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也到不了的老屋》听课体会

2022-08-10 00:09:52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总也到不了的老屋》听课体会》,欢迎阅读!
老屋,听课,体会,不了
《总也到不了的老屋》听课体会

《总也到不了的老屋》听课体会

周日观摩了四川省成都市锦西外国语实验小学陈明华老师的语文课《总也倒不掉的老屋》

这是一节语文课,让孩子们学习“预测”、“猜想”。陈老师从旁批、插图、题目等方面让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并说一说为什么会产生这个疑问。然后,老师让孩子们一边读1-10段,一边思考:从哪些地方能看出老屋很老了?用横线画出来。通过这个问题引导学生们学会运用“文字线索”进行猜想。从逻辑上来说,老师的这些活动都是要教给孩子们预测与猜想的方法,是挺好的设计。只是有些遗憾的是,老师把自己的标准答案都实现做在了课件里,通过点击的方式呈现出来。其实,今天我们使用的是触摸式互动电视,很重要的功能之一是“即时书写”,老师完全可以在课堂上把学生生成的关键词随时标注出来。这样一来,既体现了学生的生成,也减轻了老师做课件的负担。当然,如果更进一步想,是不是可以让学生们在划线的时候,就先在自己在书上做一些标注,如这些线索是从哪个角度来进行描述的。那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选择两三个做好标记的书本直接拍照,来进行比较分析,也会让学生很直观地自学习表达、书写中所需要注意的事项。

这节课最大的设计亮点应该就是分层次,但让我产生最大困惑的也是这个部分。在陈老师提供的教学设计里,我可以清晰地看到陈老师把最后一部分“猜想写作”分成三个层次:第一层次,写作能力水平高,可以根据题目提示直接完成故事续写;第二层次,写作能力水平一般,老师提供相应的写作支架辅助学生完成任务;第三层次,写作能力水平差,老师以提供范文的方式让学生进行复述。我觉得这三个层次的划分是不错的,具有明显差异性。然而,令我困惑的是,如何判断这个班的每一位孩子属于哪种层次。陈老师的做法是通过一道时间排序题来进行辨别。学生排序的出错率高低决定了他们的写作水平处于哪个层次,我个人觉得这是不妥当的。一个孩子的时间排序出错,并不能不代表他的写作水平一定是弱的。而差异化教学之前的学生能力划分是很重要的,也是比较难的,所以,如果要开始就必须想清楚怎样才能做好这件事。可





1 2


以参考《数字时代学与教》一书中的第26篇文章《以差异化教学打造好课堂》,来思考怎样更好地实施差异化教学

让我特别注意到的是,在分层完成编写故事的时候,大多数孩子都是第一层次的,也就是根据老师提供大框架直接来创作编写的。而第五组是第二层次的,他们的平板上收到的是有写作具体支架的材料。我原本以为,这个小组应该是老师最需要关注的,因为他们在能力测评中相对于全班水平是稍弱的,但在整个编创过程中,陈老师只来了一次,解决了平板接收材料的问题,而后好像再也没有出现过。在最后汇报的时候,陈老师邀请了第三组的学生来讲故事。他只讲了一半,就无法继续下去了,于是陈老师邀请了另一个学生来补充后面的内容。我在想的是,这个小组是第一层次能力的孩子组成,但从完成度来看,也并没有达到第一层次的要求,可见,之前的能力测评的确没有很准确地实现评估。所以,这些学生在没有任何帮助的情况下来进行创编,就会存在比较大的困难,很难在短时间内完成老师的任务。

而我特别喜欢的,是陈老师用便签条去搜集这个班学生“乱句重组的排序”的小环节。把搜集来的答案写在白板上,并通过反馈器进行选择,这就让答案来自学生,而且有根有据,也为后面开启思考或者探讨奠定基础。 好课总是在不断反思与改进中诞生的。感谢陈老师的努力付出,让我有机会不断地学习,当然,更从别人课堂里得到差距与自我反思

学生的语文素养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经过一个反复“训练”的过程。因此,教师要设法让学生主动参与,放手让学生自主解决问题,使学生在这些活动中品尝到语文学习成功的快乐。“ 让学生大显 身手”的课堂 应该是让学生“动”起来的课堂,是在教师的预设、引导下,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课堂。

老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要做到“时隐时现,进退自如”。当“ 隐”而不“ 隐”是灌输,当“现”而不“ 现” 是失职。高明的教师之所以高明,就是他们能做到孔子所说的“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2 2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yw4.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