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浅谈职业教育改革与技能培训的必要性》,欢迎阅读!

浅谈职业教育改革与技能培训的必要性
永登职校 张明芳
目前,我国的制造业正在回升,现在已经成为世界上排名第四的制造大国。世界上任何一种尖端、精密的工件,在我国都能制造出来,然而,因为我国目前工人素质,整体技术水平偏低,如需成批量地加工生产,却达不到要求。因此,我国制造业要想在国际上巩固地位,下一步要做的是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进步,要达到这个水平,不仅在数量上需要数以亿计的专门人才,更重要的是需要具备专业技术技能的高素质劳动者。
有媒体报道,日本人正在谋划将日本国内过剩的中老年高级技术人员介绍到中国来重新就业。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培训处处长陈范勋说,如果再不加强职业技术教育,这个市场将会被外国人占领。他认为“职业技术教育应该是就业教育”。
我市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起步较早,先后建立了12所普通中专学校,设有冶金、机械、化工、城建、财会、医卫、师范等几十个专业,与此同步还建有25所中等技工学校,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这是我市实施职业技术教育的“双驾马车”。八十年代初,我市进一步改善和完善了中等教育结构,在市区将5所普通高中改为职业高中,并发展了农村职业教育。全市先后设置职业高中25所,开设了计算机应用、家电维修、英语、旅游服务、烹饪、服装、汽车驾驶与维修等50多个专业,把职业技术教育的“双驾马车”并行变成了“三驾马车”齐驱。而且,根据我市产业体系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对三类中职学校的服务方向作了原刚分工:普通中专和中级技校继续为我市第二产业服务,职业高中为我市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服务。这样,基本构建了三类职业教育共同发展,城乡职业教育的相互协调的格局,形成了专业结构基本合理、形成了专业结构基本合理、与产业体系配套服务的中等职业教育体系。
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也有较大的突破。1998年株洲冶金工校升格为株洲职业技术学院(即湖南省冶金职业技术学院)成为全省首批独立设置的高职学校,2000年,株洲铁路电机学校又晋升为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
根据株洲经济和职教的发展实际,一是从整合专业入手,调整合并职业学校中规模小,效益低的短线专业,加强各学校的长线专业,使之形成明显的特色;对部分社会需求量不大专业全市统筹招生,定点设置。二是优化市区职教资源配置,将委直6所职业学校调整为3所,1998年,将市工业学校搬迁合并到市商业职校,重组为市第二职业学校;将市幼师职业学校搬迁合并到市第二职业学校。三是指导县(市)实施了职教资源的优化。各县市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将教师进修学校、电大工作站、成成人中专、农业广播学校等与职业高中进行整合,组成一校多功能的职业教育中心。四是在市区五所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与五县(市)的示范职业学校之间实施资源共享、联合招生、分段教学。市区学校选择在专业师资与设备有明显优势的专业,在对口学校设点,联合招收的学生先在县(市)学校学习一年半或两年的基础课程,然后到市区学校完成专业课和实习教学任务。这样,市区优秀的职教资源效益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又以教学管理优势带动县(市)办学水平的提高,有效地增强了株洲职业教育的整体实力。
全市现有30万职工中,有一半以上是职业技术学校培养出来的,且有相当一部分成为了生产和管理一线的骨干和核心;在第三产业中,近几年异军突起的职业高中学校毕业生占了绝大
部分比例。目前全市职业学校毕业生的就业率在95%左右,每年一万名毕业生走向我市各个岗位,成为我市经济建设主战场的高素质劳动者。 对当前改革和发展职业教育的建议;
1.适度提升职业教育发展重心,把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作为新的增长点。随着经济和教育水平的提高,职业教育重心应适度高移,形成以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为重点,中等职业教育为基础,初等职业教育补充的新格局。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既有利于满足公民对高层次教育的需求,又有利于用人单位提升劳动者学历层次,也有利于拉动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稳住现有的中等职业学校。
2.政府对职业教育的管理,应从供给管理为主转变为需求管理为主。在市场对职业教育发展的调节作用越来越大时,应适时根本上转变管理模式,增加管理的有效性。一是政府应继续增加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办好一批起骨干示范作用的重点职业学校。二是规范办学行为,创造职业教育发展的良好环境。三是淡化各类中等职业学校的差异,中专、职高、技校统称为中等职业学校,并在学制、培养目标、学籍、学生证书等方面诼步统一。四是下放办学和管理权限,在强化政府的宏观统筹职能的同时,充分发挥市场对职业教育资源配置的基础调节作用。 3.全面推进劳动就业准入制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贯彻实施。劳动预备役制度是发展职业教育,提高劳动者素质的一个好政策,有关部门应加强执法,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保证先培训、后就业和持证上岗的要求在包括私营企业在内的所有企事业单位全面实施。
从计划经济进入市场经济,技校招生多年低迷不振。事实的确如此,一些技校因招生困难已纷纷关门走人,我省技校从最红火的160多所减至了现在的90多所。然而经过几年冷遇的技校近两年又渐渐热了起来。最主要的原因是“市场拉动”即劳动力市场对技术工人的需求增加。前些年,伴随着产业结构供过于求状态。近年随着经济的调整增长,特别是随着高新技术和一些新兴产业的蓬勃发展,不少企业,其是一些新办企业对技工需求。诚然,从事科研开发需要一批高学历人才,但企业并不是高学历员或越多越好,大量需要的还是有一技之长的技术工人。
国家人事部不久前发表的人才报告即称:目前我车四类关键性人才奇缺,其中技术价值规律被列为四类奇缺人才之列,而“技术人才”无疑包涵掌握高级技能和复合技术的技术工人在内。
国外发达国家高级、中级、初级技术工人之比为35:50:15,而我国正好相反,像我省三者之比为4。5:35:60.5,因而不少企业只得以高薪招聘或留住高级技术工人。
钳工身份超过了硕士生,技校生比大学生好就业,这是国家劳动力市场以一种极端的方式向我们敲响的警钟,也是市场对目前不合理的劳动力(包括人才)结构发出的强烈反弹的信号;再也不能看不起技术工人,再也不能看不起职业教育了!
随着高新区的迅速成长,区内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趋向已在发生变化;高级技术工人比科研人才还要难求。作为工业城市,株洲有众多产业工人。但是这些人当中,真正掌握高新技术的只有少部分,复合型人才更是寥寥可数。因些,一些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只得从外面请人。有的企业生产设备虽先进,但产品质量却没有保证,就因为缺乏熟练工。高技术人才对企业至关重要。面以现实,许多企业感到无奈。我市有冶金、铁道及株洲技术学院等几所高职院,这些学校的毕业生若能全部供给当地企业,那将解决不少问题。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yJx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