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子辑评

2023-04-08 05:47:12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墨子辑评》,欢迎阅读!
墨子
古代墨学辑评

从墨学问世到清代鸦片战争前的两千多年里,墨学的命运大起大落,由“天下显学”降为“衰微之学”,几乎沦为“绝学”。在整个战国时期,诸子蜂起,百家争鸣,墨学被各家评说, 墨学影响可与儒家并列。 自汉武帝定儒学为官学后,直到清末,《墨子》少有人问津,研究、评论者更是寥若晨星。



战国是百家争鸣的时代。诸子由于政治主张不同,代表着不同的阶级或阶层的利益,而为了游说各国君主、推行自己一派的主张,彼此之间展开辩驳问难,固无可厚非。但就诸子评墨来看,有的比较公允,有的失之偏颇。孟子、荀子以阐释和捍卫儒学为己任,批判墨学“无父无君”,(《孟子·尽心上》) “欺惑愚众”(《荀子·非十二子》),判为“禽兽”(《孟子·尽心上》)之学。韩非从法家立场出发,判定儒、墨同为“愚诬之学”、“杂反之学”。(《韩非子·显学》)相比较儒、法两家而言,道家的庄子、司马谈、刘安以及杂家吕不韦,则给予墨子和墨家以较高评价。他们推崇墨子、墨家效法夏禹,出以公心,为天下苍生而节俭苦干,讲求道德人格的修养,同时指出墨家学说“反天下之心” , 阔不合实际,“恐其不可以为圣人之道”。(《庄子·天下》) 1.孟子评墨

孟轲(约公元前372-289)是孔子去世后儒家最大的学者,宣称“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孟子·公孙丑下》),明白地以积极救世的儒家领袖自居。所以当他看到“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 (《孟子·滕文公下》) 时,心焦如焚,深感作为“圣人之徒”(《孟子·滕文公下》)“正人心,息邪说,距诐行,放淫辞”(《孟子·滕文公下》),责无旁贷。 那么杨、墨之道何以对孔子之道构成了莫大威胁,必欲除之而后快? 因为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邪说诬民,充塞仁义也。仁义充塞,则率兽食人。”(《孟子·滕文公下》)原来孟子是站在贵族统治阶级的立场上,维护血缘宗法等级制,他是以儒家“爱有差等”的观点来反对墨家的“兼爱”观点。墨子主张平等、无差别地爱所有的人,这是目无父母。这种无父无君之学,只能是异端邪说,禽兽之学。如果任其滋蔓,就会败坏民风,阻塞仁义的传播,最后导致人性堕落成兽性,出现人吃人的局面。所以他要“辟杨墨”,使儒家思想成为社会的正统。 2.庄子评墨

庄周(公元前369-286) 是道家的主要代表人物和道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主张无为而治

庄子对墨子、墨家学说的评价,主要见于《庄子·天下》。《天下》篇反映出在学术上今不如昔的历史倒退观。庄子认为,墨家、宋尹、彭田慎的学说反映了道术的某些方面,然而这三家还是道术的外行。只有关尹、老子和他本人才是真正的得道之人,宣扬“以本为精,以物为粗,以有积为不足,澹然独与神明居”(《庄子·天下》),才是唯一的古之道术。指出墨家的主张和特点是:“墨子泛爱兼利而非斗,其道不怒,又好学而博,不异,不与先王同,毁古之礼乐。”(《庄子·天下》)他说墨子及其弟子仿效夏禹,穿着用兽皮和粗布制成的衣服,穿木屐草鞋,日夜不停地劳作,以自苦作为行为的准则,以致“腓无,胫无毛,”(《庄子·天下》)具有高尚人格和忘我的献身精神。他称赞“墨子真天下之好也,将求之不得也” (《庄子·天下》) ,认为只有墨子才可称得上天下有才能的救世之士。


