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食疗养生之道

2022-12-26 19:51:14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中国古代的食疗养生之道》,欢迎阅读!
养生之道,食疗,中国,古代
中国传统的食疗养生之道

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和科学文化的发展,摄生养性的内容已逐步形成了丰富多彩的中国养生学。中国古代的养生之道,内容丰富,立论精湛,然诸多论述散载于各种古籍文献.疗养生更是养生之道的精髓.

"食疗"历史悠久。孔子是公元前551----479年的人,享年72岁,在二千多年前能活到70多岁是很少有的高寿了。孔子的长寿,与他讲究饮食之道是分不开的。 《论语》中记载:"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噎而馁,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这些话的意思是食物放久变味了不吃,鱼肉之类菜肴腐败了不吃,菜肴的色彩不中看不吃,味道不鲜美不吃,不讲 究烹饪不吃,不到用餐的时间不吃。告诫人们讲究养生之道,注意饮食卫生,不要滥吃滥喝的意思。孔子的饮食观对中华民族的"饮食文化"影响很,是中国食疗得以发展的基础,而且对民族兴旺,社会经济的发展也是一大贡献。

孙思邈是唐代名医,生于公元581---682年,享年101岁。他在《千金方》一书中说:凡欲治疗,先以食疗,既食疗不愈,后仍用药尔"。可见我们的祖先对食物疗法是何等的重视,可见古代对 "食疗"己是何等的普及了!

提起食疗,就不得不提起我们老祖宗精湛的医理.我国古代就有"药食同源"之说,许多食物即药物,它们之间并无绝对的分界线,古代医学家将中药的"四性""五味"理论运用到食物之中,认为每种食物也具有"四性""五味"

"四性"又称为四气,即寒、热、温、凉.寒和凉的食物能起清热,泻火,解毒的作用,如在炎热的夏季选用:菊花茶,绿豆汤,西瓜汤,荷叶粥等,可清热解暑,生津止渴等等。 热和温的食物能起温中除寒的作用,这类食物包括:糯米、高粱、南瓜、姜、葱、蒜,洋葱,韭菜之类食物,以及狗肉、羊肉等等,能除寒助阳,健脾和胃,补虚等等。 食物除" 四性"外,尚有性质平和的" 平性"食物,如谷类的米、麦、及豆类等。

五味:即辛、甘、酸、苦、咸.食物的性味不同,对人体的作用有明显区别。一般说:辛入肺,甘入脾,酸入肝,苦入心,咸入肾。肝病忌辛味,肺病忌苦味,心肾病忌咸味,脾、胃病忌甘酸。因此我们只有对"五味"有了全面的认识,才能在饮食中吃得更合理,更科学才能取得理想的功效。

现今我国食疗学已逐渐与现代营养治疗学相结合 成为一门新兴的医疗保健实用科学不仅在国内风行,也己走向世界,令各国惊叹不己,群起效仿,近年来,五湖四海到处兴起"中国食疗热"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yHeG.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