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中老年社会学》,欢迎阅读!
中老年社会学
中年社会学:研究中年人的社会行为、社会地位、社会作用以及和其他层次人口相互关系与作用规律的社会学分支学科。研究内容:中年人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及其作用;影响中年人发挥作用的主客观因素;中年人的工作、学习、生活、待遇、使用等方面的政策问题;不同层次、不同文化修养、不同职业的中年人及中年问题的比较等。是由中国社会学界提出并创建的。
老年社会学:社会学分支学科。创始于20世纪40年代。主要研究老年人的社会生活、社会作用,以及与社会的相互关系。包括老年人的社会构成、社会地位、心态变化、生活方式,老龄化的社会对策和社会预测等。侧重从生理因素(衰老或颐年)、心理因素(心理畸变等)和社会因素(社会风气、社会立法福利设施等)来分析和解决老年问题。
老龄化:个体衰老的过程和人口群体衰老的趋势。前者即人的老龄化,是人的生命进入老年期的过程。通常是按退休年龄确定的。后者即人口老龄化。 人口老龄化:一种社会现象。一指老年人口相对增多,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不断上升的过程;二指社会人口结构呈现老年状态,进入老龄化社会。衡量人口老龄化程度的指标有多种,通常用老年人口系数或人口中位年龄(即一半比它年老一半比它年轻的年龄)。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周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10%,或65周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7%,通常即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处于老龄化社会。人口老龄化是经济发展、技术进步、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的下降以及人类预期寿命延长,人口领域发生革命性变化后而出现在一定历史阶段的一种现象,并非任何社会都存在。
老龄化社会:老年人口的比重达到或超过一定比例的人口结构模型。按联合国传统标准,一个地区60周岁以上老人达到总人口的10%,新标准是65周岁老人占总人口的7%,即该地区视为进入老龄化社会。
老龄问题:亦称“老龄社会问题”。包括老年人问题与老龄化问题,两者既相联系,又不完全相同。一般把有关老年人的社会保障和权益保护看作老年人问题,涉及年老者各方面的特殊需要,包括收入保障、社会福利、医疗保健、住房、营养、就业、教育、心理等。把有关老年人增加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称为老龄化问题。
老龄事业:旨在提高老年人生活生命质量的事业。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就是使老人幸福或更幸福;提高老年人的生命质量,就是强调人生价值的实现,强调对社会的贡献。联合国37/51号关于老龄问题的决议指出,要“尽可能地让老年人在家庭和社会中享受到成就、健康、安定和满足的生活”,“认识到老年人是社会的财富而非负担,因为他们可以以其积累的丰富知识和经验作出价值无比的贡献”。之后的《联合国老年人原则》中又特别提到:“必须提供机会,让自愿而又有能力的老年人参与社会当前的各种活动并作出贡献。”在我国,老龄事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日益受到党和国家的重视。
老年教育:根据老年人生理、心理特点进行的教育。旨在使退休者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养、老有所乐。在中国,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主要实施机构有老干部活动站、老年之家、老年大学等。不少国家都有类似的教育活动。 老年社会角色:对社会中的成员依据年龄标准进行分类的社会角色的一种。在社会关系中具有自己的权利、义务和行为规范。我国法律规定,老人有获得帮助的权利,有要求子女赡养的权利,有在自己生前处理自己遗产的权利,有受保护的权利等。同时,老年人也负有遵纪守法、教育下一代等义务。
老年社会化:个人经历的社会化阶段之一。即人们进入老年期以后的继续社会化。通常包含两个方面:一是进入老年期后,根据生理心理的变化,加以调节,适应新角色
的过程,例如通过老年社会化消除“退休综合征”;学会与自己年龄相仿的人建立快乐、和
