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小学生必背文言文》,欢迎阅读!

1曹冲称象 曹冲生五六岁,智意所及,有若成人之智。时孙权曾致巨象,太祖欲知其斤重,访之群下,咸莫能出其理。冲曰:“置象大船之上,而刻其水痕所至,称物以载之,则校可知矣。”太祖悦,即施行焉。
2田忌赛马
忌数与齐诸公子驰逐重射。孙子见其马足不甚相远,马有上、中、下辈。于是孙子谓田忌曰:“君弟重射,臣能令君胜。”田忌信然之,与王及诸公子逐射千金。及临质,孙子曰:“今以君之下驷与彼上驷,取君上驷与彼中驷,取君中驷与彼下驷。”既驰三辈毕,而田忌一不胜而再胜,卒得王千金。于是忌进孙子于威王。威王问兵法,遂以为师。
3晏子使楚
晏子使楚。楚人以晏子短,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晏子不入,曰:“使狗国者,从狗门入。今臣使楚,不当从此门入。”傧者更道,从大门入。 见楚王。王曰:“齐无人耶,使子为使?”晏子对曰:“齐之临淄三百闾,张袂成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而在,何为无人!”王曰:“然则何为使子?”晏子对曰:“齐命使,各有所主。其贤者使使贤主,不肖者使使不肖主。婴最不肖,故宜使楚矣!”
4当机立断
渑池道中,有车载瓦瓮,塞于路。属天寒,冰雪峻滑,进退不得。日向暮,官私客旅群队,铃铎数千,罗拥在后,无可奈何。有客刘颇者,扬鞭而至,问曰:“车中瓮值几钱?”答曰:“七八千。”颇遂开囊取缣,立偿之。命僮仆登车,断其结络,悉推瓮于崖下。须臾,车轻得进,群噪而前。 5包拯断牛
包拯,字希仁,庐州合肥人也。始举埋鄢作大理评事,出知建昌县。以父母皆老,辞不就。得监和州税,父母又不欲行,拯即解官归养。后数年,亲继亡,拯庐墓终丧,犹裴徊不忍去,里中父老数来劝勉。久之,赴调,知天长县。有盗割人牛舌者,主来诉。拯曰:“第归,杀而鬻之。“寻复有来告私杀牛者,拯曰:”何为割牛知而又告之。”盗惊服。(《宋史•包拯传》)
1 刻舟求剑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吕氏春秋•察今》)
2 郑人买履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韩非子》)
3 鹬蚌相争 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钳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擒之。
4 滥竽充数 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悦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韩非子》) 5 画蛇添足
楚有祠者,赐其舍人卮酒。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 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我能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取卮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蝴蝶与大鹏 庄子,名周,是战国时代宋国人,曾做过漆园这个地方的小官——漆园吏。庄子是中国古代最会讲故事的人,他的语言如大海,汪洋无际;似江河,浩浩汤汤。庄子的想象力更是惊人,一会儿梦到自己变成了蝴蝶,翩翩飞舞;一会儿幻化为大鹏,背负青天,直上九万里,做逍遥游! 他写的文章结成了一本书,书名就叫《庄子》,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千百年来,许多文学家、诗人,都受到了庄子的影响。尤其是李白,最喜欢庄子笔下的大鹏,说自己是“大鹏飞兮振八裔”!今天,让我们一起来感受《庄子》的魅力,进入庄子的梦幻世界吧!
