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对全面发展教育的一点理解》,欢迎阅读!

对全面发展教育的一点理解
作者:张国霖
来源:《基础教育》 2020年第6期
张国霖
近来随着一系列政策主张的落地,教育的内涵在国家政策层面得到了确认,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全面育人,成为新时期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旋律、新乐章。相较于以往一段时间在育人内涵方面常见的“德智体”和“德智体美”等提法,“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主张不仅略去了原来紧随其后的“等”字,内涵更为具体化,而且在明确美育定位的基础上又进一步确立了劳动教育在新时代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地位。由此,德智体美劳五育共进,融合育人的教育理念迅速成为新时代教育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探索的新课题。
去年准备第三期“编者的话”时,我曾有感于当时劳动教育如火如荼的发展势头,撰写了《全面发展教育的新时代》,对劳动教育的前世今生作了简单梳理,发现尽管劳动教育作为其中“一育”曾经一度在教育方针的正式表述中部分缺席,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措辞一直存在,也始终是领导人在谈论教育方针时不断强调的一个方面,更是长期以来我国教育实践领域所一贯秉持的一项基本原则。当然,由于社会赋予学校教育的选拔功能在不断强化,教育工作中的应试主义倾向根深蒂固,大多数学生的劳动能力锻炼、劳动习惯养成以及劳动精神培育都得不到学校、家庭、教育工作者及学生本人的足够重视,劳动教育流于形式的问题比较突出。其实不只是劳动教育,学校体育、美育工作都面临着同样的困境,而如何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更是教育界亟待破解的一大难题。学校教育工作中,看似智育独大。实际果真如此吗?实事求是地说,“智育独大”的说法也只是反映了学校教育实际工作的表面状况,折射出学校相关工作主要是在培养学生的应试能力、答题技巧以及与其相关的知识掌握上面,而学生的思维能力、认识水平是否随之水涨船高,在人们的一些分析性评述中仿佛也已有了比较普遍的带有结论性的看法。
任何问题,不了解其历史过往就难以形成对其当下的相对比较准确的认识。时至今日,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育人目标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发展过程?从德智体到德智体美,再到(或者说回到)德智体美劳,短短几十年内我国教育方针上的这些变化,除了特殊时期某些特定因素的影响外,主要是哪些方面在主导着全面发展内涵的界定?借撰写本文的机会,我又重温了陈桂生老师的《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与现时代》和《学校教育原理》两部著作。前书中,陈老师对“教劳结合”这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经典论述有着系统的梳理,并指出了“教劳结合”存在教育学和经济学两种不同的认知取向;后书中,陈老师分析了德、智、体、美各育的形成及其源流,但并没有专门谈劳动教育,相关之处提到的是“技术教育”。通过阅读,可以解答部分疑问,有些问题仍然不得而知。杨贤江发表于1921年5月的《教育与劳动》一文对学校劳动的倡导,对后世有无影响及至其影响大小,也有待进一步考察。
现代教育中各“育”的提法及其具体内涵大多来自西方,我国学者王国维于1903年发表的《论教育之宗旨》一文中,对德智体美四育作了阐释。他从培育“完全之人物”的教育宗旨出发,认为教育旨在发达并调和人的身体与精神两方面的能力。人的精神能力分为知力、感情、意志三部分,分别对应有智育、美育和德育来培养,三者统一为“心育”;而对人的身体之能力实施的“身体之训练”,仅是如此般一语带过,结尾处则以与心育相对应的“体育”一词来概括。王国维关于教育宗旨的表述使我认识到,德智体美四育是基于人的内在能力发展而衍生出的四类教育形式,这四者在其出发点上是不同于劳动教育的。劳动教育,有着明显的社会属性,是基于社会需要而对受教育者提出的一类培养目标。劳动教育更具综合性,“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或许更能体现其这一方面的价值。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ybX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