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法: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欢迎阅读!

法: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法乃国之根本,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法谚]:法比五音,专正善恶。律比曲调,导善治民。后世无知之徒,并律而为法,贼德乱世,法加于罪,而刑逃于恶。
法,在古代是一头怪兽的化身,看谁违法就一口吃了他,祖先在创构“法”字上,其渊源颇具智慧和神话色彩。
法字,在西周金文中写作“灋”,这是“法”的古体,与其它汉字一样,是一个绝妙的意象丰富的象形文字。汉代许慎《说文解字》说:“灋,刑也。平之如水,故从水;廌所以触不直者去之,从去。”灋由三部分组成:氵、廌、去。氵,平坦之如水,一说喻示法象水一样平,是为公平、公正;一说将罪人置于水面凛去。廌(音zhi),神兽。《说文解字》说:“解廌,兽也。似山羊一角。古者决讼,令触不直。象形从豸者。凡廌之属,皆从廌。”《后汉书·舆服志》说:“獬豸神羊,能别曲直。”在这里,廌为图腾动物,一角之圣兽,代表正直、正义、公正,或说是正义之神(性直恶曲),具有审判功能、职能,能为人分清是非曲直、对错,助狱为验。去,“人相违也”。去即对不公正行为的惩罚。一说判决把人驱逐出去,从原来的部落、氏族中驱逐出去,于水上凛去(古代之流刑),或交由神明判决,由神兽“触不直者去之”。可见,“灋”字是古代“神兽决狱”的象形字。
在古代中国,“法即是刑,刑即是法”,法刑不分、刑法合一。古人们已经深刻地认识到,无论是“法”还是“刑”,都一定要讲究“公平”。所以,古人便在独角兽的旁边加上了“三点水”的偏旁。而另外,法律的目的之一,便是要伸张正义、斩除罪恶,而“除恶”则一定要“尽去”,所以,古人便又将一个“去”字摆在了独角兽的下边。这种以角触断罪的方法,被古人用“会意”的方法放进了“灋”字的构形之中。可见,这个“灋”字造得很有深意,一是公平裁判、明断曲直,乃是我国古代先哲赋予“灋”字的基本涵义;二是“灋fǎ ”或许代表了人民心底的向往:“灋” 恰当地表达了古人要求伸张正义,
铲除人间不平的美好愿望。
后来,出于便于书写和记忆的需要,“廌”字从“灋”中被隐去,简化为“法”,然而它所象征的中国法律传统文化并没有随之消失。灋在我国古代法制监督史上仍有着非凡的涵义。由于灋是“法”的化身这一特性,从先秦到明清,“灋”形象被当成监察、审计和司法官员廉明正直、执法公正的象征,在各种场合被经常使用并作为监察御史和司法官员等的重要标志。春秋战国时,楚王仿照灋的形象制成衣冠。
秦朝时正式赐给御史作为饰志,后遂称“灋冠”。据古文献记载:“侍御史冠灋冠”(《秦会要订补》卷十四)。“法冠,一名灋冠,铁为柱,其上施珠两枚,为灋角形。法官服之。”(《隋书·礼仪志·七》)。汉朝时,廷尉、御吏等都带灋冠。南北朝时期的文学家庾信《正旦上司宪府》诗中就有“苍鹰下狱吏,灋饰刑官”的句子。
唐朝著名边塞诗人岑参在《送韦侍御先归京》诗中有“闻欲朝龙阙,应须拂豸冠”的描述。
古代汉语中的法的含义是多样的,最为主要的意义是:一是法象征着公正、正直、普遍、统一,是一种规范、规则、常规、模范、秩序。二是法具有公平的意义,是公平断讼的标准和基础。三是法是刑,是惩罚性的,是以刑罚为后盾的治理方式。
“法”字的含义: (一)正直
正直一直是中国自法产生以来的重要的法的价值观念之一。从法字的最初结构中就不难找到这一观念的原始依据。
"灋"字其中的“廌”是传说中远古时代的一种独角神兽,它生性正直,有着明辨是非、判断曲直的神性,在人们相互间发生纠纷时,就由其裁决。廌用其独角“触不直者”,被触者即为“败诉”。古人把这种生性正直、专触不直者的神明裁判者——廌纳入法的范畴,显然赋予了法的正直而无偏颇的价值内含。"直"字的造字初义是举目正视。凡此直字古训有正、中等意思,乃皆由其举目正视之本义所引伸。《说文解字》解释说,“直,正见也。” 正直的价值观念在中国历史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yZL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