1庄周梦蝶 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qú qú)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蝴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 ——节选自《庄子•齐物论》(从前,庄周梦见自己变成一只蝴蝶,飘飘然,十分自由惬意,竟然忘记了自己是庄周。一会儿醒来,对自己还是庄周十分疑惑。认真想一想,不知是庄周做梦变成蝴蝶呢,还是蝴蝶做梦变成庄周呢?庄周和蝴蝶必定是有分别的。这种转变就叫做“物化”。)
2北冥有鱼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节选自《庄子•逍遥游》(这是《庄子》全书的第一篇的第一段,“北冥”指的是北海,传说北海无边无际,水深而黑。 “鲲”是上古传说中的大鱼,“鹏”是大鸟的名字。你瞧,这“鲲“多么大,不知道有几千里,而且还能变化,变成了“鹏”,仍然是巨大无比。它奋起而飞,翅膀就像天边的云!飓风吹起,它就起身飞往南方的天池。 你见过这么大的鱼吗?你见过这么大的鸟吗?当它从天空飞过,该是何等的壮观啊!读这一段一定要读出气势来,音调要高些,声音力争传得
远些。) 3濠上之辩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鯈(tiáo)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节选自《庄子•秋水》(庄子和惠子在濠水的桥上游玩。 庄子说:“小白鱼悠闲地游出来,这是鱼的快乐啊!” 惠子问:“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是快乐的?” 庄子回答:“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晓得鱼的快乐?” 惠子辩说:“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你也不是鱼,那么你不知道鱼的快乐,是很明显的了。” 庄子回说:“请把话题从头说起吧!你说:‘你怎么知道鱼是快乐的’这句话,就是你已经知道我知道了鱼的快乐才来问我,现在我来告诉你,我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的啊!” 惠子原名惠施,是庄子的好朋友,这两位的一问一答真有意思,你要用辩论的语气来读才好玩呢。最好是同桌分角色来读。 )
4 望洋兴叹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sì)渚(zhǔ)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 ——节选自《庄子•秋水》(秋天里河水上涨,所有小川的水流汇入了黄河,河面波涛汹涌,两岸及河中沙洲之间,连牛马都分辨不清。于是河神洋洋自得,以为天下一切美好的东西全都聚集在自己这里。他顺着水流向东行走,来到北海边,面朝东边眺望,看不见水的尽头。于是河神方才改变先前洋洋自得的脸色,面对着海神仰首感叹! 这一段文章就是“望洋兴叹”这个成语的来历,读这段古文要注意文章的气势,感受河伯从洋洋自得到惭愧感叹的心理变化。)
5 庄子行于山中 庄子行于山中,见大木,枝叶盛茂。伐木者止其旁而不取也。问其故,曰:“无所可用。”庄子曰:“此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 夫子出于山,舍于故人之家。故人喜,命竖子杀雁而烹之。竖子请曰:“其一能鸣,其一不能鸣,请奚杀?”主人曰:“杀不能鸣者。” 明日,弟子问于庄子曰:“昨日山中之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今主人之雁,以不材死。先生将何处?”庄子笑曰:“周将处乎材与不材之间。” ——节选自《庄子•山木》(这个小故事很有意思,“大木”因无用而长生,“雁”却因不能鸣叫而被杀,从中可以看出庄子主张对事物要灵活地看,不能偏执于一点。 这一段要以讲故事的口吻来读才好。)
1《报任少卿书》 ——西汉 司马迁 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俶傥非常之人称焉。盖西伯拘而演
