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室环境与班级文化

2022-11-18 04:29:19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教室环境与班级文化》,欢迎阅读!
班级,教室,环境,文化


教室环境与班级文化



一、教室环境:潜在的课程

潜在课程不是国家文件上规定的显性课程它常常是非预期的、动态化的、成的。教室环境对人的影响不是直接的、可见的,而是间接的、潜移默化的。教室环境是计划外的课程但它对学生的情感、态度、性格和价值观的影响却是文课程难以比拟的。由于传统的知识传授的教学方式,教师往往只看到了逻辑知识、系统知识之于人的价值,忽略了潜在课程对学生心灵的陶冶、情感的培养和价值观的砥砺作用。国家统一规定、在学校采纳的教材,或者教师教学的教科书不是课程概念的唯一解读。潜在课程是非正规课程,它对学生的影响是间接的、非强迫性的,主要影响非智力层面。研究者认为,决定潜在课程对学生影响的因素“即不是外部因素(如来自物理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刺激)也不是内部因素(个体生理成熟),而是个体与环境的交互作用”(皮亚杰)据儿童心理学皮亚杰的观点,儿童学习、理解的过程,是一个主动的、富有创造性的过程。知识是主体建构起来的,儿童绝不是被动接受或只是去发现那些业已存在的东西。这是新课程改革知识观的题中之义。教室环境蕴含着器物、典礼和仪式等因素,这样的因素具有育人的功能,这样的教育功效又是文件课程所不能达到的教育效果。教室环境之所以视为隐性课程它不仅仅具有物理空间的形式美,也是具象的“意义体”,即环境“之于人的教育意义”的载体。根据杜威的经验观,经验有两种性质的因素,一种因素是主动的,即尝试。另一种因素是被动的,即个人在与环境的互动中所形成的体验。这两种不同性质因素的和谐一致,便构成了个人的经验不论是尝试也好,还是个人对周围环境所作所为的体验也罢,都是个人对环境互动影响的表征。这种观念也是对“课程经验”的注解。课程经验,也就是说教室环境即个体经验的母体。

二、教室环境:一种不可忽视的课程资源

教室环境作为一种课程资源,是将其视为文件课程的重要辅助与补充。教室

环境是一种整合性的课程资源,既是课程内容的来源,也是课程实施的要素,环境既可以当作课程的素材,也可以是课程实施的隐性表达。文化墙”历史墙”是显在的、明确的课程资源,这种课程资源又是积极向上、发人深省的课程载体,这样的课程存在代表的是一种精神性存在。教育性和文化性便能潜藏在这样的显性课程资源中。研究者认为,在某种的情境中,现实的物理环境需要赋予一定显在的意义之后才成为课程这就需要我们把教室环境当作一种课程去布置和开发。作为显性课程的“教室环境”,表现为它主要是课堂的重要阵地,是学生在校生活的主要空间。这一物理环境对人的心理环境会造成各种影响。“人文化动物,生活在什么样的文化中,就会造就什么样的文化性格。譬如,生活在气候湿润的南方人,性格细腻、柔情和敏感。而生活在气候干燥的北方人,性格粗犷、豪爽。这也是“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的意义表征。 教室包括隐含着的心理环境,这样的心理环境透视出一种人文特性,这种特性对学生的影响具有积极而深刻的意义,教室环境所承载学校的教育理念、价值追求、办学方向等潜在的内容,在耳濡目染之中被学生所接受并内化为自身的规则,以一定的行为方式表现出来。因此,它是各种文本课程资源的重要补充,学习




者的身心发展带来持久的影响。比如,班级制定的班规是一种班级认可的价值规范,这种规则为大家共享,不管里面是否包含“竞争”“惩罚”的文化元素,都被大家公认为不可逾越的规章制度。规则可能蕴含着“竞争文化,譬如,排名第几就能得相应的什么奖励,墙壁的某个角落贴的是成绩排名榜。这样的显在的消极文化在无形之中唱应试教育智力至上的赞歌,学生们容易形成一种盲目竞争、紧张的心理态度,并内化为一种急功近利的行为模式。课程研制者要有课程意识和课程开发能力,按照一定的美的原则将教室环境的人文特性得以彰显。无疑问,教室环境应作为一种课程进行设计和精心开发,积极挖掘积极的显性课程资源,身体力行地塑造健康、和谐、奋发进取的隐性课程资源。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0jAx.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