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关于新时代背景下教育的几点思考范文》,欢迎阅读!
关于新时代背景下教育的几点思考
此次,学院统一组织股及以上干部进行了“落实《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精神,全面提升教育质量”专题网络培训,培训以个人自由组织时间进行网课学习形式。在超额完成相关学习内容后,笔者有几点体会颇深:
一、教育是一个非常庞大的系统工程。
新时代背景下,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家庭条件明显提高、社会和家庭结构也发生了较大变化,我们面对的教育对象(特别是中职注册生源)每天所接受的信息量是几十年前的学生无法想象的巨大和多元化。而教育也不仅仅是某所学校、某个老师的单独力量,而是社会、家庭、学校、个人(自我教育)共同构建起来的一个庞大而复杂的工程。这几个构件中的哪个构件都不能“掉链子”,要有机、和谐组合在一起,共同努力才行。
二、尊重学生个性化,因材施教
在这个信息量大、多元化的时代,我们常说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并因材施教。笔者赞同这个观点,教育不是提供机械化、流水线化的“教育服务产品”,而是要在发掘学爱好特长等个性化的基础上,能够扬长避短地发掘学生的个性化潜能,所谓“天生我材必有用”,使每个学生都能找到自己的适合的位置。
三、无论社会如何发展,基本的素养能力不能丢,而且标准不能降
习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的讲话中指出:“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
事实上,我们下学生宿舍看到的是凌乱的寝室没有整理,堆积的生活垃圾没有及时处理,我们走进任何一间教室,除了保洁员打扫擦过的黑板外,其余的黑板不会有学生主动去擦干净……而这在几乎年前的大学里,不太会出现的。现在的学生在从小就被社会和家长灌输的“唯分数论”的背景下长大,似乎除了学习看书其余一切都不重要。而很多事实打脸——不爱劳动、怕劳动、不会劳动的孩子,往往最终也难以成才,甚至难以成人,而这,是和教育相悖的,也是国家、社会和家庭不愿意看到的。究其原因,我想就是教育颠倒了根本,忽略了一个人之所以为人,首要的是生存、生活能力而不是“分数”。
除了劳动教育,还应有文明礼仪教育、安全教育、美学教育等都该重新抓起来。我们现在大学里几乎没有美术课、音乐课,从人的大脑结构研究出发,这些恰恰是塑造一个人的人格、发掘创造力、培养审美能力的绝好元素。
四、完善制度层面的设计为教育的保驾护航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zJe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