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欢迎阅读!
![自治,制度,基层,群众,坚持](/static/wddqxz/img/rand/big_38.jpg)
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我国作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在我国的历史发展进程中都做出了不朽的贡献,并形成了各族人民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民族关系的和谐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民族和谐发展的客观环境和必要条件。【1】
【1】柴秀波,意识形态整合:民族和谐的精神动力【J】理论前沿,2009(20):23
民族关系是多民族国家最复杂最重要的社会关系,它渗透于社会各个领域,对社会发展影响极大。因此,在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时代背景下,怎样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实现民族关系与社会发展的良性互动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2】
【2】张艾力,和谐社会与构建民族发展【J】中国民族,2006.04(总第419期):54
中国建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而不实行区域自治或民族自治,是尊重历史传统,适应各民族分布与发展现状,符合各民族群众愿望的结果。其原因有三点:(1)中国早在两千多年以前秦汉时期,就成为一个中央集权的同意的多民族国家,其后虽有战乱和分裂,但同一始终是发展的主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符合中国的历史传统。(2)由于历史上各民族曾频繁迁徙流动,长期以来中国的各民族分布以大杂居、小聚居为主,汉族人口最多,遍布全国各地,少数民族人口数量相对较少又居住分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少数民族总人口仅占全国总人口的6%。除广西、西藏、新疆等个别地区外,大多数民族地区的少数民族人口都要比汉族要少,但分布区域超过中国陆地面积的一半以上。实行不同层次、不同民族的自治符合中国的国情。(3)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各民族之间在政治、经济、文化上建立起密切联系。合中有分,同中有异,在国家集中统一领导下,各民族紧密合作的民族区域自治是各族人民共同意志的体现。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为中国成功解决国内民族问题提供了保证。首先,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妥善地解决了国家统一与民族自治的关系问题,既保证了国家的集中统一,又最大限度的满足了少数民族群众参加国家政治生活以及自己管理自己的愿望,使聚居的民族与杂居的民族都享受到自治的权利,有利于发展平等团结的民族关系;其次,有利于协调国家发展与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关系。自治地方能够根据本地区、本民族的具体实际因地制宜的发展,中央政府在大力帮助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经济、文化的同时,组织各地区、各民族相互支援,各方优势得以充分发挥,从而加快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速度。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政治因素和经济因素的结合,既有利于国家统一、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又有利于国家与民族地区的发展建设。
李晓霞,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J】多民族区域自治的现状,新疆人民出版社
何谓民族国家?它是近代以来开始形成的“典型的正常的国家形式”【】 【】《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版,第1438-1439页 是一种通常“用来表示在中央权力对一定的领土和居民实行长期的政治控制之后介于文化和政治疆界之间逐步形成的融合体”【】 【】[美]哥伦比斯、沃尔夫:《权利与正义》,华夏出版社1990年版,第54页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为了保障少数民族在地方政权中的平等权利,依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关于民族政策的基本精神,在一些民族杂居地区建立民族民主联合政
府。并从1949年起,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这是中国共产党解决国内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新中国在废除了封建剥削和民族压迫制度后,充分体现民主原则,实现各民族平等团结联合的一种新型政治制度。为确保民族区域自治的顺利进行,1952年8月,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实施纲要》,对民族自治地方的建立、自治机关的组成、自治机关的自治权利等作出了明确规定。
民族自治地方政府行政观念十分落后,管理制度十分缺乏的现实决定了民族自治地方政府创新的总体思路是:行政理念创新是民族自治地方政府创新的首要任务管理制度创新是民族自治地方政府创新的核心内容,行政技术和行政实践创新是民族自治地方政府创新的重要环节。【】
【】方盛举,中国民族自治地方政府发展论纲【】人民出版社 政府行政观念创新要做到:(1)民族自治地方政府必须树立“自主和自治”的行政理念(2)民族自治地方政府必须树立“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的民族关系理念(3)民族自治地方政府必须树立“顾客至上、以人为本”的服务性政府理念(4)民族自治地方政府要树立“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有限政府理念(5)民族自治地方政府要树立“法律至上”的法治政府理念(6)民族自治地方政府要树立“政务公开”的透明政府理念(7)民族自治地方政府要树立“民主行政”的参与型政府理念(8)民族自治地方政府要树立“为公众利益负责”的责任政府理念(9)民族自治地方政府要树立“高校行政”效能政府理念。 政府制定的创新要做到:(1)决策制定创新(2)编制管理制定创新(3)民族自治地方政府的人事制度创新(4)责任制度创新(5)政治参与制度的创新 政府行政技术和行政实践的创新:(1)“电子网络政务”是建设民族自治地方政府的关键(2)实行公共服务创新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优势特点 第一,我国的基层群众自治与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能够直接反映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在自治的内容上,群众自治的事务涉及群众方方面面的切身利益,人民群众能够获得看得见、摸得着的利益,能够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能够保护自己的权利不受侵犯。在行使民主权利的方式上,人民群众在自己生活的社区内,通过选举、决策、管理和监督,直接参与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的管理,使得民主参与具有直接性和有效性。基层群众自治的这一特点和优势有利于调动人民群众参与的积极性,增强民主的广泛性和真实性,使之成为广大人民群众学习民主、实践民主的成本低、效益高的大学校,有利于培养具有公民意识的现代公民。 第二,我国的基层群众自治在党和政府的主导下进行,能够坚持正确的方向并稳定有序地发展。我国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建设与实践活动是在党和政府的主导下开展的,这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一大特点,也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一大政治优势。坚持党的领导,是基层群众自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有计划、有步骤地稳定有序发展的根本保证。实践证明,基层群众自治制度较好地解决了我国人民民主发展问题,使得亿万人民群众广泛参与的民主政治建设健康有序地发展,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巨大力量。
第三,我国的基层群众自治能够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相促进。这种适应和促进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工作部署上的适应和促进。我们在推进基层群众自治的过程中,始终以推动和保障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为目标,与整体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比如,农村村民自治制度是适应农村经济体制改革需要而产生的,对化解农村社会矛盾、解决三农问题、提高政府管理水平和农民素质,都起到了重要作用;城市社区居民自治制度则是适应城市基层社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96S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