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我国高校女教师的职业发展特点分析-2019年精选文档》,欢迎阅读!
我国高校女教师的职业发展特点分析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力度的不断深入,女性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不断增加,进入高校工作的女教师的比例也不断上升,她们是高校教师队伍的有机组成部分,在高等教育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作为职业文化女性中知识层次最高的一个群体,高校女教师的主体意识也较其他女性明显增强,她们清楚地认识到自己在客观世界中的作用、价值和地位,能够自觉地履行自己的人生义务和社会责任,并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参与对社会的改造,运用自身的特点实现自身的价值。但是,社会竞争的不断加剧,高等教育朝着国际化、信息化、现代化的方向不断推进,现实生活中的高校女教师承受着比其他群体更大的压力,这不但不利于高校女教师自身的发展,同时也不利于和谐校园的建设和高校师资队伍的建设。
一、我国高校女教师的职业发展现状
1.工作繁重,压力大。当今时代的教育已经从封闭式教育转向开放式教育,由知识传递型教育转向知识创新型教育,因此这也对高校女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不仅是传道授业者,还要是学生学习的参与者、促进者和指导者,高校女教师不能再承担“教书匠”的角色而要变成“教育家”,另外再加上近年来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现代化教学手段和方法的更新等,造成高校女教师的教学任务日益繁重,很多女教师处于高负荷运转中。
2.数量增加,但分布不均。近几年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女性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不断增加,这使得高校女教师的来源更加丰富。高校女教师占教师总数的比例不断加大,可以说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不断推动高校女教师的数量不断增加,但是随着层次的不断递增,女性的比例则明显减少,不仅表现在学历层次上还表现在管理层次上,呈现出明显的“正梯形”结构。比如说担任研究生导师的女性明显少于男性,担任高层行政管理职务的女性更是少见。
3.成就动机低,易倦怠。成就动机是指个人对自己认为有价值的或重要的工作,愿意尽全力达到更高标准的内在心理活动,它是推动一个人完成某项任务的内在动力。据有关研究显示,高校女教师的成就动机明显低于男性,因为她们担负着比男性更多重的角色,如母亲、妻子等,社会地位、子女教育、工资待遇等相关因素都会导致她们的成就动机低于男性,进而导致她们容易出现职业倦怠,表现为对教育教学缺乏活力,工作缺少热情等。
1 / 3
二、影响高校女教师的职业发展的因素
1.家庭因素。从男女平等的角度看,男性和女性都担负着赡养老人、承担家务劳动、养育子女的责任,但在传统观念中,女性应该是在完成家庭职责的基础上才能去追求社会理想,否则就会承担巨大的社会和家庭压力,另外,在面临社会角色和家庭角色的冲突时,相当一部分高校女教师会倾向于家庭角色,这样就使自己处于家庭和事业都要兼顾的超负荷状态。她们可能会为了家庭放弃各种可能晋升和进修的机会,从而影响了自身成就的获得。
2.学校因素。高等教育学校本身就承担着造就和培养高素质女性人才的任务,但一些高校的政策和规章制度明显限制了女性的发展。比如较少地提供给高校女教师同等进修进行深造的机会,有很多高校规定女性教师在55岁退休,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她们的进一步发展,因为这一年龄段的女教师正处于业务上趋于成熟、事业经验上趋于丰富的黄金阶段,这就造成了高校女教师在科研方面明显低于男性教师的局面,因此也就挫伤了她们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构成了她们的心理压力。
3.社会因素。中国传统的“男外女内”、“男尊女卑”等社会习俗仍然压迫着现代知识女性,在高等学校中工作的女教师们,一方面受到如何育人、如何应对现代社会挑战的现代化教育,一方面又受到如何做女人、如何做人妻及人母的传统教育,她们既接受现代文化的影响,又接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因此她们是在夹缝中生存的新一代职业女性,但是这也给她们带来很大的压力,使他们常常处于角色冲突和矛盾之中。
4.女性自身因素。现代科学研究显示,女性有着和男性完全不同的生理及心理特点,如年轻女性处于生育期和哺乳期,受着分娩、妊娠等内分泌变化的影响,她们自身的稳定性与男性有所不同,更易出现焦虑、烦躁、忧郁等心理特点,另外除了自身的生理影响外,女性还会出现自信不足,缺乏竞争意识等心理弱势,她们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对传统事物循规蹈矩,往往习惯于封闭的思维方式,心理承受能力也较差。
三、改进我国高校女教师职业发展的措施
2 / 3
1.关心、爱护高校女教师,减轻她们的压力。目前很多高校女教师的生活和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她们常年超负荷的工作,造成她们处于“亚健康”状态,因此社会要更多的关心、爱护高校女教师,促进她们的身心健康。高校要充分认识到女性教师既承担着教书育人的重任,又承担着传统意义上相夫教子的角色,这两种社会角色造成她们承担着比男性更大的压力,因此,高校相关组织必须帮助女性教师更好的适应事业、家庭的双重角色,减轻她们的心理压力,结合她们的实际情况安排教学任务。
2.引导高校女教师做好角色调适。21世纪是知识经济社会,是学习型社会,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工作岗位对劳动者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高校女教师处于这样的特殊环境,就应该不断学习更多的科学知识、获取更高的学历水平,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科研能力,以积极的姿态应对社会的挑战。因此,社会和高校要培养女教师的承受能力、社交能力、竞争能力和主动参与的合作能力等,鼓励她们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挖掘潜在的智慧,不断增强她们的社会责任感,引导她们做好角色调适。
3.举办多种活动,劳逸结合。高校相关组织要根据女性教师的特点,定期或不定期的开设女性保健讲座、心理讲座等活动,增进她们的知识素养,同时还可以开展“好媳妇、好妈妈、好妻子”等形式多样的厨艺大赛、形象设计大赛等评比活动,帮助女性教师开阔眼界,增强体质,这样也可以帮助她们走出自己的生活圈,培养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解除她们的心理压力,最终转化为积极向上的前进动力。
4.创设充满人文关怀的组织支持环境。从一定意义上来说,高校女教师一个缺少社会支持、相对封闭的特殊群体,因此,学校要有意识的形成有效、合理的学校支持系统,充分发挥已有的科研小组、教研室、工会组织等组织、同事对她们的支持作用。另外,高校还可成立专门的负责男女平等发展计划的机构,采取有关女教师发展的措施,实施相关战略,为高校女教师事业的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3 / 3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yx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