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2022-11-24 07:07:21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要性与可能性》,欢迎阅读!
中国化,必要性,马克思主义,可能性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要性

首先,马克思主义为无产阶级的斗争提供了科学的世界 观和方法论.但我们仅仅拥有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还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解放。一方面,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 科学不可能像自然科学的公式那样普遍地、无条件地适用 于任何时代和国家。它作为一种产生于l9世纪欧洲的社会 识形态,其概念和范畴、观点和原理主要体现西方的精神和价 值标准,与中国传统文化存在一定的差别,要想在中国发生作 用,就必须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经过中华民族文化的内化, 获得中华民族的认同,并根据自己的实践要求,对其内容进行 消化、吸收和取舍,形成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另一方面,如何 在每一个具体的国家实现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如何建立 社会主义社会马克思主义没有提供现成的答案。列宁运用马 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结合俄国的实际国情和革命实践创立了列 宁主义,领导俄国取得了革命的胜利。但是,中国的实际国情 既不同于马克思生活的19世纪的欧洲.也不同于十月革命时 期的俄国。不同的国情决定了不同的革命道路,我们不能照搬 照抄俄国的模式来进行我国的革命、改革和建设。毛泽东曾说 过:“俄国的问题只能由列宁解决,中国的问题只能由中国人 解决。在中国不论是领导革命还是改革开放,所面临的国际 国内环境,都有着与西方资本主义社会迥然不同的特点。要想 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的问题,就必须与中国的具体实际 相结合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可能性

第一.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性、实践性、与时俱进 性是其中国化的前提条件和客观依据。马克思主义的科学 是指它具有科学研究对象.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 主义的科学研究方法。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的, 物质是运动的,运动在着普遍联系,并有自已内在的规律 性,即一个生生不息,按照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和否 定之否定规律,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马克思主义辩证法 主张从联系的、运动的、事物的生成和灭亡的过程来考察客观 世界。马克思主义不仅正确回答了世界是什么的问题,还回答 了世界“怎么样”的问题:不仅回答了现实的问题.还指出了观 察和把握未来世界的方向。因此,马克思主义是人类社会迄今 为止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最科学最先进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在积极 参加欧洲工人运动的实践活动中创立的.具有实践的重要理 论品质。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实践的存在物.实践是人的存 在方式,是人们有目的、能动地改造和探索现实世界一切社会 性的客观物质活动。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必须不断从事各种 形式的实践活动,这使实践具有无限发展的特质。马克思主义 之所以是发展的科学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就是因为它产生于 实践,运用于实践,发展于实践,检验于实践,并以指导实践为 最终归宿。马克思主义也需要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正像列宁 在十月革命后强调:“现在一切都在于实践。现在到了这样一 历史关头:理论在变为实践,理论由实践赋予活力。由实践 来修正,由实践来检验。”并在实践检验中不断进行理论创新。 马克思主义理论从不把自己的学说视为认识的顶峰. 理论总要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马克思、恩格斯本人也反 对某些人把他们的理论当作一种必须普遍遵守的公式.尤其 反对欧美工人政党的某些领导人把他们在特定历史条件下. 针对具体情况作出的个别论断和具体行动纲领到处搬用, 作超越一历史条件,应对一切历史事变的万能钥匙。列宁在 谈到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时说:“马克思主义绝不是离开 世界文明的发展大道而产生的一种固步自封、僵化不变的学 说。”恩格斯也曾指出:“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为此, 他们殷切期望各国马克思主义者结合本国实际情况来运用马 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结合本国的实际国情形成适合本国国 情的、本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从而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理论体系。 第二,


