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小学生“早恋 ”的原因与对策》,欢迎阅读!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小学生“早恋 ”的原因与对策
作者:高武装
来源:《现代交际》2014年第06期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小学生“早恋”问题已经切切实实的摆在我们教育者的面前。产生“早恋”的原因及如何处理这一问题,也是教育者应该重视的研究课题。处理好小学生“早恋”问题,需要教育的智慧和艺术,需要依据小学生“早恋”的心理特征,以科学有效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情感疏导。
[关键词]萌发 性意识 早恋 模仿 心理辅导 转移情感注意力
[中图分类号]G6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4)06-0149-01 随着年龄的增长,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进一步的发展与完善,这是一个个体的儿童模式被打破,而成人模式又没有完全建立起来的特殊年龄阶段,也可以说是人生富于变化而最不稳定的时期。学生开始不满足于对异性的朦胧、隐蔽的好感,开始有意识地选择自己倾心的异性朋友,并希望与之能长时间相伴。其实这也是十分正常的社会现象,是性心理成熟的必然结果。作为我们教育工作者,遇到这种情况如果不管不问,或者扣上“早恋”的帽子,就会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和身心健康。那么,如何正确预防和处理小学生这种朦胧的爱,是新时期班主任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
我们在学生中常常会发现这样互赠纸条的情况,纸条上写着“某某同学,我会爱你一万年”“某某,我爱你,长大以后我们上同一所学校好吗”“你怎么不回答我呢?还要我等多久”等。小纸条之所以发生,究其原因,有以下几个原因:
由于现代生活的普遍提高,造成孩子们生理的早成熟,性意识的提前萌发。与此同时,学校的青春期教育相对滞后,使孩子们无法通过正常渠道获得健康科学的性知识,这样就促使孩子们产生了强烈的体验“欲望”。总想过早地尝一尝两心相印的滋味,总想体验那“糊里糊涂的温度”,孩子们的“早恋”仅是一种尝试,一种体验。
随着年龄的增大,使得学生与父母不再是无话不谈,心理距离拉大,在父母那里得不到的理解和认同可以在同龄异性身上得到。另外,家长看重的是孩子的学习成绩,学校中老师重视的是孩子的分数。学习依然是孩子们的社会生活、校园生活的主旋律。面对社会中下岗、社会治安、人际交往等诸多压力,尤其有些学习基础薄弱的学生,在学生竞争中处于失败的地位,逐渐将精力转移到寻找异性朋友上,满足孩子情感需求的社会实践活动偏少。这样,主旋律时常成为独奏曲。处于这个时期的孩子不仅要学习,还要朋友间的友谊,在这种主抓学习忽略孩子们情感的情况下,“早恋”成了孩子们生活中的一剂调味品,调节着他们紧张而乏味的学习生活。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对异性好奇,再加上青春期的叛逆心理促使“早恋”的产生。
影视媒体、不健康书刊及社会上一些不良习气的影响。其中,影响最大的就是电视和网络节目,播放的都是男女之间情意绵绵的爱情戏,这对于刚刚步入躁动青春期的孩子来说,就有着莫大的诱惑,他们会不由自主的模仿和盲目的崇拜。
针对涉足爱河的孩子们,家长和老师应该采取什么样的对策加以正确引导呢?
第一,打开学生的心灵之窗。沟通是解决问题的关键,通过沟通才能对症下药,充分理解学生的心理感受,肯定学生,平等交流。在交谈过程中,并不是扮演教师的角色,而是以一个朋友的身份去开导他们。告诉他们,无论男女,都要有一种责任感,同学之间的喜欢、欣赏是正常的,但不可以误认为是爱情,也不能模仿电视生活里的行为来干扰别人的学习,影响别人的生活。
第二,利用班队会和心理课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人生观、恋爱观的教育,树立远大理想,找好自己的人生坐标。
第三,引导孩子们正确处理、调节、控制自己的生理欲望。家长和老师要对学生讲解性生理方面的学科知识,使他们明白这个时期的性生理现象是怎么一回事,而减少和避免对性生理知识的无益探索,并坦诚对待这种生理现象,这对孩子避免早恋有很大的帮助。
第四,采用多种方法转移情感注意力。针对不同形式的早恋,采取多种不同的形式,帮助孩子摆脱困惑。如暗示法、谈话法等,向他们介绍一些因早恋而影响学业、影响前途的例子。对于程度深些的早恋孩子,要有意识的减少他们单独接触的机会,让他们慢慢疏远。必要时,还要与家长取得联系共同配合,转移双方的情感注意力,从而保持情感的健康和纯洁。分析双方原因,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有针对性地展开教育,同时注意保密,尊重他们的人格。 第五,引导学生正确接触影视网络。不要接触一些对自己身心不健康的东西,多看一些有意义的节目和信息,更不要效仿一些不适合自己年龄的现象,教育学生广泛阅读有益的书籍,并形成习惯。学生有了广阔的知识视野,就会逐步养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青春期充满了奇异和美妙,为这美妙的世界闪烁起最初光芒的正是青春期的启动,它犹如一只青苹果,给少男少女们带来了欢乐,也夹杂着苦涩和不安,它激起了希望,也旋起了疑惑。正确的对待它,让孩子们的未来不仅有知识,更要有品味;不仅有个性,更要有魅力;不仅要理解学生纯洁的情感,还要尊重他们日趋完善的人格,这是我们教育工作者所应有的态度。
责任编辑:武聪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zns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