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理性—激情——欲望——古典三分法》,欢迎阅读!

激情与理性
为深入理解气的中国意蕴,还需简略地对比西方的相关概念。我们先对西方的相关概念史做一勾勒。西方最早的一个相关概念应属柏拉图的thymos(thumos),其含义有点接近后世所说的“激情”。但这种西方古典意义上的所谓“激情”,是就理性—激情—欲望的三分法而言的。Thymos是人追求尊严的内在驱动力,它表现为对欲望的克服,但它本身并不完整,应该受到理性的节制(尼科尔斯,2007:16-30)。
Thymos的语境在现代思想中发生了两次重要的变化。第一次变化以霍布斯为代表,他采用了一个新词passions来取代thymos,把柏拉图的理性—激情—欲望的三分法变成了理性—激情的二分法,并确立了激情相对于理性的优先地位(Hobbes,1991)。第二次变化发生在18世纪。一方面,理性演化为利益(interest )。因为在霍布斯笔下,激情(passions)虽有奠定现代政制之功,但毕竟是一种危险的、不稳定的东西,需要加以驯服。按照赫希曼的研究,当时人们认为驯服激情的方式有三种:压抑或强制;驯化或利用;用相对无害的激情来抵消和制衡更危险和更具破坏性的激情。西方历史的发展最后选择了制衡激情的方式。于是,兼有理性与激情特点的利益以其恒常性与无害性承担了制衡激情的重任(Hirschman,1997;成伯清,2009)。另一方面,激情又演化为情感(emotions ,或译“情绪”)。因为霍布斯笔下的passions以及另一个近义词affections其实都源于奥古斯丁和阿奎那,因而带有浓厚的基督教色彩。理性时代所开启的世俗化过程开始不断剥离这些概念的神学色彩,而赋予其更多的哲学色彩,并最终赋予其完全的科学色彩。于是,passions和affections先是被sentiment 和moral sentiment替代,最终又出现了将所有这些相关概念包揽其中的emotions.“情感”(emotions)这个概念最初由休谟在《人类理解论》中提出,而后经过布朗(Thomas Brown)、斯宾塞、达尔文等人的发展,最终在詹姆斯(WilliamJames)的《心理学原理》中得到了最后的确认:即对特殊刺激产生的机体变化的知觉(Dixon ,2003:20-25)。
尽管西方思想经历了种种复杂的变化,但我们还是可以看到两条贯穿其中的基本线索。一条是理性与情感的分疏。无论是古典的三分法还是现代的二分法,都强调理性与激情之别、利益与情感之别。这种思路体现在社会行动分析上,最典型的例证就是把理性行动与情感行动划分开的韦伯社会理论;更具体地,体现在社会运动理论上,就是情感动员范式与资源动员范式的交替出现(参见赵鼎新,2005)。而在中国人这里,气化身心而归于一体,理性行动与情感行动常常是以一种浑然一体的方式融合在一起的。另一条基本线索是西方现代性思想中的原子论色彩。霍布斯最早奠定了激情在现代西方社会的指向——自我保存。在国家层面,所谓“用野心来对抗野心”(汉密尔顿等,1980:364)的思路最后成功地落实在美国的民主政治制度中;在社会层面,社会行动者的激情更多体现为为个人权利和利益而斗争。而与此相对的是,中国社会具有浓厚的伦理本位、关系本位的特点,这也是面子和人情在中国社会具有特殊意义之所在。在中国的政治话语中,所谓“权利”的含义与西方特别是英美传统迥然有别(Perry ,2008)。
——应星——《社会学研究》
柏拉图的灵魂学说
柏拉图的灵魂学说是他的理念论应用于分析人的结果,也是他的理念论的延伸,包含了认识论思想等。
(一)对灵魂作三重区分。
1、认为人的灵魂包括了理性、激情和欲望三部分。
理性:灵魂的最高原则、是不朽的、与理念相通,是灵魂的本性。
激情:理性的天然同盟、是合乎理性的情感。
欲望:指肉体欲望、既可服从理性也可背离理性。
2、认为灵魂的各部分与各种德性相对应,而且是政治等级关系的基础。
理性——智慧。
激情——勇敢。
欲望——节制。
(二)灵魂回忆说
1、认为学习就是回忆。
根据是灵魂是堕落的理念、不纯粹的理念。
2、认为学习是“练习死亡”。
回忆是净化灵魂的过程。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xoKK.html