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试论高职高专学生健全人格的塑造》,欢迎阅读!
试论高职高专学生健全人格的塑造
作者:杨敏
来源:《创新与创业教育》 2014年第1期
杨敏
(琼台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幼儿师范学院,海南海口,571100)
[摘要] 社会适应能力成为高职高专学生的重大人生课题。关注高职高专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探讨提升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途径,注重他们的人格塑造,重视传统文化教育,注重校园文化建设、心理健康教育,培养他们恰当地处理各种人际关系的能力,促进学生积极人格的发展,体现出自我价值实现的终极目标,寻求个体与社会的良性互动。
[关键词] 人格;社会适应;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 G718.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893X(2014)01?0049?02
一、社会适应与人格
什么是人格?每个人都知道,但是并非每个人都说得清楚。从词源上看,我国古代汉语中没有“人格”这个词,“人格”源自拉丁文“persona”,本意指面具,人格的概念,强调的是个人的独特性。在我国的文化中,是把“人格”视为一种“做人”的方式,属于道德的范畴,不是指个人的独特性。
关于人格与社会适应性的观点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种:
第一种观点认为,人格即适应性。该观点认为,人格是个体适应社会的产物,也在适应社会中承担着适应功能[1]。人格与其适应功能是密不可分。
第二种观点认为,适应性是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适应性作为一种特殊的人格结构,就是人们在适应环境中表现出来的个体差异[2]。
第三种观点认为,适应性是个体人格与社会环境交互作用的产物,是人格在特定社会环境中适应的具体表现。
所谓社会适应状态的实质也就是如何界定什么是“适应良好”,什么是“适应不良”。 社会适应是每个人都要面临的现实问题,当我们降生于这个世界时,我们对这个世界的感受是陌生的、一无所知。通过社会适应,我们获取资源、身份和尊严,来达到身心健康的终极性目标。可见,适应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
二、人格养成的理论探讨
1.家庭因素与大学生人格养成
家庭因素对人的影响是巨大和全方位的,大部分心理学家都认同早期经历对个体发展的重要性,而个体的早期大部分时间是在家庭里度过,其人际交往对象主要是父母和家庭其他成员。在所有影响个体发展的家庭因素中,父母和长辈的教养方式以及家庭环境氛围是最主要的两大因素。研究发现,父母消极不良的教养方式会使子女产生许多心理问题和行为问题,而积极的教养方式则有益于孩子的心理健康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针对父母养育方式与大学生人格特征关系的调查显示,父母对子女采用消极的教育方式越多,则子女的稳定性、有恒性、敢为性、自律性得分越低,敏感性、忧虑性、紧张性得分越高;反之,如果父母对子女采用积极的养育方式越多,则子女兴奋性、稳定性、敢为性得分越高,敏感性得分越低[3]。
2.学校因素与大学生人格养成
学校是培养人们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场所。校风是学校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校风一旦形成,就表现出相对的稳定性,只要没有强大的外力使之发生质的变化,就会一直延续下去。校风一般包括教风、学风和组织风气。校风具有激励功能、凝聚功能和导向约束功能。黄希庭教授等对校风、班风与大学生人格发展和心理健康的关系做了系统的开拓性研究。校风越好的学校,学生自我价值感水平越高、主观幸福感也越高。
3.大学生积极人格的促进
中国是一个注重人际关系文化的国家,整个社会的道德规范和伦理准则都与人际关系密切关联。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人格培养的一个重要途径。培养学生“做人”的能力主要就是培养学生恰当地处理各种人际关系的能力。通过了解文化传统对人际关系的影响,把处理人际关系放在文化这个大背景中,促进大学生积极人格的发展。由于历史的原因,传统文化教育一直是学校教育薄弱的环节。可结合当前正在实施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的要求,以培养大学生的人格与社会适应性。
大学阶段对于一个人的人格形成是非常关键的,在大学阶段注重人格教育,使得学生全面深入了解自己的人格结构及特点,培养高职高专学生完善自己的人格,以更好地适应社会。
三、健全人格塑造的重要性
高职高专大学生相对本科院校学生而言,入校录取分数线相对低,注重实际操作,专业理论相对于本科教育有适度的压缩。他们的人格具有外向、热情、自立自强、独立等特点,高职高专大学生能够正确地认识和评价自我,但缺乏严谨性、周全性、坚韧性等人格特征。高职高专大学生的人格具有相对稳定性,同时又具有可塑性,是可以改变和发展的。高职高专大学生凭借自身基本的人格特征,在适应社会的过程中面对类型不一的社会问题,积淀和提升自我的技能和沟通水平,达到适应社会的目的。如果我们把社会适应本身看作一个追求的目标,那么社会适应本身就意味着个体处于某种健康状态。高职高专大学生怎么样去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其实就是社会适应的心理机制问题。从根本上说,社会适应是个人与社会环境的一种互动关系。
适应社会的过程是一个形成良好人格的过程,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取得成功。一些人在适应社会的过程中,面对不适应的状态,有良好的心理调节能力,能够很快地适应并解决遇到的社会问题,进而达到与社会良好互动的效果;有些人不能很好地解决在适应社会的过程中所面临的社会问题,形成一些不良的心理情绪,影响社会交往水平。从个人与社会互动的角度来看,社会适应归根到底是人际适应。
不言而喻,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的关系非常密切。讨论社会适应现象与高职高专大学生的人格,必然涉及到心理健康的问题。心理健康作为人们终生追求的目标,是一种复杂的终极性心理现象。社会适应是个体在与社会环境的交互作用中,以追求与社会环境维持和谐关系的过
程。社会适应既是一个心理和行为的过程,也是一种心理和行为的状态,还是指个体的心理和行为的特征。无论是那种标准和依据,对于高职高专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都强调心理机能正常发挥作用而表现出来的一种协调健康状态。高职高专大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本身也是其心
理健康的重要表现。高职高专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是高职高专大学生社会适应的终极性的目标[4]。
四、高职高专大学生健全人格塑造的途径
对于处于成长和发展中的高职高专大学生,社会适应是必须面对的重大人生主题。高职高专大学生该如何去适应不断变化和发展的社会,有相当的高职高专大学生对这些问题感到困惑和迷茫。他们没有完全认清自己的状态,也没有看清楚所面临的社会环境。俗话说,性格决定命运。个人的人格决定其社会适应的过程和结果。对此,高校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首先,注重校园文化建设,丰富德育理念。在以学生为本的人格教育理念的大前提下,通过第二课堂、社团文体活动、社会实践等实践德育教育体系,激发学生的参与性,让学生在实践德育的过程中领会感恩、爱国、自强、自立等思政教育理念。
其次,重视心理健康教育。高职高专院校的学生工作对稳定的高素质的心理健康队伍的建设问题要重视。关爱高职高专大学生心理健康,健全心理健康干预机制,引导高职高专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
最后,打造高素质精业务的学生管理队伍。学生管理队伍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加强学生管理队伍的培训和培养,提高这支队伍的职业素质和职业归属感与使命感。
参考文献:
[1] Buss D M. Social adaptation and five major factors of personality[M]// J Miggins.
[2] 陈建文.青少年社会适应理论与实证研究:结构、功能与机制[D].西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1.
[3] 张亭亭,李红.父母养育方式与大学生人格特征关系调查[J].中国公共卫生,2006,22(6):641-642.
[4] 蔡景华.大学生现代人格培养探析[J].教育评论,2005(4):34-36.
[编辑:胡兴华]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zd4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