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高校课程思政的施行策略》,欢迎阅读!

高校课程思政的施行策略
作者:叶俊,赵俊良
来源:《党政干部论坛》 2020年第12期
※ 基金项目:重庆工商大学2019高层次人才科研启动项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马克思人类解放理论现实化的基本经验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叶俊 赵俊良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关乎社会主义人才培养质量,关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体现着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大学的特色和优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高校“课程思政”理念的提出,是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的具体体现,是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发展和提升。
一、高校课程思政的基本内涵
“课程思政”是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它以现有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为基础,充分挖掘其他课程(包括综合素养课程和专业教育课程)所包含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资源,使其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育人目标、过程、效果协同一致,进而充分发挥出不同课程合力育人的功能。
从本质上看,高校“课程思政”是一个新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而不是一门具体课程或一项具体教学活动。“课程思政”的提出,意在将马克思主义理论贯穿教学和研究全过程,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使各专业的教育教学都能运用好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形成合力育人的协同效应。
二、高校思政课程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根据国内外形势的变化而调整。长期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要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贯彻落实。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经历了从“98方案”到“05方案”再到新时期新发展的历程。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任务普遍由马克思主义学院主导完成,教学方式以课堂讲授为主,实践为辅。思政课程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但同时也存在诸多不足。其最明显的缺陷是以“信息孤岛”和“学科孤岛”为核心内容的“思政孤岛”现象。
“信息孤岛”是指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易受到网络信息和多种价值观的包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尤其是网络技术的大规模应用,促成了信息传播和交流方式的巨大变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所传达的主流价值观容易受到多种价值观的包围,我国的网络意识形态建设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冲击。并且,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际教学活动中,有的老师习惯照本宣科,教学技术老套陈旧,导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缺乏活力,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不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传统教学模式越来越难以满足国家发展与社会进步的需要。
“学科孤岛”指的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及教学队伍相对孤立的现象。一方面,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与马克思主义相关的学科、专业和课程建设存在“单一化”“平面化”现象。比如,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自然辩证法等马克思主义核心学科领域及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学、社会学、法学、文艺学、新闻传播学、教育学等学科领域“边缘化”现象较为突出。另一方面,
非马克思主义专业学科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亟待提升。一般来说,讲授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教师大多是纯文科背景,对其他专业的知识掌握较少,无法对非马克思主义专业的学生进行更加有针对性、更加深入的教学。非马克思主义专业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甚至会演变为“局外人的说教”,严重影响思政教育的实效性。
要走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政孤岛”困境,仅仅依靠思政课程是不够的,“课程思政”需要全面推行。
三、高校课程思政的施行策略
高校课程思政的施行关键是,充分发挥高校的组织优势。就当前来看,可以从横向、纵向两个维度入手。横向层面的策略设计主要集中在打破学科壁垒和地域壁垒两个方面,纵向层面的策略设计主要包括制度设计和党政协调两个层面的内容。
(一)打破学科壁垒,增进互动交流
学科壁垒的根源是各学科间的理论预设不同。高校开放包容,提倡“百花齐放”的学术环境,但任何学科都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根本指导。社会科学学科的很多知识可以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阐释人文社会科学的相关知识,达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教学效果;自然科学领域也可以在教学过程中,以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思想为指引,探索相关思想政治教育因素。
党的十八大以来,部分高校陆续开展了课程思政改革试点工作。上海地区高校的课程思政改革试点效果较好,可供借鉴。上海地区高校主要从体系和内容两个层面进行了创新。体系层面的创新主要是将高校思政教育与中小学阶段的思政教育相结合,构建涵盖整个教育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内容层面的创新主要是推出了一系列新课程。如上海大学的《大国方略》、复旦大学的《治国理政》、上海交通大学的《读懂中国》等等。这些课程注重与当前的中国实际相结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这些新课程相较于单纯的理论教学,立意新颖,学生易于接受和认同。
课程思政的实施需要将思政教育向专业课程方向扩展。只有将横亘在通识课程和专业课程之间的壁垒打破,这一目标才能实现。可以探索实现思政课程与其他通识课程的融合互通。思政课程向专业课程延伸,专业课程寻求与思政课程相匹配的资源进行整合,营造好全面实施课程思政的内外环境。
(二)打破地域壁垒,扩大课程思政试点区域
由于各地的经济发展水平与教育资源不同,各高校的办学特色也不同,因此全国高校不能完全照搬上海经验。要在全国范围内施行课程思政,就要扩大课程思政试点区域,加强课程思政的内容和路径探究。全国其他高校应当根据自身特色和地域性特征对上海经验进行吸收,并结合自身实际,建构起独具特色的课程思政体系。比如重庆的高校可以将“白公馆”“周恩来故居”“渣滓洞”等革命历史文化遗迹作为课程思政教学的素材。同时,应加强高校间施行课程思政的经验交流。可充分发挥网络平台方便快捷的优势,实现不同高校之间的经验互享,提升课程思政施行效率。
(三)加强沟通协调,实现机构联动
校级机构是全校的中枢,是课程思政施行的引领机构。同时,校级机构便于集中全校资源,可以牵头建立校级课程思政教学平台,指导本校课程思政的施行。因此,校级机构要传达好国家对高校课程思政施行的相关政策,并督促各学院结合自身情况推进课程思政的施行。
学院是校与系的连接机构,起着上传下达的作用。学院既具有一定的领导职能,又对专业教学比较熟悉。因此,学院在课程思政的施行过程中应当扮演协调者的角色。学院要负责统筹推进校级机构交办的课程思政实施计划,并根据自身情况,提出创新性建议。学院作为教师的直接管理机构,可以根据学校要求建立符合学院实际情况的课程思政考核机制。
教学系以教学工作为中心,直接面向学生开展工作,是学生接触最多的机构。教学系是课程思政施行最终成效的关键。教学系应充分利用与学生接触机会多的优势,将课程思政的施行融入到专业课程甚至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去。为充分激发教学系施行课程思政的积极性,学校和学院应当赋予教学系一定的自主权。教学系可以在课程思政的具体讲授模式方面实现创新,引进讲师团制度,建立以教学系为单位的课程思政讲师团等。
学校、学院、教学系要针对施行课程思政进行经常性的沟通协调,就重点、难点工作进行反复研究,实现机构间的有效联动。
(四)积极发挥高校党组织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我国高校实施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会议要求,高校的书记和校长要承担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政治责任和行政责任。高校的校、院两级党委要切实承担起政治责任,将课程思政的施行当成重要的政治任务来执行。长期以来,马克思主义学院是高校思政课程实施的重要载体,承担着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教学任务,具有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丰富经验。马克思主义学院主导的课程思政研究机构可以与各个学院开展深度交流合作,指导其他专业的教师发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政要素,进而保证课程思政的顺利实施。
在我国高校现行体制下,辅导员与学生实践活动密切相关,是学生的直接管理者。一般来说,辅导员还承担着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密切相关的党建、团建工作。部分高校的辅导员还承担着《形势与政策》的教学工作,对思政课程有一定的了解。党委应当充分发挥辅导员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优势,在日常管理和教学过程中了解学生的思想政治动态。
当今世界正处于不断的变革之中,面对新形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需作出相应的调整。只有充分发挥各高校的优势,全力推进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各具特色的课程思政施行体系建设,才能保证高校课程思政工作的顺利开展。
(作者单位 重庆工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责任编辑 黎 恋)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zQb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