中国的客观国情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社会基础。 中华民族需要马克思主义理论来指导。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 国逐渐丧失了主权和民族尊严.成为一个任人宰割的半殖民 地半封建社会的国家。为了推翻封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 资本主义三座大山,中国人积极寻找救国救民的真理.无数的 革命先烈前仆后继地进行过无数次抗争,都未能完成救国救 民的任务。中国人民热切期盼找到一种新的救国救民道路, 国革命需要一种新的理论来指导。1917年十月革命的一声炮 众积极性难以调动的问题,各基层党组织应在群众中加强宣 传,使人们知道党的建设不仅仅是党员的事情,更是关系到 整个国家发展以及人民群众利益的事情,从而在全社会形成 与党同心同德共创和谐社会的氛围,通过实工作未澄清一 部分人对党建工作的错误认识。 第三,坚持与时俱进,创建符合新时期要求的新的工作 管理机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带来的经济社会 急剧变化,对党组织的设置、管理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 战。在加强基层党组织构建能力的过程中,制度建设是基础保 各基层组织要根据新形势及时调整和完善自己的制度 造性地把新情况融人到现有的体制中,增强工作的实效性。 第四,重视学习和培训,全面提高党员素质,改善组 织生活.夯实党建工作的基础。党员素质是基层党组织发 挥作用的基础,只有素质高的组织才能进行正确的领导; 每个党员只有坚持不懈地学习不断提高,才能永葆党的 先进性。基层党组织应该积极探索建立党员长期学习 教育永葆先进性的长效机制,制定和落实培训及考核机 制。同时,培训还要有针对性。一方面要加强对领导干部 的培训,提高领导干部的工作能力,改善领导干部的工作 作风;另一方面要提高党组织的整体素质,加强后备干部 建设,促进新老交替顺利实现。要坚持用马列主义、毛泽 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教育党员,用党的理论成果武装党 员。促使党员不断提高思想理论水平,树立正确的世界 观、人生观、价值观.始终保持政治上的清醒和坚定:要加 对党的重要理论学习和培训。党员要及时了解党在 不同历史时期的路线方针政策,清楚地认识自己的工作 和任务,自觉贯彻执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 领,打牢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基础:要加强党员 的思想道德教育使每个党员都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 观、价值观,牢记“三个代表”和“八荣八耻”,以社会主义核 心价值观指导自己的行动.从根本上履行党的根本宗旨. 挥党员干部的表率作用。基层组织还要结合单位实际工作 的需要,加强对党员的职业技能培训,做好本职工作提高 为民服务的能力。 第五,密切联系群众,接受群众监督,和谐党群关系,加快 民主建设。以人为本、服务群众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 进性建设,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民主建设.社会主义和 社会的本质要求,是党各项_T作的基础,也是党一切工作 一6 的落脚点和出发点。各基层党组织应该从了解人、关心人、凝 聚人的角度出发,建立一套有效的和谐党群关系的机制。 牢固树立群众观念,一切相信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最广大 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增强党员服务群众的意识。拓宽党员 干部联系和服务群众的渠道。全心全意把服务群众的工作 细做实;接受群众监督,听取群众建议,推进民主建设,创 和谐的党群关系。 第六,反腐倡廉,改进作风,以良好的党风带动社会风气 的根本好转。目前,各基层党组织中还存在一些腐败现象。 党中央历来非常重视反腐倡廉工作扩大以来出台了一 系列的方针政策,提出了“建立健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体制相适应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 系”三位一体的指导方针。鉴宇各基层党组织中程度不一 的腐败现象,我们要在响应中央号召的基础上.结合具体 情况,制定和完善一套反腐倡廉机制,从源头上根本上防 止腐败。抓好“一把手”,提高领导干部的抗腐拒变能力; 扩大党内民主,防止权力的滥用;加强教育,从人性角度 出发,形成不想贪的思想觉悟;加强监督,保证党员同志 能遵守党的章程,履行自己的职责:在党内展开经常性的 适当的批评与自我批评活动,严厉惩处腐败分子:借鉴国 外一些国家成功的廉政建设的经验,发挥审计的监督功 能,实行政务公开的“阳光工程”等,多层次、多方位地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zexG.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