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观幸福感概述

2023-08-19 09:37:30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主观幸福感概述》,欢迎阅读!
幸福感,主观,概述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主观幸福感概述

作者:叶青

来源:《人力资源管理2013年第02

摘要:主观幸福感是幸福感研究的主要取向,是衡量个人生活质量的综合性心理指标。本文旨在从心理学角度介绍主观幸福感的定义、测量工具及影响因素,并简要概括其研究趋势。 关键词:主观幸福感 测量工具 影响因素

追求幸福是人类社会的永恒主题,在当今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条件下,人们越来越多地注重自己的精神生活,关注自己的生活质量。近来,对于幸福是什么这一问题引发了越来越多的当代中国人对幸福的深入思考。主观幸福感是衡量一个人生活质量的综合性心理指标,从心理学角度讲,它侧重于从人的内心体验来测量和描述人们的主观幸福。本文将从心理学角度对主观幸福感做简要概述。 一、主观幸福感的定义

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指个体根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整体性评价,它是个体对于自己是否幸福的一种主观感受,这些评价主要包括认知的评价(如生活满意度或婚姻满意度)以及人们体验到愉快情绪(如高兴)和不愉快情绪(如抑郁)的次数的评价。如果个体对生活质量的整体性满意程度越高,那么,他们体验的积极情感就越多、消极情感越少,进而主观幸福感的体验就越强。 二、主观幸福感的测量工具

主观幸福感的研究主要有三种不同意义上的研究取向,包括生活质量、心理健康和心理发展,研究者针对不同研究取向编制了相应的评定量表。

1.生活质量取向。生活质量取向的主观幸福感测评较常使用生活满意度量表(Satisfaction With Life ScaleSWLS)。量表包含5个部分:生活接近理想、生活状况、生活满意、得到重要的东西和肯定人生道路。量表采用七级评分,分值越高,满意度越高。

2.心理健康取向。针对心理健康的主观幸福感测量,常用的测评量表包括情感平衡量表,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体验量表以及纽芬兰纪念大学幸福感量表。情感平衡量表(Affect Balance Scales)用于测量一般人群的积极情感、消极情感和情感平衡。量表包含10项描述过去几周感受的是非题,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项目各5项,通过权衡被试在这两个方向的得分,可对其近期的情感状态做出判断,从而推测其主观幸福感状况。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体验量表Positive affection and Negative affection Scales)是通过采取频率和程度两种不同作答形式的量表对被试进行信效度检验。纽芬兰纪念大学幸福感量表(Memorial University of New Finland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Scale of Happiness)是比较常用的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自评量表,包含24项,从短期情感反应和长期情感体验两方面把握被测者的主观幸福感状况。

3.心理发展取向。心理发展取向的主观幸福感测量可通过多维度心理幸福感量表,它涉及人的自我实现的6个方面:自主、环境驾驭、个人成长、积极的人际关系、生活目的和自我受,被试依据自己的体验在这些项目上做出6级选择。 三、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

影响主观幸福感的因素有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主观因素包括遗传基因、人格特质、价值观念、对待事物的态度和取向等与认知有关的因素;客观因素包括个体所经历的生活事件和工作环境、经济条件、健康状况等因素。

在主观因素中,人格特质是最重要的一个因素。研究表明,人格特质可预测10年后的主观幸福感。目前关于人格与主观幸福感关系的研究大多集中在艾森克的三因素模型和人格五因素模型。

在客观因素中,婚姻、收入以及年龄等因素的改变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主观幸福感。研究表明已婚者比未婚、离婚或寡居的人具有较高的主观幸福感。收入与幸福感的关系并不是简单的递增或递减:在收入达到一定水平前,收入的提高会增加幸福感;但当收入超过一定水平时,幸福感不会有明显改变,因为一旦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得到满足,就会开始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因此,低收入阶层幸福感与收入关系密切,而高收入阶层两者之间的相关程度相对较低。在一项关于年龄与幸福感关系的研究中发现,人一生的幸福感随着年龄的变化呈U型曲线,即人在青年的时候幸福感较高,大约40岁左右达到最低,然后随着年龄增加幸福感又逐渐回升。

彭凯平在第二届中国国际积极心理学的开幕式中曾表示,追求幸福是全人类的共同渴望和永恒主题,并广泛宣传积极心态成就幸福中国。主观幸福感作为积极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既是它研究的立足点,更是它追求的最高目标。近年来,主观幸福感这一研究领域受到越来越多研究者的关注,针对其测评方法及影响因素的研究也已日趋成熟和完善。进一步的研究应该更加重视相关的干预研究,通过有效的干预来帮助个体建立积极幸福的心态,改善对于生活质量的整体满意度,从而真正提高人们的主观幸福感。 参考文献:

[1]丁新华,王极盛.青少年主观幸福感研究述评.心理科学进展,2004 [2]吴明霞.30年来西方关于主观幸福感的理论发展.理学动态2000 [3]刑占军.主观幸福感测量研究综述.心理科学2002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4]邢占军.生活质量研究的重要领域:主观幸福感研究.2005 [5]杨秀君,孔克勤.主观幸福感与人格关系的研究.心理科学2003

[6]张陆,佐斌.自我实现的幸福——心理幸福感研究述评.心理科学进展,2007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zCD4.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