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当今社会的时代特征》,欢迎阅读!

当今社会的时代特征,我们现在就在强调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目前中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达到 3500万人,居世界第一位,形成了规模宏大的科技 人才队伍。科技投入的规模不断提2006年,全社会研究开发经费支出总额达至3003亿 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从2000年的0.9%提高到2006年的1.42%。科技体制改革不 断深化,国家创新体系建设顺利推进。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当今世界,新科 技革命迅猛发展,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 科学技术特别 是战略高技术正日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 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焦点 面对世界科技发展的大势,面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我们必须把科学技术真正 置于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加快自主创新步伐,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带动我国 社会生产力实现质的飞跃,努力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和保持发展的主动权。 中国经济发展的现状 动力和前景(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以世界最大的人
口规模,在长达近三十年的时间内实现了年均 9.6%勺高速增长。使中国经济从解 决温饱到基本实现小康,向全面小康迈进。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后,在经济总量 大幅增加的前提下,仍然继续保持了年均近 10%(9.76%勺增长,既消除了通货紧 缩,又没有明显的通货膨胀,经济发展的质量提高,效益改善,波动减少,协调 性增强。 持续经济发展使中国的综合国力明显增强, 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1978年,我国GDP总量只有2165亿美元,到2006年,已达到2.63万亿美元, 跃居
世界第四,按现行汇率,人均 GDP约2000美元。1978年全国财政收入为 1132亿元,
2006年,剧增到3.93万亿元,一年新增的财政收入已达到 10年前 全年的财政收入水
平。到3月底,国家外汇储备达到12020亿美元,位居世界 第一。而在1978年,我国外汇储备只有区区1.67亿美元,即便是到亚洲金融危 机暴发的1997年,外汇储备也只有1398亿美元。中国的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制 造业能力和水平迅速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科技教育全面发展,劳动力 素质明显提高。2006年全国高校在校研究生110万人,普通高校在校生1739 万人,当年入学的大学生和研究生总数达到 580万人,毕业生超过400万人。
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加,全国居民储蓄总额超过
17万亿。
中国的对外开放
度不断扩大,与世界经济的联系更加紧密。2001年加入WTO后的5年,我国进 出口贸易总额增速年均28%到去年底,总规模达到1.76万亿美元;累计实际利
用外资超过6850亿美元。全球500强有480多家在华投资。到去年底,累计对 外投资达到733亿美元。(二) 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动力何在, 特别是 进入新世纪后,经济发展的动力何在呢?概括起来,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消费结构升级带动产业结构升级,推动工业化进程加快,拉动经济快速增长。 以1998年城镇住房制度的货币化、商品化改革为契机,中国城镇居民中的中高 收入群体的消费开始从以吃穿用为主的温饱型向以住行为主的小康型转变。
第
1998
年,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12183万平方米,到2005 年,就达到55800万平方米, 年均增长24% 2000年,全国民用汽车拥有量1608万辆,汽车销售量208.9万 辆,其中轿车
61.2万辆;到2006年全国民用汽车拥有量4985万辆,汽车销售 720万辆,其中轿车
销售380万辆;分别增长了 2倍、2.4倍和5.2倍。2000年
电话普及率为20部/百人,2006年达到63部/百人。固定电话和移 动电话用户 分别达到3.67亿户和4.61亿户。随着消费结构升级,产业结构升级的步伐明显 加快。
在2009年第27期的经济研究导刊上,,邓小平先生提出的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的创新思想,说明了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是一个僵化的理论,而是对马克思主义 的生产力理论的丰富和发展,也蕴含了对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理论的理论创新、 科技创新和人在科学技术上的自我创新能力。 邓小平先生也说明了我国正在向创 新型国家发展,并且邓小平先生也明确指出,要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增强科技创 新意识,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激发全民族的科技创新精神,培养高水平的科技创 新人才,形成有利于科技创新体制的科技创新机制的大龙推进机制,
新,不断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通过科技创
知识创新更符合时代特征
瑞典的斯德哥尔摩市、美国的圣安东尼奥市的交管部门已开始利用大数据对红绿 灯的设置和布局进行监控和改进,以疏导交通,减少堵车。圣安东尼奥市估算, 大数据项目上马以来,大幅减少了人们在路上的堵车时间,为整座城市挽回了
20亿美元的效率损失。知识就是力量
世纪的知识就是数据。几十年来,
企业出于对传统流程和专业直觉的偏好, 一直忽略数据。与此同时,全球数据量 却呈现指数增长。在这一进程中,一些企业看到数据的真正价值与潜力, 于是努 力抓住机会,像谷歌、百度、网飞、阿里巴巴、亚马逊、腾讯和脸谱。正是这些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xpw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