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三阴三阳”系统是特殊的阴阳系统 ——探索阴阳观念的起源(五)》,欢迎阅读!
![三阳,阴阳,系统,起源,观念](/static/wddqxz/img/rand/big_133.jpg)
“三阴三阳”系统是特殊的阴阳系统
——探索阴阳观念的起源(五)
三阴三阳是一个纯哲学系统。它不是二阴二阳系统发展的继续,而是在四阴四阳系统的基础上,古代哲人思辨的结果。三阴三阳纯哲学系统与纯天文观测所产生的阴阳哲学系统,不同之处如下。
首先,阴阳系统的分项选取方法不同。三阴三阳系统与二阴二阳系统相比新增了“厥阴”和“阳明”两个分项。厥阴的科学基础数值就是夏至的晷影16寸。它在纯天文观测建立的阴阳系统里是作为一个基数,不作为一个分项。“阳明”的数值是四阴四阳系统的“二阳”,也就是二阴二阳系统的“少阳”,它的晷影长度是75寸,或者说阳影的长度是60寸。
三阴三阳纯哲学系统是建立在四阴四阳系统基础之上,而不是在二阴二阳系统基础上发展的继续,其依据就是《黄帝内经》中对“厥阴”和“阳明”这两个基本概念所作的解释。《素问·至真要大论篇》一文中明确的写道:“愿闻阴阳之三也何谓?岐伯曰:气有多少,异用也。帝曰:阳明何谓也?岐伯曰:两阳合明也。帝曰:厥阴何也?岐伯曰:两阴交尽也。”这段文言文翻译成白话文的意思是:“听说阴阳各有三,这是什么道理?歧伯说,这是阴阳之气有多有少,它的性用也各不相同。黄帝问:阳明是什么意思?歧伯答:二个阳的阳影都显露出来了,所以称为阳明。黄帝问:厥阴是什么意思?歧伯说:两个阴的晷影都退完了,所以称为厥阴。
“两阳合明”就是说在四阴四阳系统中,“太阴”这个最大的阴,可以分有五段晷影,由于气候逐步变暖,一阴、二阴这两段晷影逐渐都变成阳影,只剩三段晷影就是“两阳合明”。如图│———□□ (←晷影的运动方向)。这就是“阳明”。
“两阴交尽”就是说由于气候再进一步变暖,那么又有两段晷影变成阳影,只剩下一段的晷影,如图│—□□□□(←晷影的运动方向)。这一段晷影就是厥阴。其实它也就是夏至的晷影图,也可以说它是太阳的晷影图。
郭霭春先生在他的《黄帝内经素问校注语译》(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1年版 P489)里将“阳明”错误解释为“太阳”、“少阳”的二阳合明;将“厥阴”错误解释为“太阴”、“少阴”之气交尽。这种错误说法的根源之处,就在于认为三阴三阳系统是在二阴二阳系统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
《素问·天元纪大论》也说“阴阳之气,各有多少,故曰三阴三阳也”。所以三阴三阳的划分是以阴阳气的多少来划分的。如果依据二阴二阳系统的晷影数值,太阳是指相比较最多的阳气,少阳是相比较少一点的阳气。如果认为“阳明”是“太阳”、“少阳”的二阳合明,那不是“超阳”。
用图来说明。如果将“太阳”、“少阳”的“两阳合明”按“加法”的意思来理解,那就是变成,少阳是│———□□,两段晷影变成阳影。再加上太阳的晷影是│—□□□□,四段晷影变成阳影,合起来一共需要六段晷影来变成阳影,而最大的晷影太阴也就是分成五段晷影。如果认为“阳明”是“太阳”、“少阳”的二阳合明,那晷影的数量不够变。
如果将“太阳”、“少阳”的“两阳合明”按“逐步变”的意思来理解,那就是先变成少阳,晷影是│———□□,两段晷影变成阳影;接着变成太阳的晷影就是│—□□□□。四段晷影都变成阳影,那就是成了厥阴。所以说“阳明”是“太阳”和“少阳”的二阳合明的观点是错误的。
同理,因为太阴是指相比较最多的阴气,少阴是相比较少一点的阴气。如果认为“厥阴”解释为“太阴”、“少阴”之气交尽,这最大的阴气已经到了尽头,再加上比较少的阴气,那不是阴气冲过了。阴气过了头就是阳气,哪是厥阴呢?
用图说明,如果将“太阴”、“少阴”的“两阴交尽”按“加法”的意思来理解,那就是变成,少阴是│———□□(→晷影的运动方向)、两段阳影变成晷影,加上太阴的晷影是│—————,四段阳影变成晷影,合起来一共要六段晷影来变成阳影,而最大的晷影太阴也就是是五段晷影,晷影的数量不够变。
如果将“太阴”、“少阴”的“两阴交尽”按“逐步变”的意思来理解,先理解为太阴变成少阴,那是不可能的,因为太阴只能像少阳运转。如图│———□□(←晷影的运动方向)
如果将“太阴”、“少阴”的“两阴交尽”按“逐步变”的意思来理解,解释为少阴逐步变成太阴,如图少阴的晷影是│———□□,两段晷影变成阳影;太阴接着变,需要晷影就是五段│—————。晷影数值那就不够。
如果太阴先变,立马就成了太阳,也就是厥阴。少阴就不用变了,那需要两阴交尽呐。
所以把三阴三阳系统理解为是二阴二阳基础上发展出来的系统,不符合黄帝内经里《素问·至真要大论篇》的解释。只有结合四阴四阳的天文观测数据才能对“阳明”和“厥阴”的含义做出合理的解释。
孙国杰先生在《针灸学》中说:“阳气最盛者为阳明。其次为太阳,再次为少阳。”他未讲理由。估计也是把三阴三阳作为二阴二阳发展而来的观点来理解《素问·至真要大论篇》中,有关“厥阴”、“阳明”那段话而得出错误结论。
对三阴三阳的产生还有一种说法,认为是二阴二阳是两分法,三阴三阳是用三分法产生的。遗憾的是只见结论,没有看到论述其原因、分法和标准。这种设想也不符合黄帝内经的明确的解释。所以可以说三阴三阳系统是在四阴四阳系统的基础上,古代哲人思辨的结果。
其次,阴阳系统的对应面不同。二阴二阳是门当户对相配:太阴配太阳、少阴配少阳。三阴三阳系统是老少配:太阴配少阳、阳明配少阴、太阳配厥阴。
三阴三阳系统在现存的中华文化中,除中医外鲜见运用,而中医主要理论几乎都使用三阴三阳系统。《素问·至真要大论篇》为何单单要把阳明和厥阴这两个阴阳概念提出来探讨,而没有将太阴、太阳、少阴和少阳提出来一并讨论呢。可能就是因为阳明和厥阴是中医特殊的阴阳名词,有必要讲解一下。是否可以认定三阴三阳系统应中医需要说理工具而产生。三阴三阳作为中医的思维说理工具,设定“阴”与“阳”对、“大”与“小”配,更符合阴阳观念,突出其哲学性。而一阴一阳和二阴二阳的哲学侧重点在突出事物的阴阳属性,如天地、男女、春夏秋冬。
用五篇文章,基本上可以说大概讲清楚中国传统哲学的阴阳学说的起源问题。那么中国的阴阳学说起源于现代哲学的矛盾论的起源有何异同呢?这是下一篇的内容。
谢如钢 2016-8-27定稿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zsY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