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诗人的漫游行为

2023-01-19 00:41:13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唐代诗人的漫游行为》,欢迎阅读!
唐代,漫游,诗人,行为
唐代诗人的漫游行为

唐代士林游风的形成,有其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原因。

唐前期国家统一,政治稳定,疆域极其辽阔,其东南皆濒于海,西越葱岭,全国大部分时间总的来说还算太平。能够漫游江南塞北,又不担心兵灾匪患,这在古代社会是极其难得的。

了巩固封建统治和适应商业发展的需要,唐统治者很重视交通的畅达。当时的陆路交通以长安为中心,重要的交通干线东可达山东半岛,西北直通西域,西南可到南 昭,东北方向自太原经幽州可到营州,南下可分别到扬州、广州、邕州。同时,全国的航运事业也得到了长足发展。大运河沟通了南北水道,加上广通渠、新漕渠等 运河,以及各条天然河道,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水运网络。水陆交错,四通八达,为人们出行提供了舟楫之便。

随着交通业、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商业也渐渐繁荣。夹岸沿路,皆有店肆。客舍、邸店、车坊等与人们出游相关的业务大量涌现。杜甫在《忆昔》中写到“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说明当时人们出行已不再是一件苦差事。

代的旅游景观数量众多,丰富多彩。除了大量自然景观外,唐人还开发营造了许多人文景观,如亭台楼阁、道观佛寺等。园林艺术在唐代也达到了相当水准。许多官 僚及文人墨客自建园林,如王维有辋川别业、钱起有蓝田园林、孟浩然有涧南园、李德裕有平泉庄,他们将审美理想倾注到园林的营构中,将山水诗画创作技巧运用 到叠山理水上,使园林别业成了一道特别的人文景观。

代在经济上先后实行均田制、租庸调制。寄生于庄园制经济的豪门士族受到削弱,庶族地主的经济力量有所加强。政治上唐朝实行考试取士的科举制,极大的激发了 庶族士子入仕从政的积极性,为他们提供了实现自身利益和价值的途径。随着庶族地主阶层在政治、经济上的迅速崛起,他们也势所必然的成为了唐代文人的主体,唐代许多著名文人如孟浩然、王昌龄、高适、韩愈、柳宗元、白居易、李白等都出身于这一阶层。与豪门贵族安尊享荣不同,庶族地主往往出身

门细族,没有门第爵禄的荫庇,需要凭借自己的才华,通过察举、征辟、科场、军功等途径跻身政坛。受时代奋发昂扬的精神影响,他们大多具有强烈的进取心,以 济苍生、安社稷为己任。他们或赴京应试,辗转千里;或传食幕府,历游山川;或赴边御敌,干求功名;或遁迹林泉,以隐求仕。文人们通过以上种种途径来实现自 身价值时,常常不得不在各地奔波往来、游历四方,推动了文人士子漫游风气的形成。

二、文人漫游的形式

从动机上分,唐代文人之游,可分山水游、宦游、边塞游和隐游。

水游。对于文人来说,山山水水、花草树木,最能触动他们敏感多思的情怀,引起心灵的共鸣,得到身心的愉悦和精神的慰籍。因此,历朝历代不少文人,不辞劳 苦,爬山涉水,将自己投入大自然的怀抱,陶醉在美丽的山水之间。唐朝文人热衷山水游的不乏其人,著名诗人陈子昂、李白、杜甫、孟浩然、王维、柳宗元等等, 都有过醉心于自然胜景的经历,“此行不为鲈鱼脍,自爱名山入剡中”(李白《初下荆门》。唐代文人的山水游可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积极的壮游;一种是消极 的消遣之游。

朝自由的思想,宏大的气魄,洋溢着奋发向上的青春朝气,激发着知识分子的生活热情,使他们对未来充满了无限憧憬。在这种时代氛围感召下,唐代许多文人如陈 子昂、李白、杜甫等早在年轻时期,就“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李白《上安州史裴长史书》。在壮游山水当中,陶冶情操,结交朋友,增长阅历,增加才干。 “行万里路,破万卷书”,为今后一展宏图,实现理想抱负打基础。杜甫二十岁时,开始了他历时十年、前后三次的壮游生活。第一次饱览了吴越秀丽的山川景色, 凭吊了众多的古迹名胜,“到今有遗恨,不得穷扶桑”(杜甫《壮游》。第二次漫游,足迹遍于燕赵,并结识了李白、高适,三人情投意合,过着呼鹰逐兽,裘马 清狂的浪漫生活。与高适分手后,杜甫与李白又同游齐赵,彼此“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杜甫《与李十二同寻范十隐居》。与情趣相投的朋友“气酣登吹 台,怀古视平芜”(杜甫《遣怀》登高览胜,不免书生意气,豪情油然而生。在漫游中,杜甫写下了“会


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望岳》“何当击凡 鸟,毛血洒平芜”《画鹰》)等诗句,充分显示了他申志骋才、建功立业的渴望。

