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构建良好的家庭教育

2022-09-03 10:59:36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浅谈如何构建良好的家庭教育》,欢迎阅读!
家庭教育,构建,良好,如何
浅谈如何构建良好的家庭教育

摘要: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来说有着不言而喻的重要性。构建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十分必要的。良好的家庭教育应做到平等、理解、包容、鼓励。

关键词:家庭教育;平等;理解;包容;鼓励

古往今来,教育从来都不仅仅是学校和老师的责任,孟母三迁、岳母刺字,这些耳熟能详的故事无一不在给我们传递一种思想,即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那么,如何构建良好的家庭教育显得尤为重要。我认为好的家庭教育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平等。所谓的平等指的是人格方面的平等。当你要求孩子做到某一件事儿的时候,你自己也要做到。比如阅读。小学阶段,阅读和计算是学习的两大法宝。很多家长总是抱怨,我的孩子不爱阅读,我给他买了那么多书,可是他根本不看。反之,你要求孩子阅读的时候,你在做什么呢?不要高估自己和孩子的自律性。既然要求孩子开始阅读,那么作为家长的你,也应该放下手中的事情,陪着孩子阅读,不必一起读一本书,可以根据各自的喜好和需求来挑选读物,重要的是一起做,共同完成。需要让孩子从内心感受到,大家都是平等的,爸爸妈妈和我都有自己应该做的事。平等体现在实际行动当中,不只是说说而已。

二、理解。进步飞速的时代之下,每个人都要跟紧时代步伐,不断进步。小学生不仅有学校内的课业,周末和假期还有兴趣班要参加。尽管政策一再强调给孩子们减压,可孩子们各方面的压力仍然比较大。他们一点都不比成年人轻松。每个阶段都有自己的要做的事儿,应该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理解他们。和孩子聊聊校园生活,多了解,才能有更多的理解,毕竟理解是建立在了解的基础上。如孩子不想完成作业的时候,不能不明就里地指责,而是应及时沟通,问清原因,对症下药。偶尔给孩子放个假,并无不可。很多成人都会有不可压制的惰性,何况是一个自制力还不够成熟的孩子呢。


三、包容。很多家长对孩子十分严厉,不允许孩子犯一点点错。孔子都说过,“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考试成绩是99或者98的时候,就刨根问底,非要让孩子说清楚,为什么会失分,然后就针对失分处大量练习。长期如此,孩子只会变成一个考试机器,伤仲永的事早已久见不鲜。孩子不小心打破了水杯,怯生生地看着家长,有些家长第一反应就会责怪孩子,怎么这么不小心。而有智慧的家长则是第一时间关心孩子有没有受伤,然后陪着孩子一起收拾残局。给足了孩子安全感。包容不是要求我们家长要做到多么细致,仅仅是需要家长对孩子不做过高要求,适可而止。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期望固然好,但我们更应该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而定。

四、鼓励。有些孩子缺乏自信,家长应该及时疏导、鼓励。多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孩子,放大优点,细化缺点。孩子想参加比赛,又害怕失败,所以没有勇气去尝试。如果此时,家长给予适时地鼓励和支持。孩子一定会鼓起勇气展现自我。即使失败,还会有对下一次的期待。即使失败了,也不需要气馁,而是陪着孩子一起总结经验,找出表现优秀的方面,弥补不足的方面。孩子会在家长不断地鼓励中,一步一步向前走,向上走,这是他前进路上最大的动力和底气。孩子不自信的原因多半是因为不被信任,所以当他受到鼓舞时,会克服心里暗示,向前迈出开始的第一步。

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三者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三者紧密相关。家教育是基础性的教育,是对孩子的初加工,学校教育是主体性的教育,对孩子是具有一定延续性的深加工,社会教育其实就是人文教育,具有拓展性、检验性、环境性的特征。家庭教育决定着学校教育的起点和水平,决定着社会教育基础和发展趋势。因此一个学校想把教育教学质量搞上去,首要的抓手应该是家教育,对学校来说,这才是真正的起跑线。没有问题孩子,更没有问题家长,出现问题,主要是看孩子的高度、角度出了问题。改变家长看孩子的高度和角度,更需要学校重视家庭教育,并在实施家庭教育的过程中想方设法去引导和帮助每一位家长。

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要想让孩子改变,就得父母先改变,用自己的行为、用良好的家风影响孩子。尽管孩子没有那么优秀,但是我也要仰望星空,给予他


自信,更要脚踏实地,在孩子原有基础上帮助他走好每一步,促进他取得更大进步。

教育路上坎坷前行,那是一门爱和严的艺术,也是一场诗意的修行。有理想有追求的教育要把握机遇,逐浪潮头,愿我们都早日实现自己的教育梦想!

参考文献

[1]陈鹤琴.家庭教育[M].北京:北京青年出版社,2012.

[2]相旭东.爱的七项修炼:家庭成长中的心理动力和疏导指引[M].上海:上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7.

[3]简·尼尔森.正面管教[M].玉冰,译.北京:京华出版社,2009. [4]苏珊·佩罗.故事知道怎么办[M].重本,童乐,译.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11.

[5]武志红.为何家会伤人[M].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4.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zrS.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