《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氐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古代拥有财富、尊位而姓名埋没的人,不可胜数,只有卓越超群的人才为后人所称道。文王被拘禁在里时推演了《周易》;孔子在困穷的境遇中编写了《春秋》;屈原被流放后创作了《离骚》;左丘明失明后写出了《国语》;孙膑被砍去了膝盖骨,编著了《兵法》;吕不韦被贬放到蜀地,有《吕氏春秋》流传世上;韩非被囚禁在秦国,写下了《说难》《孤愤》;(至于)《诗经》三百篇,也大多是圣贤们为抒发郁愤而写出来的。所有这些作者都是心中感到抑郁不舒畅,他们的思想观念不被当时的人们接受,所以叙述所经历的事情,让后世了解自己。例如左丘明眼瞎了,孙膑的腿断了,毕竟不能为世所用,(于是)回家著书,抒发心中的郁愤,想留下文字来表现自己的思想。)
2 《答苏武书》 ——西汉 李陵 子卿足下:勤宣令德,策名清时,荣问休畅,幸甚,幸甚!远托异国,昔人所悲,望风怀想,能不依依!昔者不遗,远辱还答,慰诲勤勤,有逾骨肉,陵虽不敏,能不慨然! 自从初降,以至今日,身之穷困,独坐愁苦。终日无睹,但见异类;韦韝毳幕,以御风雨;膻肉酪浆,以充饥渴;举目言笑,谁与为欢?胡地玄冰,边土惨裂,但闻悲风萧条之声;凉秋九月,塞外草衰,夜不能寐,侧耳远听,胡笳互动,牧马悲鸣,吟啸成群,边声四起。晨坐听之,不觉泪下。嗟乎,子卿!陵独何心,能不悲哉! (子卿足下: 您辛勤地宣扬美德,为官于太平盛世,美名流传四方,真是值得庆幸啊!我流落在远方异国,这是前人所感悲痛的。遥望南方,怀念故人,怎能不满含深情?以前承蒙您不弃,从远处赐给我回音,殷勤地安慰、教诲,超过了骨肉之情。我虽然愚钝,又怎能不感慨万端? 我从投降以来,身处艰难困境,一人独坐,愁闷苦恼。整天看不见别的,只见到些异族之人。我戴不惯皮袖套,住不惯毡幕,也只能靠它们来抵御风雨;吃不惯腥羶的肉,喝 不惯乳浆,也只能用它们来充饥解渴。眼看四周,有谁能一起谈笑欢乐呢?胡地结着厚厚的坚冰,边塞上的土被冻得裂开,只听见悲惨凄凉的风声。深秋九月,塞外草木凋零,夜晚不能入睡,侧耳倾听,胡笳声此起彼伏,牧马悲哀地嘶叫,乐曲声和嘶鸣声相混,在边塞的四面响起。清晨坐起来听着这些声音,不知不觉地流下泪水。唉,子卿,我难道是铁石心肠,能不悲伤? )
3 《陈情表》 ——魏晋南北朝 李密 臣密言:臣以险衅 ,夙遭闵凶 ,生孩六月,慈 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 。祖母刘,愍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独立,形影相吊。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
侍汤药,未曾废离。(臣子李密陈言:我因命运不好,小时候遭遇到了不幸,刚出生六个月,我慈爱的父亲就不幸去世了。经过了四年,舅父逼母亲改嫁。我的祖母刘氏,怜悯我从小丧父,便亲自对我加以抚养。臣小的时候经常生病,九岁时还不会行走。孤独无靠,一直到成人自立。既没有叔叔伯伯,又没什么兄弟,门庭衰微而福分浅薄,很晚才有儿子。在外面没有比较亲近的亲戚,在家里又没有照应门户的童仆。生活孤单没有依靠,每天只有自己的身体和影子相互安慰。但祖母又早被疾病缠绕,常年卧床不起,我侍奉她吃饭喝药,从来就没有停止侍奉而离开她。)
4 《谏太宗十思疏》 ——唐 魏征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我听说想要树木生长,一定要稳固它的根;想要泉水流得远,一定要疏通它的源泉;想要国家安定,一定要厚积道德仁义。源泉不深却希望泉水流得远,根系不牢固却想要树木生长。道德不深厚却想要国家安定,我虽然地位低见识浅,(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更何况(您这)聪明睿智(的人)呢!国君处于皇帝的重要位置,在天地间尊大,就要推崇皇权的高峻,永远保持政权的和平美好。如果不在安逸的环境中想着危难,戒奢侈,行节俭,道德不能保持宽厚,性情不能克服欲望,这也(如同)挖断树根来求得树木茂盛,堵塞源泉而想要泉水流得远啊。)
5 《送孟东野序》 ——唐 韩愈 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草木之无声,风挠之鸣;水之无声,风荡之鸣。其跃野,或激之;其趋也,或梗之;其沸也,或炙之。金石之无声,或击之鸣;人之于言也亦然。有不得已者而后言,其(言哥)也有思,其哭也有怀。凡出乎口而为声者,其皆有弗平者乎? (一般说来各种事物处在不平静的时候就会发出声音:草木本来没有声音,风摇动它就发出声响。水本来没有声音,风震荡它就发出声响。水浪腾涌,或是有东西在阻遏水势;水流湍急,或是有东西阻塞了水道;水花沸腾,或是有火在烧煮它。金属石器本来没有声音,有人敲击它就发出音响。人的语言也同样如此,往往到了不得不说的时候才发言。人们唱歌是为了寄托情思,人们哭泣是因为有所怀恋,凡是从口中发出而成为声音的,大概都有其不能平静的原因吧!)
