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主义理论及其对我国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启示

2023-06-08 22:36:25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建构主义理论及其对我国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启示》,欢迎阅读!
教学改革,建构,基础教育,启示,主义


建构主义理论及其对我国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启示

要:建构主义教育理论关注学习者的原有知识经验注重调动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重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周围环境的互动,倡导学习者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原有的知识经验在活动与交往中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学习者实际学习能力的培养,强调培养学习者终身主动求知的技能、态度与习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中应注意借鉴建构主义教育理论的注重发挥学习者主体作用,让学生在活动与交往中探究学习的观点,使教学过程成为教师指导下的学生利用原有知识经验进行的主动建构过程。



关键词:建构主义;活动与交往;探究学习教学改革

一、建构主义教育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渊于结构主义(Structionsm)其创始人可追溯到瑞士著名的心理学家皮亚杰。他认为个体的学习过程不是学生简单地把教师所传授的知识经验记住的过程,而是学习者在教师的指导下参与的知识建构活动。他认为每一个认识活动都含有一定的认识结构”[1]350,而学习者的认识活动一般涉及图式、同化、调节和平衡四个环节,儿童是通过这四个环节在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中逐步构建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的认知结构和认识能力得到发展。在他看来,儿童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主要涉及到同化和顺应两个过程,儿童在遇到新的刺激或新事物时,总是先试图运用个体的原有认知图式去同化它,如获得成功,便得到认识上暂时的平衡。反之,儿童便立刻做出适当的调节,通过调整原有图式或创建新的图式去同化新的刺激或新的事物,直至达到新的认识上的平衡。因此,皮亚杰强调教育者不能把儿童看作是消极的知识接受者,要把儿童看作是具有独立性、自主性和创造性的个体,教育者要注意为儿童创设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引导他们在活动与交往中探究学习不断提高他们的认知能力,学会与成人、同伴之间的合作与交往。这就是皮亚杰的认知结构形成和发理论的基本观点,也是早期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主要观点。



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是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另一个代表人物。在维果茨基看来,学习者的心理发展水平和程度是要受社会制约的,社会环境在个体的身心发展中起着十分重大的作用,学习者的身心是在活动与交往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因此,他强调教育者应该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引导学习者在活动与交往中探究学习为了促进学习者的学习维果茨基强调教育者要关注学习者的原有经验要在了解学习者已有发展水平的基础上,学习者确定经过他们努力能够达到的水平(最近发展区),调动学习者的积极性,促使他们身心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



在皮亚杰、维果茨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心理学家科尔皮格、卡茨、拉斯菲尔德等人对认知结构的性质、发展条件、教学的认知策略等问题进行了系统深入研究使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得到了丰富和完善,并逐步成为西方主要发达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占支配地位的教学流派。








二、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对我国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几点启示

建构主义教育理论在广泛继承当代心理学教育学等学科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力图把能动的认识论渗透到教学理论的构建中去,注意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强调教育者要对学习者施加更多的人性关怀,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强调教学活动的主动性、建构性和交往性,引导学生在活动与交往中运用原有知识经验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促使学生认识能力的不断提高,帮助学生养成主动求知的技能、情感、态度和习惯。这些颇具创新意识的观点构成了完整的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体系,对当代教学理论科学化、现代化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对我国基础教育正在进行的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核心教学改革有哪些有益的启示呢?



1.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学习

近年来,我国中小学教学方法改革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国外一些新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如发现法、暗示教学法、问题教学法等)被介绍到国内,一些中小学教师尝试着用新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如目标教学法、学导式教学法等)教学但注入式、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仍然继续存在于中小学课堂教学中,它确实妨碍了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的发挥,也影响了学生探究能力和习惯的培养。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学过程不是学生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的外界信息的活动,而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地在活动和交往中运用原有知识经验进行的知识建构活动。国内外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实践充分证明,倘如学生亲身参与某些与学科内容有关的活动,他们就更容易学到这种内容。……积极的教学法要求学生不但要成为知识的接受者,还要成为知识的探索者、创造者”[3]51正像肌肉离开劳动和锻炼就会变得萎缩无力一样,智慧的发展离开紧张的动脑,离开思考,离开独立的探索,就得不到发展”[4]139学习——这并不是机械把知识从教师的头脑里灌输到学生的头脑里。这是一种极其复杂的道德关系,这种关系里起主导作用的、决定性作用的特征,就是培养儿童的荣誉和自尊心,并在此基础上培养他要成为一个好人的愿望。教师的任务就在于,要敏锐而巧妙地,坚持不懈而严格要求地培植儿童的智力和道德力量,帮助儿童把学习看成是一种要求做出很大努力的劳动,这种劳动只有在依靠自己的力量去克服困难而取得成果的时候才是一种愉快的劳动。这里有三个阶梯:做出自己的努力,靠劳动取得成果,享受脑力劳动的欢乐。儿童沿着这三个阶梯走上去,就会掌握牢固的、理解透彻的知识”[4]139教育当然需要传授知识,把人类已有的文化知识传授给新的一代。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培养学生运用获得的知识去解决面临的新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继续获得新的知识,善于总结新的经验发展新的理论科学的思想方法。即使是传授知识,也不能是灌输式的,而应该是启发式的,使学生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2]52








因此,我国教育工作者要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就要尽快转变教育教学观念,真正把教学活动看作教师指导下的学生的知识建构活动,真正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切实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改变传统的注入式、满堂灌的教学思想,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积极开展研究学习让他们积极参与知识的产生与发展的建构过程,使他们在研究学习中不断提高认知能力,培养他们勤于动手、于探究、善于创造、善于合作、不断追求新知识的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yF94.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