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论文]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2023-05-11 05:08:29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教学论文]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欢迎阅读!
成方圆,不以规矩,教学论文,不能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刘太平

在多年教学实践当中,本人发现在作文教学方面有一个令人感到困惑的现象:教材里的作文指导讲究真实自然但也有些单一按教材的要求指导学生写作学生容易失去兴趣,也很难写得精彩而课外的中学生作文选则显得丰富多彩学生也爱看于是本人一直在想教材里的作文指导和课外的中学生作文选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距呢?本人发现原来是作文选里的学生作文用上了各种艺术手法(或写作技巧,形成了各种艺术特色。而这些丰富多彩的艺术手法正是教材所不教的。于是本人又困惑了,教材的编写者为什么不在分析、总结一定数量的中学生作文之后再进行编写呢?正所谓有调查才有发言权如果能如本人所说的这样进行编写,则编写的内容可能会有很大不同。真实、自然的特点固然要保留,因为作文不能矫揉造作。此外,可以再加上有关艺术手法(或写作技巧)的内容,以此让学生有章可循。孟子云:“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在这里,艺术手法(或写作技巧)好比是“规”和“矩”,我们就是要靠它们来完成作文的“方”和“圆”,在此基础上形成一种特色作文教学

其实,这一思路非独作文(或者文学)有之,其理在其它领域也是这样。国画有勾、皴(又分披麻皴、折带皴、斧劈皴等)、点、染,在构图方面有“S”形构图、“C”形构图、“由”字形构图等,这些就是国画的“规”和“矩”。教习国画总不能像教学生“自然为文”一样,也教他们自然作画,如果这样教的话,学生是学不好国画的。又如,在金庸的武侠小说里有“以无招胜有招”的说法,这句话和“有法之极乃是无法”的道理是一致的。但不管是“无招”还是“无法”,有一条规律是铁定的,那就是要做到“无招”、“无法”,一定先要经过“有招”、“有法”的阶段,也只有经过“有招”、“有法”的阶段,才能达到“无招”、“无法”的境界。如在《笑傲江湖》里,令狐冲便达到了“以无招胜有招”的境界,但那是在学了“独狐九剑”之后才达到那样的境界的,没有学那“独狐九剑”,他便没有办法做到“以无招胜有招”。故想要凭空达到“无招”、“无法”的境界,那无异于建空中楼阁,是站不住脚的。我们再回过来谈作文教学,我们所教授的那些艺术手法(或写作技巧,就是“有招”、“有法”之“招法”,其道理是一样的,我们的目的就是要使学生达到“无招”“无法”的境界即以“招”“法”的“规矩”来画成“无招”“无法”的方圆,届时我们培养出来的就是一个个文坛“高手”了。

细思现行作文教材出现这样偏颇的现象,可能是由于两个方面的原因造成的。其一是历史原因。众所周知,在清朝,出现了把文章的“公式化”、“套路”推向极致的八股文。于是,作为现代人,每个人都害怕让作文教学再步八股文的后尘,又走上“公式化”的道路。其次是对作文教学的主张的差异,认为文章本应讲究自然、真实,教给学生写作艺术手法,如果运用得不好,反而会留下刻意雕琢的痕迹。但写作的艺术手法(或写作技巧和文章的真实、自然相互矛盾吗?答案是否定的。为什么不能使艺术特色和文章的内容浑然一体,从而显得同样自然而不留下一丝痕迹呢?关键是教会学生如何运用艺术手法尤其是做到自然运用。再分析历史原因,我们不能再走上崇尚八股的道路,但我们也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而如果选择一条中庸之道,则刚好是研究如何恰当、自然运用艺术特色的问题。

既然以艺术手法(或写作技巧的“规矩”来规划作文的“方圆”是必要的,那么究竟有哪些可以作为特色来讲授呢?这里从不同的方面,谈一谈本人的几点粗浅的看法,希望能够抛砖引玉。

首先,在文采方面,可以专门设立一块内容,其中又以“修辞”为主。在众多的修辞手法当中,比喻和拟人可能是最常用的。尤其是在议论文当中,如果用上比喻论证,将化抽象


为形象,文章也会显得很有文采,效果会截然不同。在修辞手法当中,有两种很特殊,那就是“降用”和“化用”。这两种修辞手法考试不作要求,教师一般不讲,但学生在作文中却用得相当普遍,一般可能是自发地运用。如一篇作文《同窗情》的结尾是这样写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同学助我情。”就是运用了化用的修辞手法。又如“那一天,我的眼泪在飞”,也是化用歌词“谁的眼泪在飞”。这两种修辞手法教师都有必要对学生进行介绍,以让他们能清楚地了解,而不能让他们在运用的时候自己还稀里糊涂的。当然,另一方面也要教学生运用自然。除了修辞手法,还应当让学生注意修饰性词语的运用。如鲁迅的《故乡》里的描写海边景物的一段文字,如果去掉该段文字的修饰性词语,语言就变得干巴巴的了。 其次,在结构方面,也可以专门设立一块,其中可以包括以下内容:

(一)用欲扬先抑的手法写人。

(二)用对比的手法写人:为了写“甲”,用“乙”来从反面进行衬托。 (三)用排比句开头或结尾。

(四)巧妙的过渡。如一名学生写《我的初三生活》,其中运用了这样的过渡段:“虽然,时间如此紧迫,但是,偶尔我们也‘苦中作乐’。”就由紧迫的学习生活开始转入写一件“乐”事。

(五)哲理性的结尾。如:“生活的船不能没有理想的帆。生活的理想是为了理想的生活。”语言回环往复,耐人寻味。

(六)运用“特短”段落。如有一个段落要写自己一整夜都睡不自觉,只用了四个字:“一夜无眠。”语言极简洁,显得非常醒目。

再次,可教学生学会运用意象(这也可以独立为一块),就是要学会运用新颖、奇特的意象。这种语句的效果非常好。如:“秋天的心是愁的。”把“愁”字拆开,刚好是“秋”和“心”,然后又化为这样的语句,小作者是多么善于发现。

此外,如果能在文章当中穿插运用诗词,将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因而能使文章显得非常优美。如一名学生的文章的开头这样写道:“我从小生长在一个‘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的小山村。”能生长在这样一个小山村,“我”是多么幸福啊!

总之,以上所举数例只不过是“全豹”之“一斑”,尚不是完整的理论,但若能依此思路教授学生,经本人多年作文教学的实践证明,确实可以在极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调动他们写作的主动性。而当他们的兴趣被激起,主动性被调动起来以后,他们便会把写作的过程看作是一种艺术再创造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经常会表现出令人惊讶的想象力和创造性),从而激发他们更浓厚的兴趣和更强的主动性,由此形成良性循环,提高写作能力。这较之单纯强调自然、真实,其教法、教学内容都要丰富得多。因此,用艺术手法(或写作技巧的“规矩”来规划作文的“方圆”,并进而形成特色作文教学,是必要的,而且也是可行的。

我们应提倡特色作文教学

——《作文教学研究2005年第4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0hL4.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