屈原,战国时期伟大的诗人。他的不朽杰作《离骚》,是我国现存的第一篇宏伟壮丽的抒情长诗,与《诗经》并称“风骚”。
1 屈原列传(节选) 西汉 司马迁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
对诸侯。王甚任之。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zhǔ)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chán)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屈原,他的名是平,楚国王族的同姓。(他)做了楚怀王的左徒(官名)。他博闻强记,懂得治理(国家的)乱局,熟悉辞令。进入朝中能与国王议论国事,发布号令,对外可以接待宾客,应对诸侯国。国王很重用他。上官大夫和他同朝为官,为了争宠而心中嫉妒他的才能。楚怀王让屈原起草制定宪令,屈原编写草稿尚未定稿。上官大夫见到这事就想抢去做,屈原不给,上官大夫因此就到怀王那里进谗言说:“国王您让屈原制定宪令,众人没有不知道的。每有一个法令出来,屈原就炫耀他自己的功劳,认为‘没有我不能做的事’。”国王恼怒就疏远屈原。) 贤而遭嫉,数度流放,最后自沉汨罗江而死——两千多年来,屈原的遭遇令人扼腕长叹!
2 渔父 (节选)
屈原既放,游于江潭, 行吟泽畔,颜色憔悴(qiáo cuì), 形容枯槁(gǎo)。渔父(音fǔ,同“甫”,老年人。这里指捕鱼的老人)见而问之曰: “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的作者,有多种说。“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即使被流放,屈原依然不改其高洁志向! )
3离骚(节选) 战国 屈原
长太息/以掩涕(tì)兮,哀/民生/之多艰。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伏清白/以死直兮, 固/前圣/之所厚。 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我深深地叹息啊禁不住要洒下眼泪,我哀怜着人民的生活多么艰难。只要是我衷心喜爱的事啊,纵使是死上九回我也不肯悔改。保持清白节操为直道而死啊,本来是古代圣贤所推崇嘉许。前路漫漫多么遥远啊,我要上下不停地追求我的理想。 屈原以一颗赤子之心,深情地爱着他多难的祖国和人民!按诗中所划的节奏,再去读一读吧,用心体会屈原为了理想九死不悔的决心。)
4 离骚(节选) 战国 屈原
制芰(jì)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 高余冠/之岌(jí)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芳与泽/其杂糅(róu)兮,唯昭(zhāo)质/其犹未亏。
(我要把碧绿的荷叶裁成上衫,我要把洁白的荷花缀成下裳。没人知道我也就算了吧,只要我的内心是真正地芬芳。要把头上的花冠加得高而又高,要把项下的环佩增得长而又长,芳香和污垢混杂在一起呀,只有我这清白的品质未受一点影响。) 诗人笔下的香花香草,高冠奇服,
玉鸾琼佩不仅仅是简单意义上某样东西,而是寄寓了作者的情感,品格和理想啊!
