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混沌视角下的课堂教学初探》,欢迎阅读!

混沌视角下的课堂教学初探
作者:张莉丽,易颖
来源:《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上旬刊》 2011年第1期
张莉丽1,易颖2
(1�海军兵种指挥学院,广东 广州 510430;2�广州中医药大学,广东 广州 510006)
摘要:混沌理论是一门科学,也是一个解决问题的新工具,一种思考自然、物理世界和我们自身的新方法。传统将教学过程看成是线性系统,认为只要按照预定的步骤,必然能达到相应的教学效果。这种看法过于机械化,教学过程是非线性的反馈的系统,各个教学元素之间相互牵引,充满了混沌现象。本文从混沌理论的视角来重新审视教学过程,探究“创造性”的真正含义,试图利用好系统的“蝴蝶力量”和自组织性,更好地进行教学实践。
关键词:混沌;蝴蝶力量;自组织;创造性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1)01—0114—02
混沌理论,最初用于理解产生暴风雨、洪水和飓风的运动,如今几乎运用于所有学科:数学、物理、天文学、气象学、生物学、化学、医药学、经济学、工程学、流体力学、社会学、教育学等等。混沌理论,是系统从有序突然变为无序状态的一种演化理论,是对确定性系统中出现的内在“随机过程”形成的途径、机制的研究。混沌理论是一门科学,也是一个解决问题的新工具,一种思考自然、物理世界和我们自身的新方法。它揭示了简单性与复杂性、规律性和随机性之间的微妙关系;它告诉我们世界是确定的、遵循着基本物理法则的,同时又是无序的、复杂的不可预知的;可预测性是罕见的;但把复杂现象简化也是有可能的。
传统上把教学过程看成是一个线性的系统,认为教学和学生发展之间是因果关系,只要按照预设的步骤,学生们就会获取相应的知识和能力,知识和能力的简单累积就会导致相应的个人整体发展。这样的观念已经不能适应新情况了。实际上,教师们总会发现,结果并不象预期的那样发展。原因在于线性设计的教学过程过于机械化,忽略了教师、学生作为一个个的个体,在教学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以及反作用。下面运用混沌理论从三个方面重新审视一下教学过程。
一、运用“蝴蝶力量”
任何一个随时间变化而变化的实体都是一个系统。系统可以分为线性系统和非线性系统。线性系统稳定、可预测,也是完全可知的,变量间的联系简单而又直接,并能用图标表示出来。相反,非线性系统打破了确定性原则,即使是下一步也变得很难预测。
教学系统其实是一个非线性的反馈的系统。虽然教学过程中的各元素是确定的,但学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表现充满了不确定性,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也因为这种不确定性变得不确定。依据混沌理论,小小的不确定,可能产生无法预期的结果。这种结果可能是有利于教学目的的达成,也可能是不利于教学目的的达成。如何放大有利因素,缩小不利因素?混沌理论指出,虽然每一个人都不具有传统意义上控制着的力量,但是都拥有微妙影响的“蝴蝶力量”。教师们通常会持有这样的观点:教师是一堂课的主宰,学生必须听教师的,对课堂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偏离教学目标的行为加以强制纠正,强调一种对学生的绝对的控制力。用混沌理论的术语来讲,这是负反馈。一旦控制力不当施加,有些学生就会有所反映,比如通过不听课、放空、说话,消极抵抗来自教师的控制。教师可以感知这种微妙的抵抗,如果人数众多,教师可能失去上课的激情,变得敷衍了事,而学生马上可以感觉到教师的转变,从而更加心不在焉。于是,
师生间的正反馈使得课堂秩序失去了,混沌产生了。这是微妙影响力的负面影响。每个学生都具有的“蝴蝶力量”究竟会将课堂带向何方?是个未知数。
此时教师应发挥个人微妙影响力的正面影响。一方面备课充分,上课态度端正,讲课有激情,有感染力,由衷地想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尽力帮助学生,鼓励学生的提问和讨论,调动学生参与到整个过程中去。另一方面教师也要放弃一味地追求控制与权力,放弃控制所带来的表面上的安全感。打破教师主宰一切的局面,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允许课堂上出现不同的声音,发生争论,引发思考,形成可变的师生多向互动关系。教师的这些调整无疑会对学生产生微妙的影响,如果这个积极影响力大到超过学生的消极影响,一堂有实效的课就诞生了。
