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数学教学中的探究性学习

2022-10-24 12:23:42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谈数学教学中的探究性学习 》,欢迎阅读!
数学教学,探究,学习
数学教学中的探究性学习

作者:王喜美

来源:《成才之路》 2012年第5



“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主合作探究,通过尝试、体验、实践,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取知识,形成能力的学习活动。《数学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探究性学习正是着眼于发挥学生的潜能,着眼于发挥学生的个性,是学生对自己在教材中发现的未知问题,依据自己的兴趣确定主要的探究对象,然后在教师指导下自己主动探究,得出结论的过程。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才能更好地利用探究性学习方法呢?我有以下几点体会,希望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开放教学环境,营造乐于探究学习的氛围

理学家罗杰斯认为:“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只有心理安全才能导致心理自由,也才能导致学习的创造性。”教学环境的优劣,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兴趣与欲望。这就要求教师开放教学环境,将课堂还给学生,将自主还给学生,努力促进学生心理环境的开放,让学生处于一种无拘无束的空间中,他们才会尽情的自由表达与自由参与。使学生充分感到课堂不再是严肃而缺少乐趣的学习场所,而是一个宽松的游戏乐园,把教师当作朋友,把同学当作伙伴,彻底消除胆怯和依赖心理,把学习当成“自己”的事,必须“自主”学习教师要在课堂上设问答疑,尽力创设出“人人爱动脑,个个乐回答”的氛围。当学生对问题茫然时,教师要适时启迪,指明思考方向;当学生在解答过程中获得成功时,教师要及时给予激励。这样,学生不断获得成功的快乐,对数学学习才会由最初的兴趣发展为情趣,进而发展为志趣

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自主探究的兴趣

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动机是对所学学科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学生学习的最重要的推动力。由于数学知识本身具有抽象性,又相对枯燥无味,与学生以具体现象思维为主的思维和生动活泼的特点构成矛盾。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材的具体内容以及学生思维发展阶段的特点,创设新奇、有趣、富有挑战性的、充满疑问的情境,以引发教学内容和学生内在需求的“不平衡”,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探索的兴趣。如在“方案设计”一节的教学时,可创设如下有趣的问题情境引入:一农夫带有鸡、狗和米三样东西。现农夫要渡河,而船只能承载农夫和鸡、狗、米中其中的一样。如果农夫不在场,鸡要吃米,狗要吃鸡。请问农夫应怎样渡河才能使鸡、狗、米都丝毫无损?这样的问题学生兴趣十分浓厚,让学生小组讨论,很快就进入了主动学习状态。加强所创设的问题情境的趣味性,增强应用意识数学一项需要深入思考,积极思维的学科,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对数学学习有着重要的影响。

三、立足课堂教学,提供自主探究的机会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如何在数学教学中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数学教学模式,是数学教师的核心任务。在课堂教学中,我选择以学生所学过的知识为基础,以日常生活、生产为实际的背景,设置具有一定容量和开放性的问题,由教师和学生共同提出,或由教师设疑激趣,将问题呈现在学生面前,促使学生思维入路,进而明确探究目标。例如,讲三角形稳定性时,先让学生做课件演示。当学生看了课件演示后,渐渐进入问题情景阶段,纷纷提出问题。最后,师生共同归纳问题,共同确定分组研究目标:(1三角形稳定性的含义;(2)三角形稳定性在实际中的应用。这样,探究的问题得到归类整合,使学生的课题研究更加系统化、规范化。




四、联系生活实际,增强自主探究的动力数学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尽可能地将教学和日常生活联系起来,从现实生活中挖掘教学资源,让数学具体化,从而使学生认识到数学的实用价值。在数学教学中,我常给一些枯燥的数学知识融进一些学生感兴趣的“生活原汁”,或把一些数学习题改成生活味很浓的实际问题。例如,在讲直角三角形时,我选用如下例子:在北半球某地有间朝南的房子,假定房檐离地面3米,窗台高80 米(窗高不考虑),冬天太阳最低时,正午太阳光线与水平面的交角是30°,夏天太阳最高时,正午的太阳光线与水平面的交角是78°。若你是一名建筑师,如何在夏天使太阳光进不了屋呢?针对这个有趣的实际生活问题,如何引导学生依据题中条件正确画出几何图形,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就成了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一石激起千层浪,各探究小组成员围绕这一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讨论,经过精心设计,反复修改,得出最佳答案。通过与生活实际的联系,不少学生认识到数学的实用性,增强了学习兴趣。

在新课程的实施中,我们应该摆正自己的位置,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世界,认真地帮助学生确立能够达成的目标,激励学生完成富有挑战性的任务,帮助学生发现知识的内在含义,引导学生创设融洽和谐的学习氛围、切实地落实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把“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逐步变为现实。

(林州市第十二中学)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y91x.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