山川胜景、田园风光中留连忘返的还有另外一些文人。他们由于仕途受挫或不满现实,而醉心山水,躬耕田园,在漫游山水田园、饮酒咏诗中消遣时日,其中以孟浩 然、王维、白居易等为代表。孟浩然先后两次入京求仕,一次应试不第,一次随韩朝宗进京后,因友朋宴聚,未能践约,荐举未果,以布衣终老。由于仕进无门, 浩然无可奈何地选择了闲居乡村,漫游各地。其一生游历过洛阳、越中、淮扬、湘桂、豫章、巴中等地,过着萧淡洒脱的生活,李白曾赞誉他“红颜弃轩勉,白首卧 松云”(李白《赠孟浩然》。他常常于行旅当中,将山光水色、田园风光付诸于诗,开创了盛唐山水田园诗派,在当时和后世都有很大影响。王维、白居易后半 生,不满现实,消退了仕进之心,转而过着饮酒弹琴、游山玩水、栖心释氏的生活。他们生活优裕,饶有田庄别业,不愁衣食,无须躬耕,把余情雅致全放在了琴棋 书画,参禅悟道,寻幽访胜上。王维日与文士游览赋诗,“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王维《终南别业》,常游止的地方有二十余处。

游。唐代国势强盛,政治开明,极大的激发了文人的政治热情。当时文人致仕主要有三条途径:一是科举致仕。文人科举及第取得任官资格后,再经过吏部授官。 是举荐致仕。具备一定条件的人可以通过他人举荐或自我举荐任官或迁官。三是入幕致仕。文人通过加入藩镇幕府参与政事,也可由节帅推荐做官。宽松清明的用人 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文人的竞争意识和表现意识,不管哪条入仕途径都要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或者科举之前就已名闻天下,或者结交名人而被举荐,或者凭 借超凡才华被人征辟,凡此种种都需要四处活动,宦游因此应运而生。宦游也即为宦而游,在漫游四方过程中,干谒投赠,结交名人,培养关系,提高声望,找到一 条入仕的途径。宦游的文人当中最著名的是诗人李白和高适。

李白自恃有旷世之才,不屑科举,不原走应试入仕之路,希望通过求仙学道、投献诗文、干谒权要、结交名人而一鸣惊人。二十五岁那年,李白怀着大丈夫必有四方之志的抱负,离开了故乡,开始了长达一十七年的宦游生活。他“不求小官,以当世之务自负”(刘全白《唐故翰林学士李君 碣记》。先是浪迹洞庭、江浙一带。后结交了道士司马承祯、元丹丘、胡紫阳和著名文人孟浩然、王昌龄等,干谒过安州都督、裴长史、李长史及荆州刺史韩朝 宗。尽管他的文才得到过安州都督的赏识,却未获重用。诗人没有停下他的脚步,三十岁左右,他西入长安,隐于终南山,结交卫尉张卿和玉真公主。这些活动也未 见效,他便浮黄河,经梁宋,历游河南、湖北、山西一带,后移居山东任城,与孔巢父、韩准、裴政等并号“竹溪六逸”。经过十余年活动,终于名动京师。当他踌 躇满志地应诏入长安时,诗人也为自己宦游成功而得意“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李白《南陵别儿童入京》。在长期的漫游生活中,李白饱览了祖国 的秀丽山河,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篇,在他笔下:万里长江上“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黄鹤楼送孟浩然》九华山是“天河挂绿水,秀出九芙 蓉”《望九华山赠青阳韦仲堪》

名诗人高适是“有唐以来,诗人之达者”《旧唐书》,他出身孤贫,晚年官至左散骑常侍,封渤海县侯。高适的成功是他不断宦游,在功名路上汲汲以求的结 果。他五十岁入仕前长期隐迹渔樵,漫游各地。数赴长安应举,游蓟门、卢龙一带求取功名。曾投献诗文干谒过张九皋、李林甫等。后出边塞,投奔河西节度史。 史之乱爆发,平叛乱有功而平步青云。从高适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唐代宦游文人们那忙碌的身影。

塞游。从戎入幕,效力边陲,是唐代中小庶族地主文人除应试赴举之外,博取功名,实现抱负的重要途径。加上唐前期的战争形势令人乐观,一次次重大的胜利,紧 接着就是论功行赏,因此,出关赴塞,入幕为官,成了文人入仕的要津。杨炯《从军行》“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反映了当时文人们对弃笔从戎的热衷。唐 朝前期知名文人一般都有或长或短的边塞经历。高适、岑参、李益曾在幕府为官,王昌龄、李白、王之涣曾赴边漫游。边关奇异的风景,吸引文人们在军政闲暇游览 领略吟咏描绘。李白在边塞游中写下了“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关山月》;陈羽写有“海畔风吹冻泥裂,梧桐叶落枝梢折。横 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从军行》;岑参写有“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走马川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yAnK.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