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浅谈传统文化与中国现代化》,欢迎阅读!
浅谈传统文化与中国现代化
一 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冲突
中国传统文化传承几千年,与小农经济和专制政权相结合,维持了传统社会的运转。当历史发展到近代社会,进行现代化的建设已经成为大势所趋。发展工业经济与民主政治,必然要求与之相匹配的文化形态。显然,传统文化在很多方面都表现出了它与现代化的不相适应性。下面仅就几个方面加以例证。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华夏中心观”是极为重要的一个观念,它贯穿于整个传统社会。所谓“华夏中心观”,即认为中国是天下的中心,皇帝是天下的共主,华夏族的文明程度最高,而其他地区则是无知且落后的。可以说,这种观念在历史上的某些时期有其合理性。但是,在资本主义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将要席卷全球之际,这种观念就显得尤为愚昧和狭隘。“从现代化的启动来看,最重要的是缺乏对世界形势的认识”,“没有思想转变首先是世界观的转变为先导,要跟上世界的变化是绝不可能的。”一直到19世纪末,中国还没有完成这种现代化所必需的观念转变。甲午战争前担任法国驻华公使的施阿兰曾这样描述当时的状况,“在1894年4月这一时期,中国确实处于一种酣睡的状态中。它用并不继续存在的强大和威力的幻想来欺骗自己,事实上,它剩下的只是为数众多的人口,辽阔的疆土,沉重的负担,以及一个虚无缥缈的假设。”中国对世界形势认识的严重滞后对现代化的顺利发展产生了极大的阻碍。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儒家思想对整个社会的作用和对人们思想的渗透是难以估量的。其影响之深、范围之广在世界都实属罕见。中国现代化的思想自启动以来,经历了“经世致用”、“洞悉夷情”、“师夷长技”、“变通自强”、“维新变法”、“中体西用”等许多演变,但都是在传统的儒学思想的框架中进行的。“中国儒教文化就整体而言,不是就其中包含的思想要素而言,是皇朝专制的支撑系统,因此是反现代化的。”作为清末少数亲自考察过西洋文化的官员,郭嵩焘在《使西纪程》中指出“西洋立国有本有末”,该书刊印后遭到了守旧派的猛烈攻击,传统的阻力之大,由此可见一斑。尽管儒家文化作为一种精神支柱已被推到,但传统文化的深层结构和儒学的核心成分并未被摧毁,而是继续发挥潜在的作用。例如,在今天仍被奉为处世哲学的中庸思想,极易泯灭是非价值的判断标准,这与文明的现代社会的要求是不相符的。
自然经济基础上孕育出的小农平均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又一个鲜明特色。“不患寡而患不均”,“等贵贱,均贫富”是传统社会中很多为政者所追求的社会理想,它主张结果均等,否定竞争,与主张机会均等、公开竞争、优胜劣汰的现代平等思想是根本对立的。如果说它在历史上还有一定积极意义的话,那么在现代化的进程中则更多地表现为消极的东西。与小农思想相适应的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农抑商意识,这与强调市场经济的现代社会是严重背离的。
除此之外,传统文化中的一些迷信成分,自然是现代化提倡的科学所排斥的,在此不作详细阐述。
传统与现代性之间的矛盾,是现代化运动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冲突。在传统文化扎根深厚的中国,这种冲突便越大越持久。因此,在加速现代化的探索中,如果忽视传统的因素,便会导致现代与传统的对立和社会的分裂。应当注意到,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冲突仅仅是两者关系的一个方面,传统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功能也同样不容忽视。
三、传统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功能
文化作为特定政治、经济的产物,会反过来对政治、经济产生一定影响。文化现代化作为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能推动政治、经济变革,而且能够以其自身的发展对现代化的构建产生助力。
在第一部分阐述传统文化的内涵时已经提到,传统文化不仅是历史的沉淀,而且一直延续到现在。这诚然是由于传统文化具有顽强的生命力,此外,与传统文化的包容性更是密不可分。到了近代,随着现代文明的传入,传统文化的传承面临巨大危机,不得不寻求自身的变革以适应新的形势。在变革的过程中,传统文化中的某些因素具备了适应于现代化的可能性。
洋务派在提出“中体西用”论时,其中心思想是在维护儒家纲常名教的基础上吸收西方先进技术。因此,“五四”以来有些激进人士将自强运动的失败归咎于这一指导方针的保守。但是它毕竟使传统文化向前迈进了一大步,为西学的输入打开了一个缺口,从此中国的现代化变革由被动走向主动。在列强的不断冲击下,中国之所以没有像印度一样沦为殖民地,而是历经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以及辛亥革命,不断寻求现代化的新突破,这与传统文化的开放性与能动性是紧密相连的。“中国传统文化虽然未能自我地引导中国走入近代化,但中国文化的价值传统并不必然与模拟、学习、同化既有的现代政治经济制度相冲突;战后东亚儒家文化圈的高速现代化和90年代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证明中华文化养育的中华民族完全有能力在开放的文化空间内实现现代化。”
到了20世纪下半叶,中国的现代化进入了大转折时期。由于这一时期大环境已经发生了根本变化,“传统文化中受到制度与结构压抑的许多合理性因素才得以变成促进变革的条件;或转换原有的功能,变成现代经济增长的助力”如国家自上而下的发展导向,政府对关系国计民生的基础产业的调控、现世主义等等。尽管这些大多不符合西方现代理性标准,但在中国取得的经济成就却是显而易见的。现代化决不等同于西化,中国传统文化中固有的积极因素,如爱国主义、重视人才、提倡道德等,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同样有它们的价值。
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加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需要同外部互相学习才能更好地发展,在这种情况下,传统文化作为回应外界的桥梁,占有重要位置。
四、正确处理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
关于传统文化与中国现代化之间的关系,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观点。有些学者对传统文化持否定态度,认为传统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要被淘汰,将不再发挥作用。另一类学者则对传统文化持肯定观点,认为传统文化中很多积极因素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仍将发挥作用。
第一,中国的现代化是在传统文化的大背景下进行的,有赖于传统文化,必须尊重传统文化。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在这样的环境里进行现代化建设,文化对现代化的影响力是巨大的。现代化虽然最早开始于西方,但是作为一种全球性的大潮流,西方的现代化模式并不是唯一的,各个国家都有探索自己发展方式的权利。外力的冲击提供了中国现代化的推动力,但是,探索适合中国的现代化道路,必须立足国情,充分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中国的现代化所意含的不是消极地对传统的巨大摧毁,而是积极地去发掘如何使传统成为获致当代中国目标的发酵剂,也即如何使传统发生正面的功能。”
第二,中国传统文化应当努力丰富和改造自身,为现代化建设营造良好环境。现代化是先进社会形态对落后社会形态部分或全部渗透、融合和同化的过程,也是传统文化吸收先进文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yAp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