5 九歌(节选) 战国 屈原
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 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 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 (带上长剑啊操起秦弓,纵使首身异啊无悔无怨。真是英勇无畏啊武艺超凡,你永远刚强啊不可凌犯。身躯已死啊将成神显灵,你是鬼中的英雄啊魂魄毅然! 一曲《国殇》,是楚国卫国捐躯者的礼赞!大声地吟诵一番,读出它奋昂扬厉,慷慨悲壮的气势。)
史家之绝唱 西汉史学家司马迁用他的整个生命写就的一部光辉著作《史记》,记载了从上古黄帝时代至汉武帝初年共三千多年的历史,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1 报任安书 西汉 司马迁
假令仆伏法受诛( zhū),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以异?而世又不与能死节者比,特以为智穷罪极,不能自免,卒就死耳。何也?素所自树立使然也。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假使我受到法律制裁被处死刑,就像九头牛身上失去一根毛一样,跟蝼蚁(之死)有什么不同?而世人又不会将我与能死节的人同等看待,只认为我智力穷尽,罪过极大,不能自己解脱,终于去死而已。为什么呢?这是自己平素所处的职业和地位决定的。人总有一死,有的(死得)比泰山还重,有的(死得)比鸿毛还要轻,这是由于应用死节的地方不同的缘故。) 《报任安书》是司马迁任中书令时写给他的朋友任安的一封信。在这封信中,司马迁以无比愤激的心情,叙述自己蒙受的耻辱,说明自己“隐忍苟活”的原因,表达了自己坚持完成《史记》的决心。
2 指鹿为马 节选自《史记•秦始皇本纪》 赵高欲为乱,恐群臣不听,乃先设验,持鹿献于二世,曰:“马也。”二世笑曰:“丞相误邪?谓鹿为马。”问左右,左右或言马以阿(ē)顺赵高。或言鹿者,高因阴中诸言鹿者以法。后群臣皆畏高。 (赵高想要谋反,恐怕群臣不听从他,就先设下计谋进行试验,带来一只鹿献给二世,说:“这是一匹马。”二世笑着说:“丞相错了,把鹿说成是马。”问左右大臣,左右大臣有的沉默,有的故意迎合赵高说是马,有的说是鹿,赵高就在暗中假借法律陷害那些说是鹿的人。以后,大臣们都畏惧赵高。 赵高推着阴谋的车轮,沿着他酿成的血腥道路,走上了高位。到头来还是: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
3 刎颈之交 节选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chì)之,辱其群臣。相如虽驽(nú),独畏廉将军哉?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
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闻之,肉袒(tǎn)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曰:“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卒相与欢,为刎(wěn)颈之交。(蔺相如说:“凭秦王那样的威风,我敢在朝廷上呵斥他,侮辱他的臣子们。相如虽然才能低下,难道偏偏害怕廉将军吗?但是我想到这样一个问题:强大的秦国之所以不敢轻易侵犯赵国,只因为有我们两个人存在啊!现在如果两虎相斗,势必不能都活下来。我这样退让的原因,因为以国家的利益为先而以个人恩怨为后啊!”廉颇听到这话,解衣赤背,背着荆条,通过门客引导到蔺相如家门请罪,说:“我这个粗陋卑贱的人,不知道将军宽容我到这样的地步啊!” 两人终于和好,成为生死之交的朋友。 ) 一个是大度谦让,一个是勇于改错。赵国的一文一武两个将相,以他们广阔的胸襟和忠勇爱国之心,双双赢得了后人的尊敬和赞颂。
4 破釜沉舟 《史记•项羽本纪》
项羽已杀卿子冠军,威震楚国,名闻诸侯。乃遣当阳君、蒲将军将(jiàng)卒二万渡河,救巨鹿。战少利,陈余复请兵。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zâng),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项羽诛杀了卿子冠军(楚军统帅宋义),威震楚国,名扬诸侯。他首先派遣当阳君、蒲将军率领二万人渡过漳河,援救巨鹿。战争只有一些小的胜利,陈余又来请求增援。项羽就率领全部军队渡过漳河,把船只全部弄沉,把锅碗全部砸破,把军营全部烧毁,只带上三天的干粮,以此向士卒表示一定要决死战斗,毫无退还之心。)破釜沉舟,需要怎样的勇气和决心啊!项羽勇武,今古无双!
5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史记•项羽本纪》 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同“座”),杀之。不(音fǒu,通“否”)者,若属皆且为所虏(lǔ)。”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范增站起来,出去召来项庄,对他说:“君王的为人(心肠太软),不忍下手。你进去上前祝酒,祝酒完了,请求舞剑助兴,乘机把刘邦击倒在座位上,杀掉他。不然的话,你们都将被他所俘虏!”项庄就进去祝酒。祝酒完了,说:“君王和沛公饮酒,军营里没有什么可以用来娱乐,请让我舞剑助兴吧。”项羽说:“好。”项庄就拔出剑舞起来。项伯也拔出剑舞起来,并常常用自己的身体,掩护刘邦,项庄(最终)得不到(机会)刺杀(刘邦)。 )
鸿门宴上,项羽放走了已在罗网中的刘邦,错失了一统江山的良机。他豪爽的性格造就了他的成功,也注定了他的失败!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1u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