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古代的学校教育

2023-02-20 16:16:26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盘点古代的学校教育》,欢迎阅读!
学校教育,盘点,古代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盘点古代的学校教育

作者:萧银

来源:《月读》2014年第10

博士教授在古代是官职——官学与私学

中国最早的学校,是伴随贵族制度而产生的。贵族阶层为了培养合格的接班人,便把子弟集中起来统一教育,传授知识技术。校、序、庠,都是古代贵族学校的称呼。由于年代久远,夏商两代的学校教育体系今人已不太能够了解,而周代的学校制度,则在古籍中有较完善的记载。

据《礼记》《周礼》等记载,西周时期的学校分为国学乡学两种。国学设在周王朝都城和诸侯国都城,供大贵族子弟就读;乡学设立在地方,供普通贵族子弟就读。 周代的学校教育形式被称为官学,意即官方开办的学校,也就是公立学校的前身。由于这一体系已经非常完备,因此后世的官学,大部分都继承了周代的制度

汉代,汉武帝在都城长安设立了太学;到晋代,晋武帝又设立国子学,均为国家最高学府,也兼具政府机构性质,作为教育管理机关存在。在这里任职的教师,不仅是满腹经纶的学者,也都具有官员身份。博士”“教授,这些现在作为学位、职称的名词,在古代其实都是官职名称。而能进入国家最高学府学习的,往往都是官员子弟等有身份的人。

隋唐时期,国子学改称国子监,这一制度一直延续到明清。现存最完好的国子监旧址位于北京市国子监街,毗邻孔庙,是元明清三代的国子监所在地。

地方上的公立学校,则根据地方行政单位划分,分为府学、州学、县学等。入读的学生均免费享受政府提供的伙食,足以证明中国古代政府对公立学校教育的重视程度。

与官学相对的,便是私学。私学的产生,是由于春秋战国时期贵族教育的逐渐没落,平民教育的兴起。自此以后,虽然官学一直是学校教育的主流,但私学始终也作为学术传播的途径存在,特别是中国著名的四大书院——岳麓书院、应天书院、白鹿洞书院、石鼓书院(一说为嵩阳书院)的出现,将私学这一民间学校教育形式发挥到了极致。 古代也有教辅书”——丰富多彩的教材与学科

中国古代学校教育以文科为主,而文科的主要科目,在汉代以后,就是儒家学说。四书五经是古代学校最常用的教材。东汉灵帝熹平四年至光和六年(175183),学者蔡邕等人将儒学经典《周易》《尚书》《鲁诗》《仪礼》《公羊传》《论语》《春秋》刻石建于太学,相当于对教材进行统一规范,被后人称为《熹平石经》。有教材,自然就有教学辅导用书历代学者对儒家经典的注释解读,其实就是一种教辅。在明代八股文兴起后,更有很多应运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而生的作文辅导资料”——吴敬梓在《儒林外史》中描写了一个人物马二先生,就是以为业,即编选优秀的八股文作品出版,是今天高考满分作文之类书籍的鼻祖。

古代的学校教育内容广泛,并不限于儒学一门。官办的学校培养人才并不单一,而是各学科平衡发展。南北朝时期,南朝宋文帝开设儒、玄、史、文四个学馆;到了唐代,学科设置更加丰富,除了儒学、文学之外,还包括律学(法学)、算学(数学)、书学(书法学)、历法学(天文学)、医学、乐学、工艺学等,涵盖文理工多方面。而武学,作为国家培养军事人才的重要途径,更是在历朝历代都不曾欠缺。

一些实用性强的学科如律学、医学,还不只是停留在纸上谈兵的层面,往往还有实践操作课程。如著名的针灸铜人,就是北宋医学家王惟一为提高针灸教学效果而主持设计制造的,既是针灸教学的教具,又是考核针灸医生的模型。 巾帼不让须眉——古代的女教师

史书记载的最早一位女教师,大概要算秦汉之交儒家学者伏生的女儿。《汉书》记载:由于经历秦朝焚书及战乱,很多典籍都因此丧失。伏生将儒家经典《尚书》悄悄藏在自家墙壁中,躲过了战火,使学术得以传承。汉文帝于是派大臣晁错拜师伏生学习,但当时伏生年事已高,说话含糊不清,只有女儿羲娥才能听懂。于是伏生先把学问给羲娥讲解,再由羲娥转述给晁错。由此来说,羲娥可以算是最早的女教师了。

东汉时期的女文学家班昭,是古代第一位正式收徒授业的女教师。班昭家学渊源,父亲班彪和兄长班固都是大学者、历史学家,她也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皇帝赏识她的学问才华,让后宫的皇后妃子都拜班昭为老师,学习女子品德、文化知识等。

十六国时期,前秦君主苻坚邀请太常官韦逞的母亲宋氏讲授《周礼》。当时宋氏已经八十高龄,在家中开设讲堂,用一层红色的帷纱隔开,120名学生坐在纱帘后认真听讲。苻坚特地封宋氏宣文君的称号,以褒奖她为文化教育事业作出的杰出贡献,而宋氏也是我国古代第一位政府官学的女教师。

义学是古代的希望小学”——放假与助学

《礼记》有言: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学习讲究张弛有度,古代的学校也有放假制度。汉武帝创立太学,规定太学生有休假制。隋唐时期,国子监的学生有常假”“田假”“援衣三个假期,常假每隔十日放假一天,田假援衣假则放假一个月左右。放假的目的,一来是让家远的学生回家探亲,二来也是让学生在繁忙的功课之余有所休息调剂。 对于家境贫寒的穷苦学生,中国古代同样有比较完善的救济援助制度。今天有希望小,古代也有义学。义学产生于北宋时期,始于名臣范仲淹。这一公益行为逐渐得到社会认可,越来越多的富人甚至官方也参与到兴办义学的事业中。清康熙五十一年(1713),康熙皇帝下旨:令各省府州县多立义学,聚集孤寒,延师教读。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教育,永远是随时代的进步而不断进步。近代以后,中国的学校教育已走上现代教育体系之路,与古代学校模式有了很大区别。但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与塑造健康的身心,在这一点上,无论什么时代都是一致的。古人的智慧,自有可资借鉴之处。学校存在的价值与所能发挥的意义,还需要我们更多的思考与实践去探寻。今时今日,也正有许多人,积极地做着这项工作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zsuK.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