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谈《逍遥游》蕴涵的意义

2023-01-07 03:49:19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试谈《逍遥游》蕴涵的意义》,欢迎阅读!
蕴涵,逍遥,意义,谈《,游》
试谈《逍遥游》蕴涵的意义

作者:田三海

来源:《阅读与鉴赏(教研)2005年第01

在诸子百家的著作中,庄子文章的风格可以说是独树一帜,特立独行。无论从内容上,还是从语言和体裁上都有着极为丰富的内涵。《逍遥游》作为《庄子》的著名篇章,被选录在现高中语文》课本第四册上。在此文中,庄子主张绝对自由,他认为,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可达逍遥境界,并且进一步表达自己的观点:至人至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至人、神人、圣人是庄子所追求的理想人格,这些人物修养极高,冰清玉洁,吸清风、饮朝露,超脱凡世,不染尘埃。无己、无功、无名是他所认定的最高境界。他所追求的理想人格和所认定的思想境界在当时的社会中应该怎样看待,在教学中,这是个比较难以阐述清楚的问题,但又必须讲清楚,这关系到学生对庄子本人的理解,也关系到庄子逍遥思想的理解。

战国时期,诸侯国的国君们为了掠夺土地和人口,进行了频繁的战争,得利的是战争的发动者——统治阶级,而遭难的却是人民——流离失所,生灵涂炭。诸子百家中,儒家主张施行仁政,但孟子处处碰壁,退而著书;墨家主张非攻,成效并不明显;法家主张变法,秦国逐渐强盛,但强盛的结果又会如何呢?……参透世间之事的庄子没有尾随在其他人的背后,沉入世间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去拯救世人于水火之中。因为他明白,解决问题的关键在统治者身上,而昏庸的统治者又并非一个,他又能够说服谁?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王非一人,王耽于欲,孰虑子民?庄子觉得在这个世上已经无路可走,但这并不是因为自己的利益而走投无路,而是因为有了如此残忍、如此自私、私欲极度膨胀的统治阶级。但他并没有忘记百姓的利益,他从根本上寻求解决难题的办法,主张提高人的修养,主张做至人、神人、圣人;主张无欲,顺其自然:无己、无功、无名。试想,假如真如庄子所愿,世事岂不太平,人民岂不安宁?如此看来,庄子对问题的看法不仅仅是深刻二字所概括的了。

有人说庄子眼极冷,心肠极热。眼冷,故是非不管;心肠热,故悲慨万端。虽知无用,而未能忘情,到底是热肠挂住;虽不能忘情,而终不下手,到底是冷眼看穿。一篇《逍遥游》,内容极为丰富,否定了鲲,否定了鹏,否定了宋荣子,也否定了列子,如果说对以上四者只是绝对自由对相对自由的否定,而对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却等同于蜩与学鸠以及斥之流了,后者显然是庄子的冷眼相视,这是对统治阶级陷民于水火之中的愤怒,是他愤世嫉俗的表现。他宁曳尾于涂中持竿不顾,也不愿与统治者合作治民、整民,这是出于对人民利益的考虑。解民于倒悬既然已经不能,又为何要助纣为虐?对统治者的冷眼的原因,即是出自对人民的热肠。一冷一热,就是庄子对待人世的态度,这就是他在《逍遥游》中所阐述的主要观点,我想,我这也就是《逍遥游》的历史意义,亦即当时意义。


今天,重新阅读这篇名作,还可以发现其中蕴涵的现实意义,遥想庄子所处的那个时代,他能从人民的角度去考虑问题,能从他富于想象和夸张的语言中,从他荒诞不经的阐述中发现一颗火热的心,他的至人、神人、圣人的理想人格,他的无己、无功、无名的思想境界,仍能启发我们在各色各样的欲望面前保持清醒,保持冷静,坚持做人的原则,不被事物的假象所迷惑,以人民利益为先,加强自己的道德修养,提高自己的道德层次;激励我们耐得住寂寞,潜心于事业的研究,而不能只是为了一时的功名利禄,去接受浅薄的名缰利锁的束缚。庄子的思想境界难能可贵,庄子的道德情操无人能比,在一个文化屈从权势的传统中,庄子是一棵孤独的树,是一棵孤独地在深夜看守心灵月亮的树(鲍鹏山语)。在一个欲望横溢的时代,庄子是一杯待饮的清露,是一杯坚定地在你昏头胀脑时沁你心脾的清露。朗月之夜,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之时,饮一杯这样的清露,你会顿生飘然欲仙之感,你会深深的感激庄子——这个战国时的哲学家给予你的精神营养,你会陶醉于庄子塑造的世界之中;聆听庄子的谈话,感受庄子的情怀可以是你莫大的享受——这样说并不为过。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ya9G.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