谐的关系;履行公民的社会权利和义务,发挥余热等。二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老年人继续学习和接受新事物、新知识、新观念的过程。 养老社会化:对老年人的赡养方式由家庭逐渐转向社会的过程及其产生的结果。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和雇佣劳动制的出现是养老社会化产生的基础。在以小生产为主的传统农业社会,老年人的赡养主要靠家庭承担。尽管当时也有一些救济孤寡老人的机构和措施,但远非普遍化和制度化。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和雇佣劳动制度的出现,以及生产力的高速发展,服务性行业和部门日渐增多,为老年人的赡养由家庭转向社会创造了经济条件和可能。其内容包括劳动就业和收入保障,医疗保健和生活服务等多方面。 家庭养老:养老方式之一。指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由家庭或家族成员对老人提供衣、食、住、行及送终等一系列生活安排的养老方式。实际上是以个人终身劳作积累作为基础,在家庭内部进行代际交换的“反哺式”养老方式。根基于崇尚“孝道”的传统民俗文化。体现了一种社会行为方式和社会文化模式。1996年10月开始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对老年人被赡养的权利作出了明确规定,使家庭养老以法律形式得以确认。我国家庭养老模式主要有三:(1)父母与未婚子女或某个已婚子女共同生活,如子女都已成家,父母则固定居住在某一子女家中,其他子女分担赡养物资或相关费用。(2)“吃转转饭”。有三种形式:①“游离式共居”,即以某一段时间为单位,父母轮流吃、住在各个子女家中;②父母单独居住,轮流到各家吃饭;③父母固定居住在某个子女家中,轮流到各家吃饭。(3)父母单独居住,由各子女提供生活资料和生活费用。前两种家庭养老方式在我国农村较为普遍。家庭养老是我国千百年来养老的主导方式,它为我国社会的安定和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家庭关系基础。目前家庭养老仍然是我国老年保障的主要形式。 社区养老:养老方式之一。指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为依托,以老年人日间照料、生活护理、家政服务和精神慰藉为主要内容,以上门服务和社区日托为主要形式,并引入养老机构专业化服务方式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主要内容是举办养老、敬老、托老福利机构;设立老人 购物中心和服务中心;开设老人餐桌和老人食堂;建立老年医疗保健机构;建立老年活动中心;设立老年婚介所;开办老年学校;设立老年人才市场;开展老人法律援助、庇护服务等。 社会养老养老方式之一。主要指养老资金全部或部分由国家和社会提供的养老方式。一种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即国家根据人民的体质和劳动力资源情况,规定一个年龄界限;当劳动者达到这个年龄界限时即作为年老丧失劳动能力者,解除劳动义务,由国家和社会提供物质帮助,保障其晚年基本生活需要。
敬老院:亦称养老院。为老年人口提供服务的社会福利事业单位。一般建在环境比较幽静地区,配有专职的管理服务人员和医疗保健人员。进敬老院的老人可以保持同社会的联系,从事力所能及的活动,以利于身心健康,延年益寿,欢度晚年。
退休制度:由国家制定并颁布执行的关于退休条件、退休方式、退休权益待遇和退休安置管理等方面法律法规内容的总称。职业工作者达到一定年龄或工作满一定年限后停止工作,并得到一定数额的退休金用以维持他本人及其家庭生活。退休制度对享受退休金待遇的有关 年龄、工龄和其他条件都有明确规定。
退休综合征:老年人刚离开工作岗位,面对新的生活内容、新的生活方式所产生的身体以及精神上的不适。老年人退休回到家庭,生活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时对角色转换不适应,留恋旧角色,不理解新角色,甚至不愿实践新角色,从而引起角色冲突,难以维持心理平衡,或者感到生活空虚乏味,无所适从。因而容易脾气暴躁,喜怒无常,有时还伴有一些身心疾病发生。这种现象被称为“退休综合征”。
返童现象:一种异常的心理表现。指某些老年人或成人在言行举止、心理、情感上,表现得像个幼稚的儿童,情绪也像儿童一样变化多端,不易控制。该现象的出现通常是由老年人在遇到持久或重大挫折时,缺少关心慰藉,与他人失去正常沟通而引起,也是大脑功能退化的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yMY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