3.荀子评墨

荀况(约公元前313-238) 是孔子之后仅次于孟子的大儒,是先秦时期最详尽地评墨批墨的代表人物。荀子之时,“礼乐灭息,圣人隐伏墨术行”(《荀子·成相》),墨学大有压倒儒学独霸天下之势。作为继承了儒家衣钵的荀子,很自然地要捍卫儒学的地位,与墨家一争高低。与其他诸子相比,荀子对墨家学说的批判较为深刻,但对其评价很低,认为墨子之言“足以欺惑愚众”(《荀子·非十二子》)与慎到、惠施等百家之说实在都是不祥之论 (《荀子·成相》“慎、墨、季、惠,百家之说诚不祥。”)。

荀子从维护西周以来形成的血缘宗法等级制的基本立场出发,主要分析、判了墨子的节用、节葬、非乐、兼爱等观点,针锋相对地提出,当时天下的灾祸是由社会的混乱造成的,而引起社会混乱的原因恰恰不是统治者的奢移浪费和不能做到“兼爱”,而是礼乐等级制度的破坏。因此,当务之急是修复和强化这种制度

荀子认为,墨子指出“节用”、“节葬”的前提就不成立:“墨子之言,昭昭然为天下忧不足。夫不足,非天下之公患也,特墨子之私忧过计也。” (《荀子·富国》) 在荀子看来,墨子担心人们的日用不足,纯属庸人自扰。天下的客观事实是,天地间的万物,本来就是丰富有余的,如五谷果蔬,足以养活天下人;丝麻及鸟兽的羽毛皮革也丰富有余,足以供天下人穿衣之用。按照儒家的主张,必须用撞大钟、敲大鼓、吹笙竽、弹琴瑟来塞住人们的耳朵;必须用雕琢刻镂、服饰华美来蒙住人们的眼睛;必须用肉食、细粮、五味来堵住人们的嘴。在此基础上,才能聚集群众,设 立官职加重奖赏,进行统治,因为作为人民的君主,“不美不饰之不足以一民也,不富不厚之不足以管下也,不威不强之不足以禁暴胜悍也。”(《荀子·富国》)如果按照墨子的主张,纵然天下之人都穿粗布衣服,腰束绳索,吃野菜,喝白水,也不会使天下富足。荀子已看到了人类的创造性劳动可提供丰富的物质产品,其“富国论”与墨子“节用论”都是有价值的。 4.司马谈、司马迁父子评墨

司马谈(? -110)在《论六家要旨》中,将墨家与儒、名、法、道、阴阳并称为先秦六大学派,充分肯定了墨家的历史地位。他说:“墨者俭而难遵,是以其事不可遍循;然其强本节用,不可废也。”(《史记·太史公自序》)即墨家的长处在于“强本节用”,注重农业生产和节约开支,这是使家庭、国家的富足之道,但墨家的节俭却难以为大多数人所遵从,因为统治者都效法尧、舜:“‘堂高三尺,土阶三等,茅茨不剪,采椽不刮;食土簋,啜土刑,粝粮之食,藜藿之羹;夏日葛衣,冬日鹿裘。’其送死,桐棺三寸,举音不尽其哀”,“使天下法若此,则尊卑无别也”。 (《史记·太史公自序》)

司马迁(约公元前145或公元前135-?)对墨子的记述极为简略。他说墨子善守御、为节用”,指出了墨家的特点,但从整体上来说,对墨子、墨家评价较低。他在《史记》中曾为名医、商贾、优伶、刺客、占卜者立传,将孔子列入“世家”,与帝王并称,还为孔子弟子立传,而对曾与孔子齐名的墨子却没有立传,仅在《孟子荀卿列传》末附缀24个字,还连用几个“盖”、“或曰”等不确定的表示推测的词语,这表明司马迁对墨子的生平事迹缺乏最基本的考证,没有读过《墨子》一书。由此可以看出,到司马迁之时,墨学已十分衰微,不为世人所注意。

近代墨学辑评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y8y4.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