二、创造性
翻开任何一门课的课程标准,都可以在培养目标一栏看到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语句。由此可以看出,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是学校、教师所期望达到的目的。但实际上仍然有许多教师对创造性认识模糊,甚至存在误解。他们并不觉得自己或者学生是多么富有创造性,认为创造只是少数人的天赋或特别的才能,比如音乐家、画家和科学家。创造者的首要目标就是造出新事物,而大多数人只是学习和运用已经被创造出来的知识而已。
混沌理论认为混沌就代表了自然界的创造性,这种创造性涵盖了从天气模式、瀑布、河流、神经元发放,到股市突然崩溃等领域。大自然“杂乱”和不可预期的程度有多大,它创造新模式和新结构的规模就会有多大。河流中的涡旋,有名的木星大红斑涡旋等都是杂乱无章的世界产生出结构化形式的最佳写照,一般称这类现象为“源于混沌的自组织”或“自发秩序”。对人而言,创造就是超越我们之所知,直达事物的“真理”。其实这正是混沌之所在。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有些有效的提问或许超出预设,教师没有准备无法回答,如果就此含混带过,再回到教案之中按部就班,这就扼杀了创造的火花。反之,如果能根据这些信息恰到好处地调整教学进程,抱着探究的心态,与学生一起讨论种种可能性,在探索不确定性的过程中,在远离熟悉事物的时候,就孕育者创造性。但这并不是戏剧性的。在讨论中,不断的质疑以及师生、生生之间频繁的交流导致了对某些事物的微妙的新认识,或者发现了表达某件事物的确切方式,这时创造就会以自组织的方式产生。
简言之,在开放性的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学习状态、提出的问题与争论乃至错误的回答等动态生成性资源,教师应善于捕捉其中有价值的信息,并将有价值的信息通过质疑、讨论和探究将其放大。当这一切发生时,创造性洞见便会自组织起来,使得师生发现意想不到的真相,从而变得富有创造性。
三、整体性
混沌理论认为,系统是由若干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要素组成的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有机整体,各要素之间的关系更多是非线性的关系。整体性是系统最基本的特征。在一个系统中,系统的整体的特性和功能在原则上不能归纳为组成它的要素的特性和功能的总和,处于系统整体中的组成要素和特性和功能,也异于它在孤立状态时的特性和功能。
依据混沌理论,应将教学过程中的教师、学生等元素看成一个有机整体。上一堂成功的课,要求是双向的。既要求教师善于讲,又要求学生有兴趣,肯思考。教师很会讲但学生不主动,上课只是用眼睛看用耳朵听却不动脑想,只是被动地当一个知识接收器,教学效果肯定大打折扣。反之学生很优秀但教师水平不够也一样。师生都很优秀,要想达到理想教学效果,两者直接还要互动、协同。教师专业水平高,又善于表达,使用各种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开动脑筋,敢于提问题,善于提问题,勤于提问题。一方面问题会带动其它学生从多个角度认识
所讲内容,另一方面好问题也会激发教师讲述教案计划之外的相关内容,反过来促进学生的理解,达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
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师应秉持开放性的思想,更加深入地理解教学过程的规律,利用教学系统所呈现出的特点,善用“蝴蝶力量”,切实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从而更好地进行课堂教学实践活动。
[参考文献]
[1]混沌七鉴,(美)约翰.布里格斯(英)F.戴维.皮特著,陈忠金纬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8.
[2]视读混沌学,(英)扎奥丁.萨德尔、艾沃纳.艾布拉姆斯著,孙文龙译,安徽文艺出版社,2007.
[3]湍鉴,J.布里格斯、F.D.皮特著,刘华杰、潘涛译,商务印书馆,1998.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2BT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