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欢迎阅读!
教育心理学
名词解释:
1.实验法:也是教育心理学研究中经常使用的一种方法。他是按照研究目的,有计划地严格控制或创设条件以主动引起或改变被试的心理活动,从而进行分析研究的方法。
2.自然实验法:实在日常生活背景下,对人的活动中的某些条件、活动程序加以控制或干煸来研究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方法。
3.行动研究法:是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的研究,指在创造性地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 4.心理发展: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5.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期:某一反应或在某个特定时期或阶段中最容易获得和形成,
如果错过这一阶段,就不容易再出现这样的好时机,这个关键阶段也就是所谓的关键期。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期是指某些行为或心理机能在发展的某一特定时期,在适当的条件下才会出现,如果错过了这个时期或是缺乏必要的恰当条件,这种行为或机能就难以产生甚至永远不能产生,并对以后的发展产生难以挽回的影响。(狼孩)
6.图式:指个体对世界的知觉、理解和思考的方式。 7.人格(个性):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8.自我同一性:有关自我形象的一种组织,它包括有关自我的动机、能力、信念和性格等的一贯经验和概念。
9.认知方式(认知风格):指个体偏爱的加工信息方式,即个体在对外界信息的感知、注意、记忆、思维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时所表现出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 10.学习风格:学习者特有的认知、情感和生理行为,它是反映学习者如何感知信息、如何与学习环境相互作用并对之做出反映的相对稳定的学习方式。
11.性格:指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现实的一种稳定的态度以及与此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12.学习: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13.强化:指个体在做出某种反应之后,呈现一个愉快的刺激,使同类反应再次发生的概率增加。
14.意义学习的实质: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
15.先行组织者: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出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的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高于学习任务,并且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相关联。
13.动机:是指引起和维持个体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 14.学习动机:是指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致使行为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
15.自我效能感: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的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 16.迁移的定义: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17.概括说(类化说):两个学习活动之间存在共同成分,只是产生迁移的必要前提,而产生迁移的关键是,学习者在两种活动中概括出他们之间的共同原理。 17.陈述性知识:指人类心智表征事实、观念与概念的方式 18.程序性知识:知道个体如何之行动作技能和心智技能的知识
19.技能:技能是个体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练习而形成的确保其某种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
20.操作技能:又称动作技能或运作技能,是指以肌肉谷歌的运动实现的合乎法则的程序化、自动化和完善化的外显动作方式。
21.心智技能:也可称作认知技能或智力技能,它是借助内部言语在头脑中完成的智力活动方式。
22.高原现象:在练习中期,练习曲线中间有一个明显的或长或短的进步停顿期,在教育心理学中把这种现象叫做“高原现象”。
22.原型操作:依据心智技能的实践模式,把主题在头脑中应建立起来的活动程序计划,以外显操作方式付诸执行。
23.原型内化:是心智活动的实践模式向头脑内部转化,由物质的、外显的、展开的形式变成观念的、内潜的、简缩的形式的过程。
24.学习策略:指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有意识制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的方案。
25.精加工策略:能帮助学习者将信息储存到长时记忆中去,是把新信息与头脑中的就信息建立联系,以此增加新信息的意义的学习策略。
26.组织策略:组织策略和精加工策略一样,都是对知识在常见以及中的深加工,都强调知识的内在联系,但侧重点不同,组织策略重在新知识与新知识之间的联系。 26.元认知:个人对自己的认知过程及结果的意识与控制。
27.问题:给定信息和要达到的目标之间有某些障碍需要被克服的刺激情境。
28.问题解决:指个人应用一系列的认知操作,从问题的起始状态到达目的状态的过程。 29.创造性(创造思维):指个体产生出新奇独特的、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能力或特性。 30.品德: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它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准则和规范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31.替代性强化:指通过观察别人受强化,在观察者身上间接引起的强化作用。
32.心理健康:就是一种良好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与过程,表现为个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够有效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以及作为社会一员的积极的社会功能。
33.教师职业倦怠:指个体无法应付外界超出个人能量和资源的过度要求而产生的身心耗竭状态。
34.教学评价:是依据教学目标对教学过程及结果进行有效的系统的收集,综合和解释并对其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zHt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