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推行节能减排与低碳城市建设的宏观背景

2023-04-28 22:39:37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中国推行节能减排与低碳城市建设的宏观背景》,欢迎阅读!
减排,城市建设,中国,推行,宏观
中国推行节能减排与低碳城市建设的宏观背景 (一)节能减排与低碳城市的概念和内涵

中国《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十一五”期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GDP 能耗降低20%左右、主要污染物(SO2 COD 排放总量减少10%。节能减排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是建设资源节约型、境友好型社会的必然选择,也是推进经济结构调整,转变增长方式,实现低碳经济的必由之路。

“低碳经济”是指碳生产力(单位碳排放的经济产出)和人文发展同时达到一定水平的经济形态,目标是低碳排放、人文发展。向低碳经济转型的过程就是低碳发展的过程。低碳发展通过技术跨越式发展和制度约束得以实现,表现为能源效率的提高、能源结构的优化以及消费行为的理性。低碳城市是指城市经济以低碳产业为主导,市民以低碳生活为理念和行为特征,政府以低碳社会为建设的城市发展模式。其目标是通过自身低碳经济发展和低社会建设,保持能源的低消耗和二氧化碳的低排放,为节能减排和控制全球温室气体排放作出贡献。

(二)低碳经济和低碳城市建设的国际环境

低碳经济的概念是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产生的。20032月英国首相布莱尔发表了题为《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白皮书,率先提出从根本上把英国变成一个低碳经济的国家。英国政府表示,低碳发展道路不仅在技术上是可行的,经济上也是合理的,并且最终还将使经济发展更加安全、稳定和繁荣。

低碳经济的概念一经提出,就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并推动了世界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型的大趋势。除了英国和其他欧盟国家期望以低碳经济在后工业革命时代继续引领世经济之外,日本凭借其长期积累的能源效率和技术优势,提出要把日本打造成全球第一个低碳社会美国虽然拒绝重返《京都议定书》2007年提交到美国国会的法律草案中就包括一项“低碳经济法案”,表明低碳经济的发展道路有望成为美国未来的重要战略选择。 2007IPCC第四次科学评估报告发表以后,人类必须迅速行动应对气候变化成为国际社会的主流话语,而低碳经济成为气候变化背景下人类的必然选择。联合国环境规划署2008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定为“转变传统观念,面向低碳经济希望低碳经济理念能够迅速成为各级决策者的共识。

作为消费活动最为集中的地域,城市消费了全球能源75%,占全球温室气体排放80%。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以城市为单元开始实践低碳发展理念。低碳城市要求城市经济高速发展的前提下,保持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处于较低的水平。200510月由伦敦市长发起召开大城市气候峰会,200710月,在纽约又召开了第二次大会。美国西雅图市也发起美国国内各州400多个城市的应对气候变化行动。 (三)中国推行节能减排与建设低碳城市的背景

中国目前正处于工业化的中后期,如何化解经济快速发展对资源、能源消耗的高度依赖,如何跨越资源、能源的“瓶颈” 约束,成为这一时期中国面临的主要难题。从内涵看,低碳经济模式适合中国具体国情,兼顾了“低碳” 和“经济:中国既需要摆脱对化石燃料的过分依赖,减轻高油价的压力,实现经济转型,又需要保持适度、快速的经济增长,解决发展中的诸多问题。城市是人类经济活动的中心,社会发展的心脏。中国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付出了沉重的资源环境代价。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快、规模大,为人们实践新的城市发展模式提供了机会和可能。低碳之路无疑为中国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 200612月,中国发布的《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首次提出走“低碳经济”发展道路;20076科技部发布的《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科技专项行动》中,再次提出走低经济发展之路。20079月,胡锦涛主席在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会议上指出:“气


候变化从根本上说是发展问题,只有在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才能妥善解决。应该建立适应可持续发展要求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优化能源结构,推进产业升级,发展低碳经济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从根本上应对气候变化的挑战。20086月,胡锦涛在中央政治局就“全球气候变化和我国加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 的集体学习会议上再次强调,必须“强化能源节约和高效利用,积极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 2008年,由美国次级贷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增加了人们对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形势和发展低碳经济的担心。为了应对全球范围的金融危机,联合国环境署于200810月提出了“全球绿色新政及绿色经济计划①,倡导各国在经济刺激计划中支持和加强“绿色投资过发展清洁能源节能建筑和有机农业等绿色经济扭转当前各国高能耗、高排放的经济展模式,向低能耗、低排放的低碳发展模式转型。从各国政府陆续推出的刺激经济计划中都能看到绿色、能源政策的身影,将低碳经济作为未来重要的发展方向。美国奥巴马政府提出了以发展新能源为核心的“绿色复兴计划GreenRecoveryProgram;欧盟宣布将在2013年之前投资1050亿欧元支持发展绿色经济促进就业和经济增长。日本宣布将于2015年之前把绿色经济规模扩大至100万亿日元(约合1.08万亿美元)中国提出的4万亿(约合5860亿美元) 投资计划中,有1400亿美元(近2%GDP)将进行“绿色”投资1998年,亚洲金融风暴期间中国的经验和目前国际学术界的观点都表明,将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新能源开发和能效提高等节能减排和低碳经济作为重点投资领域,既可以拉动经济增长,又可以优化经济增长方式。

(四)节能减排与低碳经济的协同效应

中国正在走一条赶超型或压缩型的工业化道路。欧美部分国家用了200年左右的时间完成其工业化进程,中国有可能在50年左右的时间内完成。发展和富有是要有物质基础的。中国今天走到了工业化的中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经济成绩,也付出了巨大的资源和环境代价。面对环境污染、资源和能源短缺等硬约束,中国只有通过利用国内和国外“两种资源、两种市场才有可能突破经济增长的“瓶颈”如果说低碳经济是全世界在气候变化背景下的必然选择,那么科学发展观和“十七大”的战略着眼点,就在于以和平发展方式突破资源局限。低碳经济对中国的含义并非要排斥煤炭等化石燃料的使用(至少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不可能做这样的要求)而是要全力提高中国的能源利用效率,逐步降低单位GDP“碳消耗”,使中国的产业与技术在未来低碳产业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正是基于以上考虑,中国在“十一五”规划中提出2010年单位GDP能耗比2005年降低20%的目标,并提出要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根据Kaya恒等式,一个国家(或地区)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增长,主要取决于四个方面的因素,即人口、人均GDP能源强度(单位GDP能耗) 能源结构。其恒等式如下:

从人口因素看,虽然通过成功实施计划生育政策,中国的人口自然增长率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但中国毕竟有13亿的人口基数。由于人口惯性,未来10年中国每年净增加800万~1000万人口,到2020年达到14.6亿人口,届时中国的城市化水平将达到55% 60%。在2020年之前,城市化率每年增加1个百分点,城市人口增加约1300万人。而目前城市人口的人均商品能源消费是农村人口的3.5倍。大量农村人口移居到城市,意味着能源需求和温室气体排放将大量增长。从能源结构因素来看,虽然通过落实《可再生能源法》和清洁发展机制(CDM)项目实施,可再生能源开发呈现快速发展趋势,但中国以煤炭等化石燃料为主的能源结构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不会发生根本性改变。根据2007年发布的《可再生能源发展中长期规划》,到2010年和2020年,中国可再生能源占一次能源比例分别达到10%15% 目前可再生能源规模只有8%中国将投资两万亿人民币来实现2020年可再生能源发展目标。目前,世界上少数几个以煤为主要燃料的国家在2005年全球一次能源消费构成中煤炭仅占27.8%,而中国高达68.9%。与石油、天然气燃料相比,单位热量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zIz4.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