程体系、生态文明实践教育欠缺等因素影响,导致自然生态科普教育质量不够理想,还需要采取积极有效措施,推动该项教育工作更加高效和高质开展。
关键词:青少年学生;自然生态科普教育;思考
自然生态科普教育作为生态文明建设重要构成部分,对提高青少年生态文明素质、落实生态文明建设和推动社会持续进步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然而实际开展生态科普教育过程中,还暴露出青少年学生生态文明知识储备少、科普教育师资队伍薄弱、社会提供生态文明实践教育机会有限等问题,降低了青少年学生自然生态科普教育实效性,还需要结合实际从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构建完整生态文明教育体系、加大政府部门投入力度等方面出发,对多样化举措加以运用,推动青少年学生自然生态科普教育更好落实和完成[1]。基于此,本文针对加强青少年学生自然生态科普教育展开分析和探讨。 一、当前青少年学生自然生态科普教育现状分析
现阶段,对青少年学生开展自然生态科普教育还体现出以下问题:(1)青少年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强而行为弱,由于各个学校开展自然生态科普教育还处于初始阶段,青少年学生尽管已经认识到环保是每个社会公众需要具备的意识,并且可以营造更好的生存环境,但是在回答生态文明相关问题时,学生所表现出来的基础知识较为欠缺十分明显,并且在具体行动上体现较少,乱扔垃圾、浪费水电等情况依然十分普遍;(2)学校生态文明师资教育力量薄弱,学校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将更多师资力量放在语文、数学、英语等主要学科上,致使自然生态科普教育教师比较少,即便是配备了专门的生态科普教育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也更加注重浅显基础知识内容教授,所采取的教学方法也十分单一,不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致使最终教育目标没有得到实现;(3)生态文明教育课程体系不完善,为保证自然生态科普教育在青少年学生中得到贯彻和落实,就需要一套较为完备的教材体系在其中发挥支持作用,但是结合许多学校教学实际发现,开设生态科普课程在教材方面十分缺乏,即便是制定了科普教育教材,也更加侧重理论知识,而忽略户外实践体验,不能够对青少年学生思想行为进行引导和规范;(4)社会提供生态科普教育实践机会有限,当前开展青少年学生自然生态科普教育多通过学校实现,家庭、社会参与程度较低,在一定程度上也降低了自然生态科普教育实效,尤其是在学生积累和掌握丰富生态基础知识以后,需要在实际生活中进行亲身实践和强化训练,才能够将理论知识转换成为实际行动,促进学生生态文明素质得到显著提高,但是结合实际发现社会为青少年学生提供的生态文明教育实践机会十分有限,不利于青少年学生更加全面和综合发展[2]。 二、加强青少年学生自然生态科普教育的有效策略 (一)强化生态科普教育认识
只有在思想上高度认识到加强自然生态科普教育对青少年学生发展的重要意义,才能够在具体行动中加以体现。因此,各大学校在对青少年学生开展自然生态科普教育之前,需要对生态科普教育内涵及实质进行准确理解和把握,并结合自身教育教学和青少年学生发展实
际,将生态科普教育纳入到学校教育教学体系当中,同时做好教育教学统筹规划工作,确保生态科普教育在实际教学中能够得到贯彻和落实,学生通过学习也能够积累更多生态文明知识,并在实践体验中获得更多感悟,相应生态文明素质也会得到明显提升,并提高整体生态科普教育实效性。
(二)加强生态科普师资队伍建设
提高青少年学生自然生态科普教育质量,还需要一支高素质和专业化师资队伍在其中发挥支撑作用,实践中除了要依托学校教学实际,引进更多生态学、地理学、生物学等专业背景教师资源以外,还要组织学校师资资源对新时期生态科普教育目标、内容和方法进行学习和实践,在这过程中师资队伍生态文明知识结构也会变得更加丰富和扎实,具体教学过程中也能结合生态科普教育目标,对实际教学内容进行科学规划,并利用与青少年学生学习相贴合的教学方法,帮助青少年学生了解和掌握到更多生态文明知识,并推动青少年学生获得更加全面和综合发展。另外学校也要定期组织生态科普教育师资队伍开展教研培训工作,在各个老师相互交流和分享中形成优秀工作经验,并引导老师实际开展教学转变思想观念和创新教学方式,推动生态科普教育更加高效率和高质量进行[3]。学校也可定期邀请相关方面的专家到校开展专业讲座、科技活动,使学生深刻了解自然生态的基本知识和专业的前沿动态,拓宽学生的视野。
(三)构建完备生态科普教育体系
对生态科普教育体系进行构建,可以指导自然生态科普教育有条不紊开展,实践中学校除了要遵循教育部要求,开设生态科普教育课程以外,还要对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进行严格把控,并认真执行教委和环保局联合下发文件,对生态文明科普教育课时控制在12~15小时以内,以充分发挥课堂教育主要阵地作用。同时,各个学校也要结合自身实际,对周围存在的生态文明教育资源进行挖掘和利用,并构建极具本土特色的生态科普课程体系,既能够发挥本土教育资源优势,又能够提高科普教育针对性和时效性。此外,集结其他学科教师力量,对语文、生物、地理等学科中蕴含的自然生态科普知识进行挖掘和利用,可以拓宽生态科普教育渠道,学生生态文明素质培养也会变得更加事半功倍,并形成良好自然生态科普教育氛围[4]。
(四)集结各方力量,强化学生生态文明实践体验
加强青少年学生自然生态科普教育除了要发挥学校教育主要阵地作用以外,还要家庭、社会等从旁给予支持和鼓励,尤其是青少年学生在课堂学习中了解和掌握到很多生态文明知识以后,需要在实际生活中对这些理论知识进行实践和体验,以转化成为学生实际行动,相应生态科普教育目标也能更好实现。同时,社会各组织部门也要给予青少年学生生态科普教育提供更多实践教育机会,除了要投入足够资金加强自然博物馆、科技馆等公共教育基础设施建设以外,还要利用所在地区存在的生态科普教育地缘优势,对生态文明实践活动实习基地进行开发和构建,以为多层次、多形式科普活动开展提供场地和资源支持,甚至还可以组建志愿者队伍,引领学生参与到户外课堂,并在野外观察、调查等主题活动中,感受到生态系统奥妙,学生生态保护意识和能力也会得到提升[5]。 结语:
面对当前青少年学生自然生态科普教育所体现出的意识强行为弱、师资力量薄弱、课程体系不完备等问题,需要各个学校提高生态科普教育意识和认识,并加强专业师资队伍和完备课程体系构建,同时集合各方力量为青少年学生提供更多生态科普实践体验机会,使学生在主动参与和亲身实践中汲取知识和锻炼 能力,自然生态科普教育目标也能更好实现。
参考文献:
[1]吴正南.广西姑婆山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生态文明建设与科普教育的思考[J].北京农业,2015,(6):227-227,228.
[2]耿国彪.走进森林探秘自然——全国首条“三亿青少年进森林”研学教育线路发布[J].绿色中国B版,2019,(9):20-25.
[3]乔永,孙丰军,邓高松,等.生态文明建设与科普教育研究 —— 以北京林业大学实验林场为例[J].绿色科技,2018,(7):256-257,261.
[4]陈瑞霞,郑灶松.生态科技教育在中学实验室的探索与实践——以"生态浮岛"校本课程为例[J].教育观察(下半月),2018,7(3):23-25.
[5]陈菲,洪兆春.多方协作,探究生态文明教育新路径 ——从加强重庆市青少年生态文明科普教育谈起[J].艺术科技,2017,30(3):403-404.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2Xt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